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杨仁德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杜刚林

关键词:胃脘痛, 慢性胃炎, 中医药疗法, 杨仁德
摘要:吾师杨仁德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师带徒指导老师,从医中医临床医疗实践三十余年,精勤不倦,学验俱丰,擅长中医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他认为西医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脾胃病的范畴,脾虚是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健脾益气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大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证加减,才能取得好的疗效。笔者有幸师从杨师,获益良多,现将老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结合胃镜下表现浅析胃石症的证治

    胃石症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气滞食停,痰浊交阻。根据患者的症状,胃镜下的表现,辨析病机虚实的不同,可将胃石症分食滞胃脘、湿热食积、痰湿中阻、腑气不降,痰瘀内结、正气耗伤四型,进而选方组药。

    作者:谭玉冰;曹志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耳针法对中风后轻度抑郁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耳针对中风后轻度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风后轻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为30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于入院1周后给予耳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的改善。结果干预两周后实验组SDS得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耳穴压豆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轻度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

    作者:杨青;杨淑萍;李晓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于左新河人工周期治疗甲状腺月经病经验浅析

    目的:探究中医药构建人工周期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所致月经病。方法总结左新河临床治疗经验对临床特殊案例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和中药人工周期的运用,效果显著。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所致月经病,在治疗甲亢时,调经亦十分重要,左新河中药人工周期效果显著。

    作者:朱烨;左新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肝纤维化的中医临证思辩

    中医治疗肝纤维化近20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从中药单体提取到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经实验室和临床观察研究,均表明中药对治疗肝纤维化有确切疗效。但从临证观之,对于肝纤维化的诊治,临床重视识症与辨证的关系,重视辩体与辨证、辩病相结合来治疗该病;这将对探讨中医治疗类似像肝纤维化样的,临床症状比较隐蔽的疾病,提供一条治疗思路。

    作者:李吉彦;滕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女性抗精子免疫性不孕中医治疗思路探析

    免疫性不孕是指因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导致生殖内环境改变而引起的不孕症,在不孕症患者中占20%[1],其中抗精子抗体( AsAb )为多见,现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实践,就中医药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思路做一探析。

    作者:闫和平;吴茂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硬膜外腔封闭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腰腿痛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药物封闭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腰腿痛患者运用硬膜外腔药物封闭疗法,配合中医辨证分为寒湿型,湿热型,瘀血型,肾虚型治疗。一个疗程一周,连用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17例,无效5例。结论硬膜外腔封闭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腰腿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贵荣;赵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补脾益气推拿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研究

    2012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采用补脾益气推拿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并以中药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此病进行对比,疗效满意,具体如下。

    作者:李慧梅;朱丽霞;利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麻仁润肠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麻仁润肠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测麻仁润肠丸,并进行方法验证。结果细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大肠埃希菌和大肠菌群检查采用常规法。结论所建立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麻仁润肠丸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作者:王相忍;郭海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痰湿体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探讨

    痰湿体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体质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痰湿体质的特点,论述痰湿体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病作用,拓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思路。

    作者:于川;申斌;徐寅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缓慢型心率失常的中医分型辨治探微

    缓慢型心率失常属于中医“胸痹”“怔仲”“厥证”的范畴,其病因多与外感六淫、痰浊内雍、七情内伤、年老体虚、先天不足等有关。按中医辨证可分为外邪痹阻、气滞血瘀、痰浊雍阻、心肺气虚、心肾阳虚五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则和方药,效果肯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陈泉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国家名老中医孙伟正教授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疗经验

    孙伟正教授从事临床治疗血液病数十年,用中西医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再障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孙老将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提出“阳虚易治,阴虚难调”观点,对此病根据肾阴阳之偏颇进行调理,方获佳效。

    作者:孙凤;蒋晓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条新解

    针对旧解“发汗”句是言禁忌,“汤主之”句接在“脉沉紧”后等,新解。“逆”为停滞,非上逆。“头眩”的头晕目眩是头目清窍失阳温养,使视觉失实,位觉失衡,非水饮上蒙清阳。“发汗则动经”是举一误治例言脾阳虚甚时,而非禁忌。禁忌岂限汗法?可换递进连词“甚则”。“身为振振摇”病不在躯干肢体,而在头目眩晕之甚。比82条同处一证之“身瞤动”重,而比“振振欲擗地”轻,而居其中。故只要有眩晕,就会有振摇。故震颤不拘轻重,因人而异,不拘脾肾,与证无关。另据药用桂枝和脉沉反汗言误及句中语气词“者”。合属苓汤一症,原文不错,不分两截。

    作者:高伯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我院中药饮片处方调配差错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目的:提高中药饮片调配的准确率,探讨降低饮片调配差错的相应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108张中药饮片调剂差错的处方,分析调配差错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探讨其应对措施。结果2013年中药饮片处方总量为15728张,出现调剂差错108张,差错发生率为0.69%,其中漏配药占调剂差错的45.37%,脚注错误占28.70%,配错药占13.89%,多配药占7.41%,用法剂量错误占4.63%。结论掌握饮片调配差错类型特点,制定处方调配差错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中药饮片调配的准确率,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付丽芳;李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护理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周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小儿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居首位,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4.5%~65.2%[1]。病情较重,变化较快,且易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中毒性脑病等,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再度出现,直接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在小儿肺炎的护理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综合实施,只有密切观察小儿病情变化,积极采取抢救、治疗和完善的护理措施,才能提高小儿肺炎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防治发生窒息。

    作者:张萌;白青云;李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隔姜灸肺俞穴结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隔姜灸肺俞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随机抽取3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于双肺俞穴行隔姜灸疗法,根据临床辨证选取穴位行针刺疗法。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临床控制9例(占25.7%),显效16例(占45.7%),有效7例(占20.0%),无效3例(占8.6%),总有效率91.4%。结论隔姜灸肺俞穴结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作者:文雄;张宏胜;李增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健脾益肾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绝大多数的肾脏疾病(诸如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痛风肾、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肾病)的临床统称;除了急性肾炎和急性尿路感染(肾脏急性炎症性疾病)外,都可以归属慢性肾脏病的范围;本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相对良性的疾病(或共同的临床病理过程);但若未能及时有效诊治,均可导致病情恶化进展或随病程迁延,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终形成尿毒症。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并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产生巨额的医疗费用。

    作者:沈光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杂病兼调“怫郁”可提高疗效

    失眠、斑秃等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杂病在治疗中,注重郁滞的病机,可明显提高疗效。文中各举一例失眠、斑秃验案,二者均在原来疗效欠佳的处方上,兼疏气滞,而获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李晓黎;马维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从“脾主卫”学说浅述胃肠息肉

    以“脾主卫”学说指导分析胃肠息肉的基本病机演变,认为胃肠息肉病位在胃肠,涉及肝脾肾,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标实主要有痰、湿、热、瘀、毒。在治疗上,西医内镜下摘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而中医中药在治疗胃肠息肉这一重要的癌前病变性疾病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作者:王德媛;曹志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从《素问?异法方宜论》看中医如何发展

    本文就目前中医界对中医发展不同的看法进行了论述,大致有三种:一种为中医人员应该继承中医传统,做“铁杆中医”“纯中医”;另一种为中医人员应该现代化;再一种为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所谓的两条腿走路。同时分析了各种观点的形成,认为各种观点是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一步一步总结出来的。后通过对《素问?异法方宜论》的学习分析指出:中医学应包容认同所有有利于病人的方式、方法,吸收所有有利于医学发展的知识、技能,吸收所有代表先进文化的理念。摒弃的中西之争,门户之见。应“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作者:刘革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