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生;胡冬平
目的 总结4例HELLP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例HELLP的临床资料. 结果 4例诊断后均终止妊娠,其中2例并发产后出血,1例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1例出院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结论 HELLP综合征易误诊.
作者:吴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吡那地尔(Pin)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月诊治的COPD合并PH的患者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89例.B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那地尔缓释胶囊25mg,2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肺动脉压收缩压(PAPs)、内皮素-1(ET-1)、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 1/FVC%)、6min步行距离(6MWD)及血压(BP).结果 A组治疗后PAPs、ET1、PaCO2、及BP均有明显下降,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O2、FEV1% Pred、FEV1/FVC%及6MWD有显著提高,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n通过降低血浆ET-1浓度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患者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爱平;郭韶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非腹部损伤而导致小肠破裂穿孔的诊治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例非腹部损伤导致小肠破裂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非腹部的外伤导致小肠破裂、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均在外伤48h后才得以诊断,且多次、辗转前往数家医院救治.结论 非腹部的外伤出现腹部疼痛部位与受力部位“分离”现象时,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特别是有无腹股沟疝病史,及时反复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腹部立位片检查,是早期确诊小肠破裂穿孔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及时手术是降低致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丁根树;钟天;杨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9例79岁以上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出院后均得到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4个月;按Harris评分由手术前的33分增加至术后85分,髋臼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未出现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无坐骨神经损伤及股血管神经损伤病例,术后假体均无脱位及松动,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明显改善.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正确评估和处理、术中的正确操作、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欧阳少明;高勇;饶放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浆PRA、AngⅡ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子痫前期患者及正常孕妇ACE基因I/D多态性的分布、血浆PRA、AngⅡ水平.结果 病理组ACE基因I/D多态性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AngⅡ水平在病理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间无差异(P>0.05);病理组携带D等位基因者血浆PR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内DD基因型血浆PRA水平低于ID基因型(P<0.01);ID基因型血浆PRA水平低于Ⅱ基因型(P<0.05);DD基因型血浆PRA水平低于Ⅱ基因型(P<0.01).结论 (1)ACE基因I/D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发病相关.(2)ACE基因I/D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无关.(3)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与子痫前期患者血浆PRA水平相关,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血浆PRA水平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过程.
作者:徐颖颖;蔡庆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对肾上腺髓脂肪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16例肾上腺髓脂肪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治疗进一步探讨.结果 16例肾上腺髓脂肪瘤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3.5岁.其中5例行开放手术治疗,2例经腹腔切口,3例经腰部切口,其余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论 肾上腺髓脂肪瘤系良性肿瘤,且多数无内分泌功能.CT检查是肾上腺髓脂肪瘤诊断首选,治疗方法可等待观察或手术切除.
作者:陈卫民;曹雷华;陈佳;王珊珊;陈捷;谢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2003-2011年南昌市麻风病低流行状态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麻风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南昌地区历年麻风疫情登记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近9年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近9年发现麻风病人19例,早期发现率为47.4%,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48.4个月,平均发病年龄51.5岁,Ⅱ级畸残率为21.1%:其中皮肤科门诊发现病例占89.5%,农民患者占84.2%.结论 南昌市新发麻风病流行特征符合低流行状态,仍需加强新发病人发现工作,同时应继续加强县(区)皮肤科、神经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对麻风病认识的培训,提高麻风病的早期发现率,以期控制疾病的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作者:刘爱梅;徐根保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将40例糖尿病脑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C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D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观察患者认知功能改变,并与正常对照组(A组)及有糖尿病无脑病组(B组)进行比较.对各组治疗前后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β淀粉样蛋白(Aβ1-42)水平.结果 A、B组MMSE评分正常,C、D组治疗前均有明显认知功能障碍,C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治疗后(18.2±0.4)较治疗前(15.3±0.5)评分增加、认知功能障碍改善(P<0.05).C、D组治疗前IGF-1、Aβ1-42水平无明显差异,A、B、C组治疗前后IGF-1、Aβ1-42水平无明显差异,D组治疗后IGF-l水平较前升高,治疗后D组(105.54±23.81)高于C组(94.87±39.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治疗后Aβ1-42水平较前降低,治疗后D组(0.535±0.007)低于C组(0.714±0.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升高IGF-1、降低Aβ1-42的表达改善糖尿病脑病患者认知功能.
作者:骆图南;余小骊;杨前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发生的原因,总结其临床诊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病例42例,采用GOS预后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42例中恢复良好21例,中度伤残12例,重度伤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 早期发现和治疗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志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比较分析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60例ASA Ⅰ-Ⅱ级子宫肌瘤的病人,随机均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Ⅰ组),腰-硬联合麻醉组(Ⅱ组).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10min、进腹探查和牵拉宫颈时HR、SBP、DBP、SpO2、ECG的变化和手术牵拉反应、术中麻醉效果、术后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麻醉前降低,其中Ⅱ组患者的SBP、DBP下降明显;Ⅰ组部分患者手术牵拉时心率减慢,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Ⅱ组患者骶神经阻滞完善,牵拉时无恶心、呕吐等牵拉反应.Ⅱ组麻醉起效快,局麻药总量和需要辅助静脉用药的病例数明显少于Ⅰ组,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全切术,具有麻醉起效快,效果好,肌肉松驰,内脏牵拉反应轻的优点.
作者:袁晓东;朱建光;项云如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普杰二氏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普杰二氏综合征的MS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为同一家族成员,5例小肠、结肠腔内均见多发大小不一的肿块影.5例中有1例恶变伴小肠套叠,3例有肠梗阻表现.结论 MSCT检查是诊断和普查二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尹生江;李静;刘由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中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啶组(Y组,n=30)和对照组(D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咪达唑仑、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并同时分别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0.3μg/kg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并记录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1min、5min、10min时患者的收缩期动脉压(SBP)、舒张期动脉DBP、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等指标.结果 D组在拔管时及拔管后1min、5min、10min时间点的SBP、DBP、MAP、HR均明显高于拔管前,Y组拔管时及拔管后各时间点SBP、DBP、MAP、HR均高于拔管前,但增幅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能有效降低中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提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
作者:吴祥;陶晓三;邓捩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对蓝宝石单晶托槽的摩擦力学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并与相同槽沟尺寸的金属托槽进行比较.方法 使用Instron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机测试托槽与3种金属弓丝在不锈钢丝结扎下的大静摩擦力和平均动摩擦力.结果 蓝宝石单晶托槽的大静摩擦力及平均动摩擦力与对照组金属托槽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蓝宝石单晶托槽的摩擦性能可以满足口腔正畸临床的需要.
作者:胡月华;徐有英;刘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足趾供区不同形式修复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采用7种不同方法修复47例不同程度手指缺损的患者,观察再造后供区转归.结果 47例手术顺利,供区创面一期愈合,外观满意,行走无影响.结论 游离足趾再造已经成为手指缺损修复常采用的有效方法,但供区处理却成为再造后的难点,我院根据患者的不同手术方案采用7种不同的修复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张巍;杨少伟;毛志庆;覃欣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ASNR对听力正常耳的研究.方法 对20个正常人(志愿者)分别进行气导VEMP短声刺激,记录下VEMP的出现率、潜伏期;再进行气导ABR测试,记录出ABR波,再通过气导强声刺激,骨导噪声掩蔽,诱发ASNR波出现,探讨ASNR波的出现率、潜伏期.结果 20个正常人(40只)耳中12耳出现ASNR,出现率为30%,做VEMP测试时,气导短声刺激40耳有19耳诱发出p13和n23波,出现率为47.5%.结论 利用高强度短声刺激配合噪音掩蔽在正常人耳能成功诱发ASNR波,说明ASNR只依赖于正常的球囊功能,与其它部位无关.
作者:杨甜;农东晓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大容量肺泡灌洗(whole lung lavage,WLL)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肺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难治性支气管肺感染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抗感染及综合治疗,共30例;治疗组:常规抗感染、综合治疗加大容量肺泡灌洗治疗,共30例,治疗2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学分析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组痰菌培养阳性率为83.33%,致病菌清除率为76.00%,治疗两周总有效率为90.00%,随访6个月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痰菌培养阳性率为40.00%,致病菌清除率为41.67%,治疗两周总有效率为63.33%,随访6个月总有效率为63.1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短期内大容量肺泡灌洗不仅能使难治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改善,而且远期效果较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赞华;罗江波;杨桔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绒毛与蜕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绒毛和蜕膜中PCNA的表达.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细胞滋养细胞PCNA表达强度弱于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的激活参与了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病.
作者:杜晓梅;肖玲;付广红;舒俊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硫酸镁静滴联合口服利托君在治疗早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早产治疗病例360例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剂量硫酸镁静滴,B组采用常规剂量利托君静滴,C采用小剂量硫酸镁静滴+口服利托君联合治疗分别治疗不同孕周的早产.观察3组在抑制宫缩、延长孕周、孕妇副反应、新生儿预后等方面的效果.结果 在抑制宫缩方面,治疗组B组效果好,C组次之,A组差,在降低早产率上,B组与C组均明显高于A组,P<0.01,而B组与C组之间无差异,P>0.05;在停药率上,A组为1例,C组为0例,而B组停药率为25%,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新生儿出生后转NICU率方面,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其新生儿转NICU的比例多,P<0.01,而B组与C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硫酸镁+口服利托君联合用药在治疗早产中的疗效肯定,能有效降低早产率,且副作用少,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贺晓菊;沈婷;余腊梅;李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抑郁(SDS)和/或焦虑(SAS)且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超过40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以抗炎、氧疗、祛痰、支气管舒张药等常规治疗同时予以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CAT分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SDS、SAS、CAT分值明显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帕罗西汀抗抑郁/焦虑治疗能明显改善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CAT对疗效评估简单易行.
作者:谢新华;喻润根;李昌武;邓云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提高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率新的技术.方法 将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的4例羊水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2007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新急救技术抢救的5例羊水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组.结果 对照组2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50%;研究组5例患者治愈,抢救成功率100%.结论 新急救技术可以提高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率.
作者:郑九生;曾晓明;周群;诸丰英;刘淮;蔡庆华;欧阳吁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