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霞;田凤石;赵明;张秀全
作者:刘庚;史巍;秦书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乔佑杰;王庆树;张宇;袁红岩;王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孙秀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孙波;李贺达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张海霞;刘国川;黄洁;王文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心房纤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虽然心房纤颤患者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较高,但是证实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甚低.关于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分布及其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关系尚无人评价.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对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p菌毛的结构基因papa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用PCR方法扩增papa基因,并将554bp扩增产物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质粒pCT37作为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结果:全菌ELISA测定显示疫苗接种组小鼠血清效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750和1:4000(P<0.01).尿液和肾脏菌落计数在接种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物肾脏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了papA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康宁;王永明;陈锦英;李晓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乳酸测定对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首次血乳酸与血气的测定结果.结果:患者血乳酸均值高于正常值且与治愈率有密切关系,乳酸浓度越高治愈率越低.血乳酸大于4mmol/L,存活率为12.5%;2~4mmol/L时存活率为30%;1~2mmol/L时为83.3%.治愈组与死亡组血乳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结论:血乳酸测定对心梗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意义的监测指标.
作者:王惠芬;魏浩成;张国春;李长健;张文;李小稚;赵连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周志宏;黄继先;沈德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李志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李秀平;刘小玫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BIPAP-SIMV-PSV在机械通气时的脱机规律.方法:48例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BIPAP-SIMV-PSV方式脱机,其中18例由于其它原因脱机失败.成功脱机30例,分为短期带机(4~10天)22例,与长期带机(>10天)8例,监测脱机时各参数变化.结果:在吸入氧浓度<40%、低压水平0.39~0.49kPa(1kPa=10.2cmH2O)、PSV一般在低压水平0.49kPa,可实施脱机过程.短期带机一般使高压水平减至≤1.57kPa,长期带机高压水平0.98~1.17kPa,高-低压水平差0.49~1.17kPa,部分重度肺功能损害患者往往需高压水平接近于低压水平=0.49kPa完成脱机过程.两组设定呼吸频率4次/分,吸呼比为1:4,两组脱机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BIPAP-SIMV-PSV对难以脱机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脱机方式.
作者:魏肃;张纳新;张伟;徐磊;秦英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与左旋18-甲基炔诺酮单方用于紧急避孕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方法:房事后服米非司酮10mg,12小时后服安慰剂一片.房事后服左旋18-甲基炔诺酮0.75mg,间隔12小时再服1次.两种药物外形一致,采用双盲法给药.结果:两药均取得满意避孕效果.但就副反应而言,米非司酮为优,两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u=4.88,P<0.01).两药对缩短月经周期的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延长月经周期者米非司酮明显多于左旋18-甲基炔诺酮(u=6.66,P<0.01).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可有效地阻止非意愿妊娠,且服用方便,副作用小.
作者:林农;程渭玉;杨云华;邵琳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赵爱国;苏如松;王君;崔献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苏兰海;田夫;张义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曹洁;陈宝元;郭美南;董丽霞;李玲艳;王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朱妍;姚鑫;杨玉山;李庆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马永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孙蔷;王燕;李志明;李云屏;刘世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早搏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该院1996年1月~10月间838例有各类早搏的心电图中,分析其中203例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搏动T波有改变的心电图.结果:从中发现了4种现象,即早搏后第一个窦性T波有4种改变:(1)由低平或倒置转为直立.(2)T波由直立、T>1/10R转为低平、双向或倒置.(3)T波由直立变为振幅稍减低,时限增宽.(4)T波由直立变为振幅稍增高,时限增宽.203例中有121例为心脏疾病患者,82例为非心脏疾病患者.结论:这些T波改变的成因有电张调整性和缺血性因素同时存在,更确切的意义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朱晨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