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宋桂香;许慧慧
疾病共存(comorbidity)是指对于一个个体,伴随某种指示性疾病同时发生1种以上疾病状况的现象.如糖尿病作为指示性疾病,伴随出现高血压和眼部疾病等.这里的疾病状况有时包括精神失常及认知残疾[1].
作者:周峰;宋桂香;许慧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卡介苗是全球应用广泛的疫苗之一,在结核感染危险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为防止儿童结核病的发生及减少结核病的死亡,早期卡介苗接种可起到很大的作用[1].为了解在本中心做结核菌素试验(结素试验)的儿童卡介苗接种情况,利用 2001~200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比较本市户口和临时户口儿童卡介苗的接种和结素试验阳性情况,对制定今后儿童的免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章朝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婴儿死亡的变化规律,为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1990~2003年虹口区婴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邓华;姚文;黄穗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在我国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远高于心肌梗死,估计全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数在150万人以上,因脑卒中死亡每年在130万人左右[1].国际上至今没有一种被公认的药物对急性脑卒中具有确切疗效.我国每年为此所花费的医药费用曾高达上百亿元,但对此病病死率的控制、残疾后的康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仍然不尽人意.那么,什么是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按循征医学的研究结果,目前只有4种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它们分别是:卒中单元(OR值为0.71)、溶栓治疗(OR值为0.83)、抗血小板治疗(OR值为0.95)和抗凝治疗(OR值为0.99)[2].卒中单元概念的提出和完善为卒中病人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全新模式,建立卒中单元是卒中治疗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许多国家卒中治疗指南都把病人是否进入卒中单元治疗作为评价卒中病人是否接受了佳治疗的指标之一.
作者:郑超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洗浴业需求也日益增加,对浴室业卫生状况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全面了解我市浴室业卫生状况,便于今后有针对性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其卫生管理水平,我们于2003年11月对我市浴室业进行了卫生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张文彪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徐汇区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和门诊病人对医院控烟态度,为医院控烟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2所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和门诊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绝大多数医务人员(98.8 %)支持无烟医院的创建,门诊病人97.8 %支持无烟医院的创建,只有41.8%的医务人员能经常劝说吸烟的病人戒烟,仅有21.4%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帮助病人戒烟的培训. [结论]必须强化社会支持环境和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健康教育,促进医务人员戒烟活动的开展;加强对他们进行帮助吸烟者戒烟的培训,引导医务人员控烟活动的开展.
作者:符英英;高艾平;叶葶葶;崔红伟;郭风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病原学研究为出血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原学、血清学、RT-PCR、序列测定技术对我省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地理流行病学、疫区类型及新型新亚型进行分析. [结果]我省共分离出血热病毒32株,涉及9种宿主动物;气溶胶可传播实验动物型出血热;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病毒. [结论]我省是多宿主多传染源的出血热疫源地,以姬鼠型为主,流行季节以秋冬季为主,呈单峰型;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疫源地.
作者:柳燕;王俊;李芙蓉;刘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保健食品中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分离分析方法. [方法]样品中铁在盐酸酸性条件下为甲基异丁基酮(MIBK)所萃取,继而用1%HCl反萃取,MIBK中的非血红素铁转入水相,用原子吸收分别测定MIBK中的血红素铁和水相中的非血红素铁. [结果]方法的精密度小于5%,检出限为0.10 μgFe/mL,线性范围为0.1~6.0 μgFe/mL,回收率大于85%. [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适用于保健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含量的测定.
作者:王丹侠;张颖琦;崔世勇;张国勇;姜丽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是计划免疫的基本工作,同时也是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为及时找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并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根据<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对舟山市2003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进行监测评价,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陈军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军团菌是军团病--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各种水源中,通过空气吸入传播,因此在疾病预防领域中,对环境中军团菌污染状况的监测工作尤为重要.但传统的军团菌检测方法敏感性较低且耗时冗长,不能满足于军团菌的检测要求[1].为此我们尝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上海市各大公共场所空调冷却塔水进行了军团菌的检测.
作者:倪佳琳;陈悦;沈健民;王刚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2003年7月19日至8月5日,我县共报告4例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分别分布于港沿、城桥镇、庙镇,年龄2~8岁,2男2女.对此,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金虹;林效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2004年5月5日,我区某酒家在经营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污染了食品,造成多名就餐人员出现呕吐、发热、腹泻等临床症状.当即进行了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亚光;徐维纲;张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 事发经过2004年4月6日晚19时左右,本市某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废品收购站)内空地上存放的废旧钢瓶发生泄漏事件,当时首先有6位过路人(男1人,女5人)闻及强烈刺激性气味,并出现急性呼吸道中毒症状立即被送至当地卫生院救治.至当晚23时,共有56人入院救治(男37人,女19人),年龄大的为58岁,小为6岁.其中该废品收购站工人35人,路人及附近居民21人.
作者:张耘;范晓晔;张毅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为了解虹口区幼托机构消毒状况,提高幼托机构环境卫生质量,确保儿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2000~2003年对全区60所不同规模的幼托单位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中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珏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国生活在缺碘地区的人口达7.27亿[1],几乎占全世界缺碘地区人口的一半.常州市于1982~1985年对本地区开展了碘缺乏病防治摸底工作,初步查清常武地区为碘缺乏病轻流行区,金坛市、溧阳市为重流行区,该两市被江苏省列为10个重点病区之一.1985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同时,在金坛、溧阳开始供应碘盐防治碘缺乏病的试点工作.1988年则在全市范围内较全面地启动了碘缺乏病防治工作.1994年,市政府围绕国家的总体<规划纲要>,制定了<常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行动规划>.1995年起,由于政府及各部门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以全民食用加碘盐为主的碘缺乏病防治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历经十余年努力,已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根据我市有关调查和监测资料,对碘缺乏病防治效果作一回顾性评价.
作者:冷瑞珍;吴民义;邹永根;杨明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为切实做好本区凭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园入学工作,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于2003年10月21~23日对本区凭证入托入园入学工作情况进行抽查,现将抽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敏玲;钱晓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卫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传染病的发病率在逐渐下降,尤其是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更为突出.我们对虹口区1952~2003年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发病趋势进行了分析,旨在掌握其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鲁金玉;严珏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已于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的法律.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行政法的法治、公正、公开、效率等基本原则.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设法治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1].卫生监督部门担负着社会公共卫生领域行政许可、监督职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实施将对卫生监督部门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就上海市的食品卫生许可的设定、实施主体、实施程序以及监督检查等为主要方向展开探讨.
作者:吴呈;张忠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随着当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上海作为一个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城市,涌入的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壮大,他们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县,虹口区目前估计的流动人口数约15万左右.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在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地区的疾病防治带来较大压力,他们的生活、居住、工作条件与常住人口相比较差,而这些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速度、广度、强度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对虹口区2000~2003年外来流动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及在流动人口中发生的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爆发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为进一步探讨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防止传染病爆发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蒋松云;杨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就业的主要疾病之一[1].为了解江湾街道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的视力不良情况,我们对1995~2002年江湾街道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的视力普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视力不良患病规律,为今后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张永召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