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彦青;党群;姚民强;李永健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夜间室性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的关系.方法:COPD组患者36例和同期体检健康者36例(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图(PS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测.结果:(1)COPD患者发生夜间低氧血症19例,对照组均未发生;COPD组夜间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vs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OPD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VA的发生无相关性(rs=-0.077,P=0.646).(3)COPD患者在快速动眼期(REM)和非快速动眼期(NREM)发生VA的频次[(5.51±0.53)次/hvs(5.58±0.32)次/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出现夜间低氧血症和VA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COPD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相关性.
作者:熊晓琦;宋新宇;陈世雄;曾凡军;刘辉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含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pacA)、葡糖基转移酶催化区编码基因(gtfB-cat)及霍乱毒素B亚单位编码基因(ctxB)的嵌合表达质粒并表达目的蛋白.方法:将目的基因pacA、gtfB-cat、ctxB克隆至原核克隆载体pET32-a(+)构建嵌合质粒pET-pacA-cat-ctxB,将其转入表达宿主菌E.coliBL21(DE3),并测量其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PCR鉴定及测序,证实目的基因均正确插入到载体pET-32a(+)中,插入的相位正确,未改变目的基因的阅读框架,经诱导后表达目的蛋白,分子质量大小与预期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嵌合质粒pET-pa-cA-cat-ctxB,且它们均在原核细胞内获得正确表达.
作者:张剑;赵秀;杨德琴;顾瑜;吴家媛;刘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腺性膀胱炎(CG)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CG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5例正常膀胱黏膜定为对照(A)组,43例未复发CG定为治愈(B)组,13例复发和癌变的CG定为进展(C)组;检测3组IL-6、IL-17和TGF-β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些因子与CG发病及进展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及C组IL-6、IL-17和TGF-β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因子与CG发病(rs分别为0.431、0.545、0.354,P<0.05)和进展(rs分别为0.426、0.333、0.288,P<0.05)呈正相关;IL-17分别与IL-6、TGF-β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97、0.961,P<0.05).结论:IL-6、IL-17和TGF-3可能在CG的发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敏;韩瑞发;雷铭德;杨宇明;谢林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脑组织中COX-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脑创伤组、塞来昔布治疗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建立大鼠重型闭合性颅脑创伤模型,各组均在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OX-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再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脑创伤组、塞来昔布治疗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水迷宫测试.结果:脑创伤组COX-2及Caspase-3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塞来昔布治疗组的COX-2及Caspase-3水平低于脑创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创伤组大鼠脑创伤后7~10d搜索平台所需的时间均大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塞来昔布对大鼠重型颅脑创伤有脑保护作用,其可降低COX-2、Caspase-3的表达,抑制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能够改善脑创伤后的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张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多见于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跟骨关节内骨折多发于男性青壮年,严重影响青壮年的工作能力,以致工作能力丧失[1].跟骨关节内骨折致残率高,治疗效果差,治疗方法亦存在争议.随着现代影像学、手术技术及内植物的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已逐渐取得共识,临床疗效得到了改善.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高,常见的有术后切口不愈合、软组织坏死感染、神经损伤、踝及邻近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骨髓炎等[2].本文主要阐述当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梁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肥胖成年女性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肥胖成年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有氧运动组,每组30例.3个有氧运动组分别以大、中、小运动强度进行12周的有氧运动(每周3次,每次30 min),于试验前后检测4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试验前各组的BMI、HOMA-IR和血清内脂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12周后,3个有氧运动组的BMI、HOMA-IR和血清内脂素较运动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组下降明显,与大、小运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BMI、HOMA-IR和血清内脂素水平在试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尤其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肥胖成年女性血清内脂素水平.
作者:刘英佳;马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臭氧溶液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道系统(DUWLs)中乙肝病毒(HBV)的灭活作用,探讨限时灭活HBV的低臭氧溶液浓度.方法:常规培养2215细胞,在室温5 ℃、震荡混合、密闭等条件下配制不同浓度的臭氧溶液.将臭氧溶液加入2215细胞培养瓶中,作用不同时间后,取其上清液,提取HBV-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荧光定量(FQ-PCR)检测HBV-DNA.结果:水温、密闭条件对臭氧溶液的质量浓度有影响,在上述条件下配置的臭氧溶液浓度稳定,臭氧溶液能抑制2215细胞表达HBV-DNA,臭氧浓度越高,其对HBV-DNA的灭活作用越强.臭氧浓度为0.6 mg/L 10 min及0.5 mg/L15min能将设定浓度的HBV-DNA灭活.结论:0.5~0.6 mg/L臭氧水溶液可用于杀灭口腔综合治疗台水系统中的HBV.
作者:杨鑫;冯海;王玉亮;殷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车前子多糖(PSP)对各期炎症模型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小鼠和大鼠随机各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PSP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醋酸诱发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清致大鼠背部气囊滑膜炎,棉球诱发小鼠肉芽肿,探讨PSP的抗炎作用.称体质量测定各组小鼠耳的炎症肿胀程度及肉芽增生水平,用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腹腔洗涤液中的伊文思蓝含量、滑膜炎渗出液容积、渗出液中的白细胞(WBC)计数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渗出液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车前子多糖能够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以及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较阴性对照组还能明显减少渗出液容积,降低渗出液中WBC、MDA、TNF-α含量及血清中MDA水平,并能提高渗出液和血清中SOD的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PSP能够减轻各期炎症形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的渗出、消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冯娜;刘芳;郭会彩;曹阿芳;王素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是否可以迁移至假孕大鼠黄体组织,并观察其表达.方法:雌性大鼠经137Cs全身照射后,从尾静脉移植已标记DAPI的雄性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受鼠造血重建后.制备假孕模型,于假孕后第7天应用荧光显微镜、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受鼠骨髓、外周血及黄体微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布及分化情况.结果:受鼠骨髓、外周血及黄体中均有DAPI阳性细胞分布,黄体微血管可见SRY阳性内皮细胞.结论:骨髓内皮祖细胞可以迁移至假孕大鼠黄体,并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参与黄体血管发生.
作者:李广斌;刘晓帆;宋春静;孙艳明;李海峡;李瑞环;王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及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Apelin的变化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取EH患者34例,EH+ T2DM 35例及正常对照者(NC组)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pelin水平,同时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结果:EH组及EH+ T2DM组血清Apelin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5),EH组血清Apelin水平明显低于EH+T2DM组(P<0.05).血清Apelin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2、0.344、0.365、0.375、0.736、0.338,均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51,P<0.05).结论:EH患者血清Apelin水平可升高,血清Apelin水平与肥胖、糖脂代谢有关.
作者:梁晓玲;李淑英;冀秋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chemerin、cmklr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与吡格列酮组,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吡格列酮组每天按15 mg/kg经胃灌药,连续给药8周.第8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肝脏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脏chemerin、cmklr1及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肝脏chemerin表达低于正常组及吡格列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3组间肝脏cmklr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肝脏TNF-α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7),吡格列酮组较糖尿病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肝脏TNF-α表达增高,吡格列酮可能通过上调chemerin的表达而改善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
作者:李国琪;于倩;张捷;刘德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对甲状腺鳞癌SW579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将dbcAMP 0.5、1.0、2.0 mmol/L作用于甲状腺鳞癌SW579细胞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SW579细胞增殖的变化;经dbcAMP 0.5 mmol/L作用24h后,ELISA法检测细胞成熟促进因子(MPF)的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c2-Tyr15磷酸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不同浓度dbcAMP处理的SW579细胞株的增殖均受抑制.在0.5 mmol/L dbcAMP作用下24 h,SW579细胞MPF活性为(22.87±2.57) ng/L,远小于对照组的(115.50±7.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4,P<0.05).实验组cdc2-pTyr15磷酸化水平(0.258 ±0.026)高于对照组的(0.142±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4,P<0.05).与对照组相比,应用0.5 mmol/L dbcAMP处理细胞之后,G0/G1期无显著变化,S期细胞数量减少,G2/M显著增多.结论:dbcAMP能够显著降低甲状腺鳞癌SW579细胞株的活力,使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作者:高月;肖建英;赵颂;张秀梅;刘超;王翠瑶;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苯丁酸钠(SPB)对荷卵巢癌细胞系SKOV3裸鼠上皮钙黏素(E-cad)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卵巢癌裸鼠腹腔移植瘤模型上,分别应用及两者联合应用5-Aza-CdR、SPB,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移植瘤中DNMT1、HDAC1及E-cad的表达变化情况;检测各组移植瘤E-cad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况及移植瘤E-cad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对照组中,DNMT1和HDAC1的阳性表达较多,5-Aza-CdR能抑制DNMT1的表达,SPB能抑制HDAC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Aza-CdR能够诱导E-cad基因去甲基化,使E-cadmRNA及蛋白恢复表达或者表达增强,联合应用5-Aza-CdR和SPB可更大程度上诱导甲基化的E-cad基因去甲基化而恢复mRNA和E-cad蛋白的表达.结论:5-Aza-CdR能够降低E-cad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可恢复其表达;联合应用5-Aza-CdR和SPB可产生协同效应,对卵巢癌的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曲芃芃;钱林华;徐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病原学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 954例7h~12岁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呼吸道7种病毒检测.结果:本组检测出7项病毒阳性626例(10.51%),男性多于女性,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76例(60.06%),副流感病毒3(PIV 3)211例(33.71%),腺病毒(ADV)20例(3.19%),流感病毒A(IFV A)6例(0.96%),副流感病毒1(PIV 1)5例(0.80%),流感病毒B(IFV B)3例(0.48%),副流感病毒2(PIV 2)2例(0.32%)和混合感染3例(0.48%).RSV在各年龄组患儿中检出率均为高,其余几种病毒感染以2岁以内婴幼儿多见.RS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PIY 3在夏季有一个小高峰.结论:RSV、PIV 3为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致病原,不同季节有一定的流行规律.
作者:王维;林书祥;李胜英;张桦;黄敬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吸引(VSD)技术用于保护电烧伤创面间生态组织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VSD治疗电烧伤患者30例共42处电烧伤创面,其中37处创面血运不佳者经早期清创后直接应用VSD治疗,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植皮修复或行扩创缝合术;另5处基底情况尚可者于早期清创行游离植皮修复后应用VSD治疗.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创面渗出液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并在患者入院及拆除VSD系统时计数创面细菌.结果:42处创面应用VSD治疗后,37处直接应用VSD治疗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二期手术后完全愈合;5处植皮后应用VSD治疗的创面,皮片成活良好,创面均完全愈合.治疗后创面引流液中EGF含量明显增加.创面细菌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在清创后应用VSD治疗电烧伤创面,可有效保留间生态组织,促进皮片成活,有利于电烧伤创面的修复与治疗.
作者:颜莘;张明谏;李小兵;刘宁;刘光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五味子合剂(SM)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N)小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N模型组和SM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STZ法建立DN模型,收集各组血、尿及肾组织,检测血糖、体质量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MCP-1及iNOS的表达;RT-PCR检测各组肾组织MCP-1及iNOS mRNA水平.结果:DN模型组UACR显著高于对照组与SM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N模型组肾小球周围、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间质MCP-1及iNOS呈强阳性表达,SM治疗组较DN模型组阳性表达明显减轻,对照组几乎无阳性表达.模型组MCP-1及iNOS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SM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SM治疗组的MCP-1及iNOS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可以通过下调MCP-1及iNOS的表达减轻肾组织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DN小鼠的肾脏损伤.
作者:赵君;谭小月;张勉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阻滞剂替米沙坦对改善OLETF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方法:OLETF大鼠47只,高脂喂养14周诱导建立IR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5组:IR对照组(IR组)、二甲双胍(MET)组、吡格列酮(P)组、替米沙坦(L)组、低剂量替米沙坦(VL)组,12只LETO大鼠为正常对照(NC)组.干预26周后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网膜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内脂素、空腹血糖(FBG)及血脂,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IOMA-IR)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L组较IR组的血清网膜素、ISI升高(P<0.05或P<0.01);RBP4、内脂素、FBG、HOMA-IR、TC、LDL-C和FFA降低(P<0.05或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网膜素、ISI是RBP4水平的影响因素;网膜素、HOMA-IR是内脂素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替米沙坦可能通过提高血清网膜素、降低血清RBP4和内脂素调节血脂水平,从析改善IR.
作者:赵姜;田凤石;雒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联合表达,探讨其与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检测血清中CEA、NSE及CYFRA21-1的浓度,分析其表达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CEA、CYFRA21-1的浓度在不同的T、N分期及不同淋巴结转移组数的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NSE浓度只在T1与T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病理N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的浓度对准确判断非小细胞肺癌分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孙大强;王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用表达shRNA的干扰慢病毒载体系统构建p100基因稳定沉默的HepG2人肝癌细胞系.方法:通过RNAi序列设计软件进行p100干扰片段设计,筛选出p100基因的RNAi有效靶序列,进一步合成靶序列的Oligo DNA并构建p LKO.3G-p1001慢病毒载体,用双酶切及测序进行鉴定.将构建好的p100 shRNA表达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至包装细胞293T,包装产生病毒颗粒.运用病毒颗粒感染HepG2细胞,获得p100稳定沉默的细胞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效率,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稳定细胞株中p100的沉默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具有p100干扰效果的慢病毒载体,并获得了稳定沉默p100及对照的HepG2细胞株.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90%以上细胞发出绿色荧光,Western blot证实干扰p100后,HepG2细胞株中p10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p100干扰效果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及p100稳定沉默的HepG2细胞系.
作者:黄丽;尹洁;丁建民;宋娟;高星杰;经翔;杨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于发病第10天及第90天进行2次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VD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VD组和脑梗死后非痴呆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后V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4例患者诊断为VD(21.4%).单因素分析中,VD组与非痴呆组病灶的数目、部位、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W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有左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的数目多和有脑萎缩为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958、1.375和2.297.2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及饮酒史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VD很常见,小血管病变是VD的主要类型,应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和延缓VD的发生.
作者:卢红艳;程焱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