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黄与麻黄碱的共性与区别

黄云珍

关键词:麻黄, 麻黄碱, 中药, 西药, 共性与区别
摘要:麻黄(Herba Ephedrae)是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之一,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收载,直至今日仍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ephedrine)和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二者作为拟肾上腺素药物,被广泛用于多种制剂中.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八珍汤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BaxmRNA的影响

    目的:观察八珍汤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造血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八珍汤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它四组采用Co60γ照射和注射环磷酰胺复合制备骨髓抑制小鼠模型.造模完成的第2天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只小鼠灌胃0.2 ml/d的生理盐水;八珍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10、15mg/kg,给药7 d后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骨髓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八珍汤各组均能降低骨髓细胞中BaxmRNA的表达,而以中剂量组效果为显著.结论:八珍汤能拮抗骨髓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曾敏;毕京峰;许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析张锡纯应用生石膏经验

    张锡纯应用生石膏注重辨证论治,份量亦视病情变化而增减.更可贵之处是张锡纯用生石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其独到之处,如治疗痢、痫、劳、嗽、透疹、降逆、通便等,救治危重病证上均有其特色.

    作者:章新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人痴呆中为数较多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报道较多,且疗效确切.笔者现将近5年来相关方面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周静珠;倪光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译文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以《黄帝内经·素问》四个英译本为例,讨论译者的翻译目的、知识结构及双语能力等主体性因素对译文产生的影响,促进更深入地挖掘译者潜能,有效地进行翻译操作.

    作者:雷燕;施蕴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龙甘胃舒浸膏抗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目的:观察中药龙甘胃舒浸膏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把龙甘胃舒浸膏与幽门螺杆菌共同培养,通过比较细菌生长情况而确定龙甘胃舒浸膏小抑茵浓度(MIC);采用非致死量含药和无药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的幽门螺杆菌为实验茵,油镜观察细菌形态,同时测定尿素酶和触酶活性,以及MIC值.结果:龙甘胃舒浸膏对幽门螺杆菌有抑菌作用,非至死量含药和无药组比较,中药不会改变细菌形态,不会使尿素酶和触酶活性丧失,与中药接触一段时间的细菌,对该药仍敏感.结论:浓度为12.5 mg/ml龙甘胃舒浸膏可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且不产生耐药性.

    作者:虞金宝;聂荣庆;吴东风;李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温胆汤的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系中医经典化痰名方,功可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引起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经过历代医家对温胆汤的研究与应用,在临床上不拘泥于古方限制,灵活加减运用,其临床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近年来,许多的专家学者对温胆汤的药理作用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本文就其现代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万红娇;贺又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

    自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生脉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对比分析,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建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论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信道体真的宗教精神、重人贵生的价值取向和我命在我的主体意识,始终是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而清静自然、趋利避害、阴阳平秘、形神兼养、天人和谐则是道教修炼普遍遵循的原则.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丹、蛇串疮、蜘蛛疮等病范畴.多由于肝经郁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湿毒之时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

    作者:崔景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穿心莲叶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的穿心莲药材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Merck-Lichrospher RP-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检测波长:226 nm(用于检测穿心莲内酯),254 nm(用于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流速:0.8 ml/min;柱温:35℃.结果:实验表明测定方法在4 h内是稳定的,穿心莲内酯线性范围0.050~1.500μg,脱水穿心莲内酯线性范围0.048~1.440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9%和98.2%,RSD分别为3.4%(n=6)和3.2%(n=6).结论:用HPLC法测定穿心莲药材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方法准确、灵敏、稳定,可作为控制穿心莲质量的方法.

    作者:黄筱琴;陈建华;杨安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于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构建和谐校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作为社会文化微观层次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郑晴;胡国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麻黄与麻黄碱的共性与区别

    麻黄(Herba Ephedrae)是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之一,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收载,直至今日仍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ephedrine)和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二者作为拟肾上腺素药物,被广泛用于多种制剂中.

    作者:黄云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重金属研究概况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因其具有疗效独特、毒副作用小、资源丰富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某些处方中含有矿物类药物,或在中药材的栽培、加工、贮存以及生产炮制等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其安全性.

    作者:罗晓健;孙婷婷;高丽丽;肖志强;辛洪亮;杨世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桂枝茯苓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桂枝茯苓片是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的功效,用于妇女血瘀所致下腹宿有癥块,月经量多或漏下不止,血色紫暗,多血块,小腹隐痛或腹痛拒按,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1].为控制产品内在质量,建立了本品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作者:张加余;代龙;曹广尚;郭俊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逍遥丸对慢性心理应激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逍遥丸对慢性心理应激小鼠免疫器官结构和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应激箱诱发慢性心理应激模型,逍遥丸为抗慢性应激损伤中药,检测指标包括胸腺细胞凋亡率、胸腺病理、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结果:各应激组与非应激组比较,胸腺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P<0.05),胸腺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胸腺病理损伤加重;逍遥丸应激组与生理盐水应激组比较,胸腺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P<0.05),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胸腺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胸腺病理损伤减轻;结论:逍遥丸对慢性心理应激造成的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黄忠远;杨军平;邱丽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蝉花的本草学考证

    蝉花是一种药用虫草类药材,它是由麦角菌科(Claviceplaceae)真菌寄生于蝉类若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蝉花是优质虫草,与冬虫夏草同属麦角菌科,两者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1],临床上也有应用.对蝉花的本草记载进行考证,对于指导临床实际用药,更好地研究开发该药,将有所裨益.

    作者:罗靖;宋捷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官山自然保护区药用野菜资源调查

    对官山自然保护区药用野菜资源的实地调查,初步统计出药用野菜资源的种类,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作者:邹红;曹岚;赖学文;姚振生;葛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腧穴热敏化灸疗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腧穴热敏化灸疗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因人因材施教,增加灸疗患者的依从性.方法:对2007年1~6月在医院实施腧穴热敏化治疗的100位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结果:在治疗前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程度高,治疗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内容要求不同,患者受欢迎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是面对面的个人指导、发放书面资料、集中授课、宣传栏.结论:通过调查有助于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因人因时施教制定相应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江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慢性移植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自从Hume,D.M于1952年施行世界首例肾移植以来,截至1998年底,全球肾移植累计已达45万例次.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移植经验的积累、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开发和使用,目前肾移植1年的人/肾存活率均已达到或超过90%,但移植肾的半数保留率仍为7~10年.

    作者:王军涛;刘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思考的生命

    十二月十六日,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我在会上发言,有一层意思是讲中医理论思考的,说到中医工作者参与到哲学研究的行列,目的是寻找理论支持、思考伙伴与方法启迪,乃至寻找精神家园.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