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疗环境电子数据交换标准HL7 v3.O的新进展

齐国隆;孔令人

关键词:医疗环境, 电子, 国际标准化组织, 信息交换协议, 系统互连模型, 未来变化, 澳大利亚, 应用层, 概念化, 医院, 医学, 协会, 网络, 日本, 欧洲, 美国, 国家, 出版
摘要:HL7(health level seven)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公布的网络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第7层(应用层)的医学信息交换协议.它自1987年第一版诞生以来,发展迅速,1988年通过v2.0版,1994年出版v2.2版.这个版本得到了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的认可,并逐渐在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医院中使用.1996年又发布了v2.3版.而v3.0版将于2001年11月发布,这是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概念化版本[1].通过这个版本,我们可以看到HL7发展及未来变化的方向.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医疗设备的采购

    我院自采用新的医疗设备采购系统以来,降低了医疗设备成本,消除了采购人员吃回扣的现象,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现将我院所采用的新的设备采购系统简要介绍如下.一、建立采购系统需遵循的原则(一)资本预算、招标、购买要遵守特定的指导方针,不能超过相应的时间期限.(二)成立专家小组,小组对决定有终裁决权.(三)让医生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评估决策,并保证其被正确执行.(四)训练和培养医生及管理人员的商谈技巧.

    作者:孙玉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病人选择医生对医疗质量的促进作用

    作者首先阐述了病人选医生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①医疗质量的内涵决定了病人参与的必然性;②医疗质量已由自我评价延伸到社会评价;③病人选医生的机制顺应了时代对医疗质量的要求.其后就医院的病人选医生对医疗质量的促进进行了探讨,包括了门诊病人选医生、不能实行选择的医技科室、急诊、住院病人等,并就医院为病人选医生的医疗质量保证所采取的措施作了介绍.后就病人选医生与点名手术的差异、激励作用等进行了论述.

    作者:郑新力;杜智;李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我院开展病人选医生工作的实践

    我院于1997年开展了病人选择医生的工作,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病人选医生制度的3个工作体系,现报告如下.一、我院实施病人选医生的具体做法(一)我院外国友人健康服务中心试点实施病人选医生:1997年3月,青岛市外国友人健康服务中心在我院正式成立.随着青岛市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常年在青岛工作及访问、旅游的外国友人逐年增多.他们在青岛生活工作期间,生命健康保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岛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影响力.外国友人健康服务中心在成立初期就实行病人选医生的制度.我们根据医生的技术特长、外语语种及水平,选择了一部分知名专家、教授供病人选择.将医生的姓名、专业、职称、语种、联系电话及中心的服务内容、方式等资料印制成册子发给外国友人,并将此资料以中、英、日、韩4国文字在医院的网页上公布.病人可以直接通过上网了解医院和医生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医生,并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中心通过其便捷、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外国友人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仅1999年就有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来中心就诊.

    作者:王大文;修海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征及营销策略

    针对医疗服务的伦理性、高风险性、无形性、差异性及不可储存性等5方面的特征,提出了医院应采用的相应医疗服务营销策略,主要内容有:①对当前的医疗市场进行分析、调查和预测;②搞好医院的功能定位,正确选择符合医院诊疗水平的目标市场;③重视医院形象与品牌塑造;④医院注重创新;⑤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⑥加强医疗服务营销的管理.

    作者:王勉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我院实施病人选医生的做法

    我院是一所肿瘤专科医院.自1999年7月开始,全院正式实施让病人选医生、全程医疗责任制.现简要介绍如下.一、具体实施办法(一)门诊:为满足病人对医疗高质量的需求,将门诊日常工作主要交给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医生来承担. 在门诊各窗口搞好宣传工作,让病人通过介绍了解医师的职称及专业特长等,便于选择.当病人所选择的医生当日不出门诊时,由门诊部负责联系,请医师立即到场服务.如因工作不能到场时,由门诊部负责另约时间或另选医师.

    作者:李晨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延伸行业建设的探讨

    随着我国医药体制的深化改革,医院面临着门诊和药房分开、部分药品价格下调、收益明显减少的严峻现实,将可能使医院陷入减收减效的经济困境.医院如何顺应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拓宽医疗服务范围,增收补欠,这是所有医院面临的新课题.我院对此进行了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医院延伸行业服务发展的新路子.

    作者:唐红林;江艺跃;李为安;吉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费用与疗效分析

    应用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恶性血液病日前在国内开展已有10多年,它对延长这类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缓解率已有不少报道.现就我院对14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采用大剂量化疗+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进行的治疗效果及费用状况进行了分析. 病人情况:对1991年1月~1998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14例病人的费用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纳入该治疗组的病人14例(其中2例执行了2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男8例,女6例;中位年龄46岁(36~56岁).其中IgG型7例,IgA型3例,λ轻链型2例,IgD型和γ轻链型各1例;Ⅱa期2例,Ⅱb期1例,Ⅲa期10例和Ⅲb期1例.

    作者:王平;王良绪;克晓燕;郑哲;丁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按护理程序评价病人护理内在质量的探讨

    作者介绍了按护理程序评价病人护理内在质量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①通过评价病人健康问题的完整性来监控护理评估的准确性;②通过分析、判断病人的个体性看护理诊断的正确性;③通过病人行为、功能、认知、情感的改变看护理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及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④通过病人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看护理效果评价的及时性和循环性.同时分析了应用护理程序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指出及时转变护理管理模式,可使护理内在质量明显上升.

    作者:周素鲜;陈欣怡;马继红;刘思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谈我院医院信息系统局部故障应急预案的建立

    作者对医院信息系统故障的内涵、判断方法及建立应急预案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应急预案组织管理的具体方法:①明确各类故障排除的责任与分工;②做好故障排除中的组织协调;③对有关人员严格进行培训;④随时进行检查、监督.通过这套方案提示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者对故障预防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亚平;姜福康;金玉;王俊锋;王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我院拓宽麻醉科服务项目的探讨

    医院麻醉科拓宽服务项目,不仅是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还适应了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一些医院在拓宽麻醉科服务项目上的具体做法是: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麻醉医师的技术技能;②把麻醉科工作拓展到无痛分娩、深静脉置管、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换药镇痛、戒毒病人的快速脱毒、无痛苦内窥镜检查以及疼痛治疗等方面,在提高了麻醉科技术水平和服务项目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廖秀清;肖晓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1995~1999年住院新病种的构成分析

    住院病种的逐年增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对我院1995~1999年出院病种数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5~1989年出院病种数比较,了解各类疾病新病种增加的幅度及构成比,分析其增加原因,为提高医院住院新病种分类统计质量和学科发展提供依据.1995~1999年与1985~1989年出院病种数对比显示,新增加住院病种数283个.按第十次国际疾病分类法系统分类,各类疾病新增加住院病种数和构成比分别为肿瘤72个(25.4%)、损伤与中毒39个(13.8%)、泌尿与生殖系病34个(12%)、消化系病22个(7.8%)、神经系病22个(7.8%)、五官系病20个(7.1%)、循环系病18个(6.4%)、传染病14个(4.9%)、内分泌代谢营养疾病14个(4.9%)、呼吸系病11个(3.9%)、其他17个(6%).从新增加住院病种的分类表明,主要是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细胞病理学的普及和实验室生化检测手段的提高,使能确定病因的定性诊断病名和能确定解剖部位的定位诊断病名大幅度增加,致病种数量逐年增加.其次是由于临床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更加明晰,使过去笼统模糊的诊断病名派生出许多肯定的诊断病名,新病种也相应增多.另外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交通事故的增多和性病的流行,使这3类疾病的新病种增加幅度位居各类疾病的前三位,占新增加病种的50%.因此,加强医学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医学发展的动态,是提高新病种编码、归类、统计质量的关键.

    作者:邓开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疗环境电子数据交换标准HL7 v3.O的新进展

    HL7(health level seven)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公布的网络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第7层(应用层)的医学信息交换协议.它自1987年第一版诞生以来,发展迅速,1988年通过v2.0版,1994年出版v2.2版.这个版本得到了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的认可,并逐渐在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医院中使用.1996年又发布了v2.3版.而v3.0版将于2001年11月发布,这是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概念化版本[1].通过这个版本,我们可以看到HL7发展及未来变化的方向.

    作者:齐国隆;孔令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海市1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支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支平衡情况.方法以调查问卷方法对上海市1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资料收集.结果 1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70家有业务收入,其中若不计算防保津贴补偿,有20家(28.57%)可达到收支平衡;若防保津贴按6元/人补偿,则有44家(62.86%)可达到收支平衡;若防保津贴按8元/人补偿,则有48家(68.57%)可达到收支平衡.另30家无业务收入者,若防保津贴按6元/人补偿,有11家(36.17%)可达到收支平衡;防保津贴按8元/人补偿,则有15家可达到收支平衡.结论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收支平衡仍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扶持.

    作者:武桂英;龚幼龙;陈熊雄;陈昕;毛春芳;鲍勇;严非;李悦;卢福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院实行病人选择医生的实践

    作者首先就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实施病人选择医生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其次指出实施病人选医生的积极意义,接着评述了病人选医生的具体做法,随后介绍了实施病人选医生所取得的效果:①职工自我管理意识增强;②医院凝聚力增强;③工作效率提高;④改革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⑤改革得到了社会认可;⑥职业道德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后谈到了病人选医生实践中的体会.

    作者:杜智;郑新力;张立;程桂兰;许玉敏;刘媛;王云华;武华君;李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病人选医生中对职工进行整体评价的方法

    在以病人选医生为表现形式、以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为实质内容的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中,职工整体评价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为用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提供依据,又保证了分配机制中优劳优得、多劳多得的实现.我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一套日趋完善的评价方法.

    作者:张立;杜智;郑新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病人选医生的操作与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简要论述了医疗机构实行病人选医生的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一、医疗机构实行病人选医生的操作问题(一)医生有关资料的明示:医生的资料介绍应是每个医生组的高级别医生的资料介绍,不可能也无必要介绍每名医生的情况,资料应包括职称、技术特长及学术界地位等,做到实事求是.医生的资料应在病人易于观察的场所明示,并有专人提供咨询,使病人真正选择到心目中盼望和需要的医生.

    作者:朱利武;刘志苏;施先艳;宋继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浅谈医院经营理念确立的重要性

    所谓医院经营,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根据市场的要求,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借助于经营诸要素和职工的协作,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取得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取得经济效益大化的管理活动. 医院经营理念确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经营理念的确立将给医院管理者及员工带来一系列观念的更新,将推进医院经营机制的创新,推动医院经营管理的加强,从而走出一条优质、低耗、高效、便捷的医院发展之路.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电子病案对病案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电子病案(electronic msdical record,EMR)的理论与实践已引起了我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认同.我院试行EMR以来,体会到了EMR带来的快速、方便和时效,同时也给病案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怎样在传统的病案管理基础上尽快适应EMR带来的现代化病案管理模式,是摆在病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一、EMR促使传统病案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一)病案产生过程的变化:EMR从起草到完成、从下达医嘱到执行医嘱均在计算机上完成,EMR一旦形成可立即存储、归档.(二)病案载体的变化:纸质病案和电子病案将在一段时间内并存.(三)病案收集和整理方式的变化:病案科(室)收集整理工作即表现为接受载有病案信息的磁盘、光盘等.(四)病案保管方式的变化:EMR终的保存方式是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到磁盘或光盘保存.(五)病案利用方式的变化:实施EMR使其高速快捷的存取将成为可能,并能进行全文检索,迅速准确地找到利用者所需要的内容,并且通过网络技术可异地利用病案资料.

    作者:林海丽;高艳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应用投入产出比分析科研项目的实践

    我们采用投入产出比(RIO,the ratio of the input and output)方法对我院近10年已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投入产出分析,量化评估其课题贡献情况,从而有效推动了我院科研项目良好的执行.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松仁;孙瑞华;陈育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474例手术助产统计编码分析

    我院妇产科1999年1月~2000年3月共手术协助分娩474例,被分类于报表序号127(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小计)及134(梗阻性分娩)中,现分析如下.一、材料来源抽调我院妇产科1999年1月~2000年3月住院分娩的所有手术助产病历474份,其中剖宫产450例,胎头吸引助产20例,产钳助产4例.根据ICD-9的规定,将每份病历上的主要诊断疾病分类编码与入出院卡片上的报表序号进行核对,发现分类于127的有75例,分类于134的有399例.手术指征与报表序号见表1.

    作者:许永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