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胡元会;褚瑜光;朱紫嫣;吴华芹;冯雪;张妍
总结北京市级第4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于增瑞老师治疗不孕症的经验,阐述于老师不孕症的辨治思路.于老师在治疗不孕症过程中主张温肾暖脾,重补命门;疏肝解郁,理气和血;调经种子,助孕之要;注重特点,分期施治;化痰祛湿,以助成孕.其临床用药,衷中参西,不拘古方;遣方用药精当,擅用药对,配伍合理,收效显著.
作者:王浩;于增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方和谦教授诊治咳嗽的用药特点.方法 回顾方教授治疗咳嗽的百余份医案,利用数据库及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医案的症状、证候特点以及治疗上常用的方剂、药物规律.结果 出现证候频次多的为肺气不利证、肺津(阴)亏耗证、痰热阻肺、燥邪伤肺、风热犯肺等;处方多以二陈汤、自拟利肺汤、止嗽散、杏苏散、自拟清肺养阴方加减;用药以苏梗、桔梗、法半夏、杏仁、连翘等为多.结论 研究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方和谦教授辨治咳嗽重视肺气宣降调理,将宣发肺气与化痰降气并重的特点.
作者:曹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回纹型风湿症的中医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回纹型风湿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结果 关节炎发作频率、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减少、炎性指标下降,总有效率96.30%.结论 中医药治疗回纹型风湿症有较好疗效.
作者:谢幼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近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方剂药物组成.方法 对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所占比例、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解毒药、补气药、补阴药、清热凉血药、活血化瘀药是临床防治放射性肺损伤主要用药.结论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方药组成有其规律性,可以作为临床组方和科研用药的指导.
作者:樊金灼;杨明会;刘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在改善疼痛、功能障碍方面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6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采用中药泡洗、中药熏熥和中药离子导入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跛行、功能障碍方面的变化.结果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在疼痛、跛行、下肢功能改善方面有效率为93.27%,优良率为74.04%.结论 对中药泡洗、中药熏熥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同时实施有效护理,能有效缓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疼痛,改善其下肢功能.
作者:丁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北京地区中医外科历史辉煌,燕京外科作为中医外科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国医大师比例、医疗技术水平、外治药物数量、人才培养力度都曾在全国居首,体现了其学术地位及实力,但时至今日其发展却遭遇瓶颈.本文总结北京地区中医外科工作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其理论、临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造成当下局面的原因,提出总结整理燕京外科学术流派理论、设立中医外科特色技术研究专项、研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药、形成国际先进的中医外科诊疗经验、分层次培养中医外科人才、形成一流诊疗团队等建议,以期振兴北京地区中医外科事业,促进中医文化和谐发展.
作者:张燕生;张董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平谷区城区中小学生颈椎失衡综合征状况,让社会认识其危害性,引起社会足够关注,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为青少年颈痛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平谷区城区中小学进行了颈椎生理健康状况与颈椎失衡后相关症状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发放“颈椎失衡综合征流调表”9231份,医生查体5690人次,录入查体表2174份.结果 随年级的增高,颈椎失衡阳性率呈上升趋势,毕业班的颈椎失衡率升高明显;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颈椎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自觉不适,查体主要以颈肩部肌肉压痛为主,神经反射阳性率较低.结论 颈椎失衡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不明确,但青少年的颈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向全社会普及颈椎健康知识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治青少年颈椎失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见国繁;陆雪松;白金山;李平;张明月;张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 对104例乳腺癌术后CAF方案辅助化疗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观察化疗前后临床症状、舌象、中医单证的变化情况.结果 化疗药应用1周内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与化疗前相比,观察结束时疲乏、脱发、心悸、汗出、手足麻木等症状及淡暗舌、边有齿痕和白腻苔等舌象明显增多(P<0.05);气虚证、血瘀证、血虚证、痰湿证单证明显增多(P<0.05).结论 化疗首先影响患者脾胃功能,脾胃气虚,气血生成乏源,后出现肝肾精血不足,兼有血瘀痰湿证.
作者:富琦;王皓;韩冬;张萃;王笑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对具有中风危险因素人群通过综合针法(体针、腹针、耳穴、刺络放血、穴位贴敷等)干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440例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对象,治疗组228例,对照组212例,治疗组采用一般治疗方法外加综合针法干预治疗,对照组仅用一般治疗方法治疗,观察两组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经综合针法干预后治疗组的各危险因素水平值均有所下降,血压与体重在于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糖变化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意义(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自身比较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累积的中风发病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9%).结论 综合针法干预治疗中风危险因素人群比单用一般治疗方法干预效果显著.
作者:周炜;袁霞;冯建茹;洪秋阳;杨勇;杨必安;邓伦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北京名老中医韩臣子调中溶石汤治疗肝胆气郁型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韩臣子结石专科门诊治疗肝胆气郁型胆总管结石共计76例,治疗组40例运用调中溶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6例运用中成药“益胆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B超检查等指标,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中溶石汤治疗肝胆气郁型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作者:韩丽霞;王晴;董秀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象思维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处理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方法,取类比象的方法在研究某些问题上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发展迅速,但是对于象的认视正逐渐淡化,取类比象的中医思维方式也正趋于淡化.《伤寒论》厥阴病篇中关于“蛔”的论述是历代伤寒学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多年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笔者对“蛔”的本质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本文从象思维的内涵以及中医与象思维的关系展开,以此角度来诠释“蛔”的内涵,阐释其临床应用,并借以说明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新童;狄红;刘亚男;张广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针对有些炮制饮片,如切制规格不规范、炮制工艺不符合要求等现象,认为中药炮制技术萎缩不容乐观.建议加强中药炮制饮片的监督管理,加强中药炮制队伍建设,加强医院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工作,以提高医院中药饮品质量,保证中医医疗水平发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作者:付晓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辨析“五脏贵肝”的不同理解,以溯源澄流,为藏象理论研究提供借鉴.肝应春为长,敷和为平.其本性宜参“敷和”平气,可知木性暄.肝畏清而喜温,郁逆而化肝火,“发生”则属木运太过.且春时木旺有气微、气盛的区别,常被忽视.肝厥阴风动,为万病之贼.肝病无常,易延及他脏.风与郁、火致生百病,治当和肝达郁.肝体阴用阳,握升降之枢.肝内寄相火,主动主升.用药总得于体阴、用阳之间求均衡,刚柔弛张有度.
作者:杨威;于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四物汤,原出自唐·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主治跌打损伤、肠肚中瘀血,认为凡是重伤、肠内有瘀血者都可用该方;清·张秉成认为其他补血方都是从四物汤演化而来;其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则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妇人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下等症,其中记载四物汤是妇女月经生育以及一切血病的通用方.
作者:张荣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针刺透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透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头痛综合评分,比较2种治疗方法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各个治疗阶段头痛综合评分的影响,分析2种方法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结果 针刺透穴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偏头痛综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2组间疗效分别为93.33%和83.33%,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组在治疗5次和10次后对偏头痛综合评分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是针刺透穴组优于常规针刺组;2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偏头痛综合评分与疗程刚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结束后3个月2组的患者情况稳定.结论 针刺透穴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而且远期疗效稳定.但治疗初期针刺透穴法疗效更明显.
作者:魏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12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Ⅰ 32例,中药口服加美沙拉嗪;治疗组Ⅱ34例,治疗组Ⅰ的方法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46例,常规口服美沙拉嗪.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Ⅰ、Ⅱ组综合疗效及症候疗效均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 中药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比单用美沙拉嗪疗效好,起效快,其中中药保留灌肠配合中药口服联合美沙拉嗪的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显著.
作者:李军;李红;赵玉娟;赵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揭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DAS 2.1.1版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32例与对照组(牵引组)33例.应用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1次.结果 2组治疗前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EMG、MPF、MF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EMG、MP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手法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牵引疗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但推拿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作者:李典翰;房敏;朱清广;姜淑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统计近30年相关文献中动脉硬化闭塞症舌脉象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近9年来临床4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舌脉象分布情况,研究舌脉象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近30年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文献中的舌脉象进行描述记录,回顾首诊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39例,提取其舌脉象进行记录,应用统计学软件对舌相及脉象进行频次分析.结果 文献中出现前3位的舌色为:舌红、舌淡、舌暗;前5位脉象为:沉脉、细脉、弦脉、涩脉、迟脉.临床病例中出现前3位舌色为:舌暗、舌红、舌紫;脉象出现频率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弦脉、细脉、沉脉、滑脉、涩脉.结论 文献及临床实际病例中舌脉象分布略有差异,但舌象、脉象变化可较客观地反映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疾病主要证候特点及临床规律,为中医辨证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张凡帆;庞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王乐亭先生师从针灸名医陈肃卿,临床治疗中风病经验丰富,其针灸组方被广泛应用,是其学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乐亭先生分别针对中脏腑、中经络、后遗症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以“中风十三治”为代表的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等多种针灸治疗法,临床疗效颇佳.
作者:王桂玲;程金莲;孙敬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骨组织仅次于肺和肝,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第3好发器官,常见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发生率为:前列腺癌84%、乳腺癌73%、甲状腺癌50%、肺癌33%、膀胱癌26%、肾癌24%、子宫颈癌22%.骨转移常导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现代医学治疗肿瘤骨转移的手段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放射性核素、二磷酸盐类药物及止痛药等,但单一治疗方式的效果尚不理想,因此应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中医药在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甚至在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一定作用,正在成为骨转移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2010年版所收录期刊,整理了近10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肿瘤骨转移方面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姚暄;贾立群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