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外阴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滕秀香;吴育宁

关键词:外阴尖锐湿疣, 中西医结合治疗
摘要:女性外生殖道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属性传播疾病.北京中医医院妇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注重饮食起居的调养,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
北京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归脾逍遥丸治疗妇女乳腺增生症120例临床观察

    自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应用我院自制的归脾逍遥丸治疗妇女乳腺增生症120例,并以随机原则设对照组120例,取得较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常勇;韩金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温肾利水法治疗重症水肿2例

    例1,孙某某,男性,50岁,病案号:21795.因水肿、喘憋二月于2000年7月4日入院.患者于二年前活动后见阵发性胸憋闷、气短,未经治疗.近二月出现水肿明显,少尿,喘憋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脉搏:110次/min,血压:20/16kPa.双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Ⅲ°可凹性水肿.心电图示ST-T改变,超声心动及心三位片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入院中医诊断:水肿,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入院症见:双下肢水肿明显,少尿,喘憋,气短乏力,腰膝酸重,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苔白略腻,脉沉细无力.依舌脉症辨证为心肾阳虚,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利水佐通脉化瘀法.方药:附子15g,桂枝15g,白芍10g,茯苓30g,白术15g,生姜3片,黄芪30g,丹参15g,三七粉1.5g(冲).服用14剂后患者水肿已消,喘憋大减,夜间已能平卧入睡.出院后继服1月,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郭海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谢海洲用药配伍经验选析

    谢海洲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年逾八旬,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著述甚众.笔者通过学习谢老的专著,获益非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归纳选析如下.一、精研中药知特性

    作者:洪文旭;洪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衰康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试验总结报告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世界上有多于透析病人数倍的早期病人,迫切需要非透析疗法来延缓,甚至终止肾衰的进展.近年来我们研制了一种纯中药制剂,名为肾衰康胶囊,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为了客观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肾衰康胶囊治疗的CRF属于脾肾阳虚、湿浊毒邪内蕴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研究.

    作者:王明惠;王要刚;秦海军;吴大真;郭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扶正固本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92例

    笔者于1979年~1995年间,根据中医学理论,应用扶正固本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92例,取得满意疗效,兹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

    作者:蔡金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滋肾活血解毒方对慢性肾功衰竭大鼠肾TGF-β1、ET-1mRNA的影响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内皮素(Endothelin et)均为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细胞外基质增生,是肾小球硬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滋肾活血解毒方具有调节CRF患者血中ET水平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1,2]

    作者:马建伟;刘占民;徐丽梅;蔡庆;陈宝;魏汉林;侯杰;董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皮饮加味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

    多皮饮是我们治疗荨麻疹的经验方.临床应用多年,确有一定的疗效.现将2000年2月~9月用多皮饮加味治疗荨麻疹60例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赵雅梅;陈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妇科疑难病症之一.我们采用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要功效的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天津第五中药厂生产)治疗本病3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韩雪梅;朱德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天麻钩藤饮辅以心理疗法治疗强迫症22例疗效观察

    强迫症属于现代医学神经症范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变革,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紧张因素的增加,强迫症患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笔者自1995年~1999年于我院心身病门诊应用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辅以心理疗法治疗强迫症22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富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IgA肾病的中医诊治进展

    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2%,临床上以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为常见,中医病名为尿血.近十年来,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王洪霞;聂莉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解毒化瘀法治疗尖锐湿疣初探

    尖锐湿疣(CA)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由于治疗后容易复发,且与宫颈癌等发病有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尚无控制其复发的特效药物,我们用中医药治疗CA,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测定了治疗前后的IL-2水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查旭山;江光明;黄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简称SS)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属于中医的燥正、痹证等范畴.笔者临床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SS患者不仅可表现瘀血征象,而且实验室检查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董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运气学说的现代气象验证初探——连云港(新浦)台1954~1983年气象资料分析

    一、研究方法根据中运的太过或不及,结合六气的司天在泉来确定当年何气流行、偏盛或偏衰以及是否平气之年,逐项和现代气象资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30年平均值相对照,取其逐年对照差的30年正、负平均数为基准,设在基准范围内的为平气之年,范围外的为流行、偏盛或偏衰,然后对照其符合百分率并用统计学处理得出运气学说主要内容与实际是否相符的结论.

    作者:徐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金匮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地黄丸”,方出仲景<金匮要略>,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肾气虚弱所致的虚劳、消渴、痰饮、脚气、妇人转胞等病证.在此基础之上,历代医家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在中医临床被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复习10多年来有关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研究报道近百篇,可以看出,其治疗范围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的众多疾病,而辨证又总不外乎肾气(阳)衰弱的证候.

    作者:张家玮;鲁兆麟;彭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脏腑辨证治疗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为荨麻疹中的一型,分为获得性和家族遗传性两种.笔者自拟温阳驱风汤结合脏腑辨证治疗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58例,并与单纯服用抗组织胺药赛庚啶治疗者相对照,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方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30例

    天疱疮是一种大疮性危重皮肤病,病死率高.西医认为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我门诊从1994-04~2000-12,采用中西医结合配合金龙胶囊治疗本病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时水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槲芪散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疗效分析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以甲、乙、丙三型为主.其中乙型肝炎属世界性疾病,全球约2.8亿人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亚洲携带者占2.2亿人,我国属高流行地区,约40~60%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HBV),HBsAg阳性率约10%,其中60%为乙型慢性肝炎患者.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发病率有望降低,但感染者的发病以及慢性病人的治疗,其形势不容乐观.

    作者:高连印;车念聪;付修文;钱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陈彤云治疗皮肤顽疾的经验

    陈彤云教授业医数十年,对皮肤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经她治疗,用药看似平淡,但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拜师学习近三年,深有感触.兹将临床拾得点滴,介绍如下.

    作者:卢仲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与随访报道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儿科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小儿内窥镜检查在儿科范围的普遍应用及对HP感染的检测,临床上小儿消化溃疡已较多见.反复的胃脘痛、呕血、便血及贫血均可成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我院中医科病房自1992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了临床资料较系统、齐全的192例病人,现将临床资料、胃镜检查、HP检测、中药治疗结果及远期随访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杨燕;李素亭;闫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林改错》方临床应用举隅

    清代名医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血瘀诸证的辨治颇有创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王氏诸活血化瘀方及杂病方药治疗疑难杂证,屡获奇效.兹举治验如下.一、三叉神经痛

    作者:崔玲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

主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