学术投稿

理论还俗,势在必行

蒋力生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 中医, 理论建设, 信息论, 系统论, 唯物论, 控制论, 混沌论, 辩证法, 学说, 新潮, 误区, 马夹
摘要:近几十年的中医理论建设有二个误区:一是趋时,二是离俗.所谓趋时,就是逐流于社会新潮,率强比附于某些新学说,不断往中医身上套马夹,唯物论、辩证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场、熵、混沌论、复杂性科学,不一而足.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学文化根源论要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各个方面彼此碰撞,交融渗透,同源共生,声气相通,一方面不断吸取中华文化的知识营养,在基因谱系上深深烙下了传统文化的印记,一方面不断丰富充实中华文化的内容,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和丰采.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阿胶补血颗粒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确定阿胶补血颗粒(当归、黄芪、大枣)中多糖的理想提取工艺.方法:以多糖提取率、提取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提取溶媒,以溶媒量(A)、提取次数(B)和提取时间(C)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确定提取溶媒为水,B因素和C因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A因素的影响不大.结论:理想提取工艺为A3B2C3,即提取2次,每次2 h,加水量为10倍量.

    作者:简晖;刘帅英;龚建平;罗晓健;胡鹏翼;张国松;肖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研究进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为我国宋代官方颁布的一部方剂药典,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成药专书.它在宋元时期盛行二百余年,但在金元以后,一些医家对其颇有微词.至今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此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现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秦庆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何首乌及夜交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何首乌又称首乌、赤首乌,异名地精,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我国四川、湖南、贵州、河南等省区,生于灌木丛中、山脚阴处或石隙中[1].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效,是滋补肝肾的常用中药,也可用于风湿痹痛和疮疹瘙痒.

    作者:王付荣;周洪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唐代山南道、陇右道药出州土浅析

    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为了对山南道、陇右道出产的药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唐代文献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山南道、陇右道各州府的药物出产情况及各地的优质药材,并论述了各地的药物进贡情况.

    作者:王婧;张瑞贤;张慕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略论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

    从心与脾胃在生理上的联系、心系病证与脾胃的病理关系及典型病例等方面阐释了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深刻内涵.

    作者:丁成华;曹晓瑞;马丽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喻昌《医门法律》对黄疸证治的贡献

    通过研究喻昌黄疸证治特点,并考察其前后医家相关论述,重新审视喻昌在黄疸蓄血理论、外感内伤、阴阳黄论、湿热(寒)论等建立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肯定其在黄疸证治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作者:李董男;王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青天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对青天葵组织培养从外植体、培养条件、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总结,青天葵是可以通过组织培养达到快速繁殖目的的.并对组培品种和野生品种进行了比较,发现组培品种并没有退化,而且组培品种在产能和产量上都优于野生品种.青天葵组培的研究对其工业化大量生产,提高产量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魏智强;杜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植物名实图考》中小青等药物的考证

    <植物名实图考>是清代吴其浚所编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分38卷,12大类,共载植物1714种.对每种植物的描述,包括颜色、形态、性味、用途(尤其是药用价值),凡以往本草有记载的植物,都加以收录,相对<本草纲目>增加了519种.

    作者:周秋亚;尤志勉;姚振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工艺研究

    目的:建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工艺.方法:以HPLC法检测芍药苷的含量,以吸附容量和醇洗脱率为指标,研究确立纯化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树脂型号,用正交试验优选洗脱工艺条件.结果:D-3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药液后,先用5BV的纯化水、再用12BV50%的乙醇以2BV/h的速度洗脱,芍药苷的含量可由4.62%提高到35.8%,精制度可达776.4%,芍药苷的洗脱率可达90%.结论:D-301树脂综合性能良好,适用于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纯化.

    作者:廖正根;蒋且英;梁新丽;王光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提高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化学实验对医学生学好化学,以及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提高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对策与方法浅谈如下.

    作者:喻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氯化羟胺/盐酸胍裂解蜂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氯化羟胺/盐酸胍裂解蜂毒的效果. 方法:用氯化羟胺、氯化羟胺/盐酸胍两组溶液裂解蜂毒,以溶血实验检测反应后的溶液与新配制的蜂毒溶液的溶血活性,后进行比较.结果:氯化羟胺/盐酸胍裂解蜂毒溶液的溶血活性明显弱于新配制的同样浓度的蜂毒溶液的溶血活性.讨论:氯化羟胺/盐酸胍溶液裂解蜂毒时破坏了磷脂酶A2.

    作者:郑成峰;万泱;徐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宽叶金粟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通过对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比较研究,为宽叶金粟兰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金粟兰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归一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宽叶金粟兰的地上部分挥发油中鉴定了45个化合物,地下部分挥发油鉴定了46个化合物,两部分共有的化合物16个,共鉴定了75个化合物.结论: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差较大,但主要化学成分都是倍半萜类化合物.

    作者:匡蕾;罗永明;李创军;严鹏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分布规律调查

    目的:了解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候分类特点.方法:以<中国青年报>为载体,对全国各地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中筛选出数据可靠的脑血管疾病问卷进行症状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数据分析在SAS8.2软件上进行.结果:213例脑血管患者的103项症状可聚为23类,中医气虚、肝郁和肾虚症状的发生频率均大于50%.结论:采用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可较好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的分布规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结果与中医辨证理论较吻合;脑血管疾病患者以气虚、肝郁和肾虚证候常见.

    作者:宣江雷;金石;吕爱平;林色奇;查青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理论还俗,势在必行

    近几十年的中医理论建设有二个误区:一是趋时,二是离俗.所谓趋时,就是逐流于社会新潮,率强比附于某些新学说,不断往中医身上套马夹,唯物论、辩证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场、熵、混沌论、复杂性科学,不一而足.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名中医牙痛医案63例中药配伍及方证对应规律分析

    目的:探讨牙痛治疗的中药配伍及方证对应规律.方法:收集已出版发行的名中医牙痛医案,采用关联规则和链接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在SAS9.1.3软件上进行.结果:四诊信息与中药、病因与中药、证候与中药之间有对应规律,中药链接分析显示牙痛治疗有两个核心组方,以浙贝母、赤芍、连翘、金银花、蒲公英、菊花为第一核心中药组方,石膏、知母、生地黄、牛膝、牡丹皮为第二核心中药组方,两组方与牙痛的中医治疗理论非常吻合.结论:采用关联规则、链接分析能较好的挖掘牙痛医案中的中药配伍规律和方证对应规律.

    作者:欧阳志强;蒋力生;王如意;吕爱平;张启明;查青林;ZHA Qing-lin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陈素庵妇科补解》对调经的贡献

    <陈素庵妇科补解>是南宋高宗时名医陈素庵所著,后为其十九世裔孙文昭补充解说的一部妇科著作.翻阅本书,受益颇多,感该书医论独到,观点清晰,言简意赅,遣方用药严谨考究,非常贴近临床,兹就个人观点对其中的调经特色作一分析.

    作者:赖毛华;尤昭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古代心悸医案信息284例数理分析

    目的:对古代心悸医案信息用数理分析方法挖掘其证治规律.方法:以古代心悸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284个心悸医案证型分布以心血虚证和痰湿内停证多见;共涉及药物411种,主要为安神类、健脾类、理气类、养血类等;挖掘出治疗心悸的基础方:半夏、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远志、茯神、酸枣仁、龙骨.结论:用数理分析医案,挖掘出常用药物组合,基本符合现行的中医理论,也从数理分析的角度证实了中医理论,为临床提供依据.

    作者:邹石;周莺;吴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哮喘生存质量评估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综述国内外哮喘生存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过程、评价指标内容及其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运用情况等方面对哮喘生存质量量表进行分析,发现现行我国临床运用的哮喘生存质量量表大多直接来源于国外相关量表,很少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中医整体调理的证候疗效没有在量表中反映出来.建议:制定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又能反映中医证候疗效,信度和效度较高的生存质量量表,应首先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并将与疾病相关性不大的全身证候信息纳入量表中,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量表进行分析.

    作者:刘小生;查青林;吕爱平;林色奇;薛汉荣;程光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优势

    下呼吸道感染系指声门以下的气道感染[1],或支气管-肺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气道感染及肺炎、肺脓肿等肺实质感染,广义上也包括胸膜腔和纵隔感染.随着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作为抗感染治疗对象的细菌,既有容易抑制的一面,又有适应能力强、容易形成耐药性的一面.

    作者:黄风;王翼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