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艳;徐文英;张宇轩;左乔;揣树岩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体征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结果 患儿X线胸片显示肺部体征轻微,胸部阴影与正常人明显不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本组所有病例均治愈.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X线胸片异常出现在发病早期,表现形式多样.诊断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大大提高了检出率,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的序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赵春妹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社区护士针刺伤高危因素及原因.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及访谈,调查针刺伤发生状况.结果 社区护士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较差,对高危因素认识不足.结论 需要加大社区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职业暴露处置程序.
作者:胡艳坤;宋正武;房爱武;王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要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首先必须提高认识,让社区居民了解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传染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其次要做好宣传,普及计划免疫常识以及计划免疫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督促检查,社区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及时发现逾期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并及时补种.计划免疫工作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居民的重视.
作者:魏桂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死亡率4.26%;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8.3%.结论 梗阻性结肠癌老年患者误诊率高、并发症多,手术切除直接快速去除病灶,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王恩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基层医院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彻底清除毒物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尽早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早期、足量、尽快、反复应用阿托品,尽早达到阿托品化,同时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作者:王永青;孙承洪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赛肤润治疗胺碘酮诱发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静脉应用胺碘酮致药物性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局部采用赛肤润治疗,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赛肤润可有效治疗胺碘酮诱发的药物性静脉炎,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牛庆琴;刘芸;曹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索运用双叶小产钳在解决单胎头位剖宫产水中出头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单胎头位剖宫产术出头困难者术中应用双叶小产钳助产,评价胎头钳夹成功率与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90.6%胎儿一次性钳夹成功,Apgar评分7分以下者5例,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 剖宫产术中遇出头困难时合理使用小产钳能事半功倍,减少新生儿并发症.
作者:邹纬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在产后访视中对新生儿进行抚触的效果.方法 将232例足月新生儿出院时随机分成抚触组和对照组,抚触组在出院后,由社区护士教母亲在家中继续给予抚触;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出生第30、42天分别测量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结果 抚触组婴儿第30、42天体重、身长、头围均比对照组高.结论 在产后访视中对新生儿继续进行抚触可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作者:钟美英;林春梅;林伟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放疗前的诱导化疗,在诱导化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粘膜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合理的个性化的护理能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减轻患者痛苦,帮助患者顺利完成诱导化疗.
作者:陈简兴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12例多发硬化误诊的病例资料分析探讨造成多发性硬化误诊的因素.方法 对12例多发性硬化误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诱导电位检查、腰部穿刺脑脊液检查及CT、MRI等辅助检查确诊.结果 12例误诊病例中有5例误诊为脑梗死,3例误诊为急性脊髓炎,2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误诊为脑血管缺血和重症肌无力各1例.结论 多发性硬化需要采用多种辅助手段进行确诊以降低临床的误诊率.
作者:牛亚飞;赵广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历年卫生资源状况调查数据,依托“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化发展的分布要求,从人口、地域面积两个维度分析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运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指标、连环比例法对卫生资源配置进行分析.结果 昆山市卫生资源在人口配置和地域面积配置方面都存在配置较不公平的现象,但是两者的不公平性趋势都在逐渐缓和,公平性在逐渐加强;人口配置有望多年后达到公平的状况,但地域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趋势仍差距很大.结论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张和服务人口的增多,完全依靠实体的卫生资源建设和投入,其速度远跟不上需求.希望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作者:祝闻华;徐文学;陆莺;薛黎坚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尿妊娠试验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1年8月随访的临床症状疑似异位妊娠、尿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复查及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结果 异位妊娠88例,黄体破裂1例,早早孕5例,月经周期失调8例,自然流产后1例.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联合尿妊娠试验能提高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张旭鸣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不育症是育龄人群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给广大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为不育症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1 病因1.1 精子生成障碍1.1.1 原发于睾丸损害(1)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8%~20%,在不育症中占40%.精索静脉曲张导致阴囊局部温度升高,睾丸生精功能受抑制;重者致睾丸血液循环受影响,从而影响其营养、供氧.(2)隐睾:在新生儿中占3%,双侧隐睾如不治疗可致90%患者不育.隐睾导致睾丸局部温度升高引发变态反应性睾丸炎等病理改变而影响其生精功能.(3)睾丸炎:主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治疗不及时可致睾丸萎缩.约有5%睾丸炎患者睾丸生精上皮损害[1].
作者:李恒卫;孙在旺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对菏泽市牡丹区2010年麻疹疫情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控制麻疹的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牡丹区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66例,年发病率为5.42/10万.3-8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以<1岁和>15岁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分别占21.21%和25.76%.结论 含麻疹成分的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较低,是小年龄组发病的主要原因.15岁以上人群免疫水平较低,应通过实施成人麻疹疫苗免疫策略来降低发病率.
作者:仇翠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药品是人类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重要物质.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检测项目.由于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比较严格,检验周期长,就容易造成误差.笔者综合自己工作中的经验,现就容易引起检验误差的因素做一分析.1 检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单独的洁净实验室内进行,每个洁净实验室还应装备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洁净实验室内环境洁净度不应低于10 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操作间内不应安装下水道.
作者:刘广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风池穴注射曲安奈德复合液治疗偏头痛及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80例偏头痛及枕大神经痛患者给予曲安奈德40 mg、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配伍行风池穴注射.结果 偏头痛1次治愈12例,2次治愈8例,总有效率95.2%;枕大神经痛1次治愈38例,总有效率100.0%.结论 风池穴注射曲安奈德复合液疗偏头痛及枕大神经痛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卢秀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立体视觉情况,探讨立体视普查的必要性及普查涉及的相关问题.方法 在护理、眼视光技术、酒店管理、口腔治疗技术等专业各抽取1~2个班,进行视力检查及立体视锐度检查.结果 在全部受检者中,具有正常敏锐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立体视锐度≤60”)者80人,占29.41%.而立体视异常者(立体视锐度>60”)高达191人,占70.22%.结论 目前学生不仅视力低下问题严重,立体视觉也普遍出现问题,故有必要进行青少年立体视觉普查,从而对学生立体视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作者:李小萍;曹志杰;贾松;袁凤男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育龄妇女哺乳期避孕状况.方法 调查658例育龄妇女哺乳期的避孕习惯,分析育龄妇女哺乳期避孕的状况.结果 658例行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其中哺乳期6个月内做流产手术20例,哺乳期人工流产为3.04%,怀孕天数40~90 d.哺乳期妇女的避孕率为70.4%,其中20例6个月内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结论 加强育龄妇女哺乳期避孕知识教育,能够降低人工流产率,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
作者:罗玉萍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反向进针法在癌症患者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癌症患者18例,输液600人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反向进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进针法.结果 观察组平均所用时间3.7 min,对照组平均所用时间5.6 min.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93.00%,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70.27%.观察组液体外渗占3.00%,对照组液体外渗占15.00%.结论 反向进针法患者痛苦小、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费萍;汉京彦;滕玉华;辛英;张守荣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施行OPCABG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33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2例发生室颤,经改体外循环下手术成功.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7例、肺部感染5例、低氧血症12例、再次插管2例、谵妄3例.除死亡2例外均痊愈出院.结论 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风险高,维护相对稳定血流动力学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加强隐性低心排综合征的处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邓劲松;韦华;张日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