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陆春花;尹仕伟;高海萍;周志文
目的 定量研究职业卫生评价报告质量的现状,查找主要问题,为更好开展职业卫生评价工作提出对策.方法 根据评价技术导则的主要要求,设计专家评分表,对纳入调查的49个建设项目进行评分.结果 17份预评价报告书的专家平均总评分为82.88分,各项目平均分在3.82 ~ 4.51分之间;事业单位组评分较高,民营机构组较低.32份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专家平均总评分为84.44分,各项目平均分在3.97 ~ 4.59分之间;事业单位组评分较高.结论 服务机构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民营机构的评价水平有待加强.
作者:朱磊;朱宝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提高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汞及其化合物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方法 通过改变仪器参数、还原剂硼氢化钾的浓度和样品处理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 0,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410%~1.233%,检出限为0.002 μg/L.结论 本方法具有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的特点.
作者:王静;徐景;张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汞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情况.方法 选取汞接触组1 002例,对照组805例,主要进行血压、心电图、谷丙转氨酶、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尿素氮和肌酐)、尿汞和尿β2-微球蛋白等检查,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作业场所共检测60个点,汞的时间加权容许浓度均<高容许浓度(0.02 mg/m3).汞接触组和对照组高血压以及心电图、谷丙转氨酶、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尿汞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β2-微球蛋白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尿汞浓度和工龄均呈正相关(rs=0.995 8、0.9522,P<0.05).结论 汞接触对职业工人有累积作用.汞对作业工人的肾功能有早期影响,主要表现为尿β2-微球蛋白的增高,故汞接触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时做尿β2-微球蛋白项目很有必要.
作者:陈卫丽;张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分析广州某染整织造公司发生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原因.方法 使用MuItiwarnⅡ型多种气体检测仪和快速检测管法检测事故现场混合气体浓度,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和临床资料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名污水处理站作业工人在作业过程中发生中毒事故是由硫化氢引起的.结论 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人员应提高危害源识别和个体防护能力,企业应加强应急救援设施、建设和管理.
作者:邓冠华;肖晓琴;杜伟佳;许启荣;彭志恒;范小猛;麦诗琪;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当前我国急性中毒防治科研和实际工作情况.急性化学物中毒的研究应包括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三方面;当前应深入研究窒息剂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急性中毒、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和呼吸系刺激剂中毒的急救治疗中尚未解决的若干问题,完善和发展常见化学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提出应迫切进行的5项预防和控制工作建议.我国急性中毒防治科研和实际工作应密切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作者:黄金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某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损害情况,为评价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连续5年(2010-2014年)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该核电站1822名放射工作人员总的微核率为0.09%,总的微核异常检出率为1.01%.各年度微核率、微核异常检出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趋势x2=125.89、15.77,P<0.01).未发现微核率、微核异常检出率随工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趋势x2=3.67、3.89,P>0.05),但各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5.58、27.09,P均<0.01).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国外报告数据,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作者:李倩兰;吴子俊;黄红英;朱德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审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采用类比法、经验法和检查表法对拟建项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噪声、粉尘、高温、化学毒物和工频电场.该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防护措施、个体防护、辅助用室、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管理等内容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 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控的,从职业病危害防护角度考虑,该建设项目可行.
作者:肖晓琴;许启荣;麦诗琪;彭志恒;邓冠华;范小猛;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当前主要工业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分布特点及危害现状,为该地区粉尘危害的控制及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在2012-2013年间委托开展职业病危害定期检测的企业中,按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制药、电力、化工、食品饮料等9种主要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67家企业,对其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和粉尘检测报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19种生产性粉尘,其中主要类型有电焊烟尘、有机粉尘、金属粉尘、煤尘、砂轮磨尘、矽尘、铝合金粉尘、其他粉尘等8种.电焊烟尘、金属粉尘和砂轮磨尘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有机粉尘集中分布在医药、食品饮料和橡胶塑料制造业,煤尘主要分布在电力产业,矽尘分布在建筑建材和机械制造业.企业超标率为16.4%,点超标率为2.95%,以Ⅰ级危害为主,粉尘点超标率高的是有机粉尘的7.14%.粉尘作业超标的行业以食品饮料、制药及机械制造业为主.结论 广州市67家主要工业企业总体粉尘超标情况尚可,对人体危害性大的粉尘(矽尘、煤尘、电焊烟尘)超标率低,控制效果较好,而有机粉尘、金属粉尘等对人体危害性小的粉尘超标情况较突出,需引起注意.
作者:杜伟佳;周浩;张晋蔚;黄敏之;吴嘉敏;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我国医疗救援队员执行任务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对医疗救援队成员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知网同方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1998-2014年),提取有关我国医疗救援队员执行任务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12篇文献,共计705例,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9项因子中,阳性增高因子是躯体化、焦虑和恐怖3项,3项在各研究间均存在异质性(P<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躯体化因子分检验显示,Z=5.92,加权均数差(MD)=0.23(95%CI为0.15 ~0.31,P<0.01);焦虑因子分检验显示,Z=4.26,MD=0.19(95%CI为0.10~0.28,P<0.01);恐怖因子分检验显示,Z=4.40,MD=0.19(95%CI为0.11 ~ 0.28,P<0.01).结论 执行任务的医疗救援队员存在有明显的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必须在日常和战时做好医疗救援队员的心理干预工作.
作者:马敬;郭建华;刘中民;张涛;叶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尘肺病防治中实施职业健康体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4年2月进入某矿务局进行岗前体检以及工作一年后的工人,对其进行全面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 岗前体检发现正式入职前有尘肺病人员5例,占总人数的7.35%;入职一年后检出尘肺病的人数为3例,占总人数的4.76%.结论 实施职业健康体检对于保障企业顺利运行以及正确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识别、评价和分析钢琴制造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及防护效果,论证该项目职业卫生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与工程分析法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 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木屑尘和羊绒毛)、高温、工频电场、化学毒物(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酮、乙苯等).类比检测结果显示,工作场所噪声强度73.0~97.1 dB(A),有7个检测点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为66.7%,其余化学毒物和粉尘检测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从职业卫生防护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作者:张燕;王建宇;张万峰;候狮峰;王致;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石油天然气开采和输送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和应急救援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完善应急救援设施建设的建议.方法 对石油开采和运输、天然气开采和运输等10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应急救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建设项目主要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烷、非甲烷总烃、甲醇、硫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浓度均未超标.但建设项目缺乏较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结论 建设项目应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等工作.
作者:王思华;刘涛;吴辉;曾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与其配套的职业接触限值和检测方法已经施行10多年了.在各种化学有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中,能够现场使用直读式仪器检测的只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8)[1]中,数据计算的规定为“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浓度由仪器直接读取,通常不再进行计算.”但事实上,许多检测设备显示的数值是以ppm或%为计量单位,这就需要将检测值换算成以“mg/m3”为计量单位的数值.本文从各类似检测领域相关计算公式和两种不同计量单位的定义原理入手,对职业卫生领域的ppm换算成mg/m3计算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徐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作为尘肺病辅助性实验室检查中较为重要的诊疗指标,两者不仅有助于了解尘肺病人的代偿功能、判定其预后,而且也有助于对病情演变和疗效的动态观察.为了探讨尘肺病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的差异,分别从尘肺病患者期别、年龄、工龄及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损伤情况的关联性上进行综述.通过对尘肺病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测的比较分析,认为尘肺病期别、尘肺病患者的年龄均能影响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它们与接尘工龄关系不明确,尘肺病患者肺功能的损害情况与动脉血气分析的情况均一致.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在尘肺病劳动能力鉴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尘肺病患者进行致残等级鉴定时,如果肺功能检查结果异常或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肺功能检查时,需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综合评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脉血气分析比肺功能的测定更客观、直接,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致残等级分级鉴定的正确性.
作者:林潮;陈雪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解丽水市近年职业病种类构成与分布情况,为全市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职业病报告表、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及个案调查内容,对全市2007-2014年所诊断报告的职业病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年间共计报告职业病147例,其中尘肺病132例,占89.80%;职业中毒12例,占8.16%;职业性肿瘤、职业性皮炎和噪声聋各1例;分别占0.68%.2014年职业病发病例数有增多现象.尘肺病主要发生于凿岩采矿、公路养护、金属冶炼等7个行业.结论 丽水市职业病以尘肺病为主,其次为职业中毒,该两类职业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丁云龙;雷永良;黄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来,辐射源保管不当或丢失引起的各类辐射源丢失事故层出不穷针对需要,国际上对各种状况下的辐射源搜索和定位已有多个追踪和检测系统.以国家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队配备的移动搜源系统(MDS)为研究对象,介绍MDS的构成特点,并结合应急队的任务特点,说明其在应急救援与辐射源定位追踪中使用的必要性和发展力向.
作者:杜翔;曹兴江;杨春勇;周媛媛;王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识别、评价、控制某古筝制品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业健康体检,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防护水平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木粉尘和噪声,压模点、磨灰点木粉尘浓度为5.08 mg/m3和4.25 mg/m3,下料点噪声强度87.7 dB(A),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其他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标准.职业健康检查发现1名工人存在职业禁忌证.结论 该企业职业卫生基本符合要求.
作者:鄂蒙;刘平;蔡翔;毛一扬;许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喷淋洗眼器是接触酸、碱、有机物等有毒、腐蚀性物质场合必备的应急、保护设施.为了更好地利用喷淋洗眼器,对喷淋洗眼器的设计和管理标准进行了梳理,并以国内工厂的具体管理现状为实例,调查目前喷淋洗眼器管理较为薄弱的环节,拟提也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管理要求.
作者:陈隆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我国修订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以“四乙基铅”“四乙基铅中毒”作为关键词,检索国内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病例报道,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异常及转归情况.结果 纳入18篇文献,对145例四乙基铅急性中毒患者进行调查.早期表现为失眠、多梦、头痛等神经症状,进一步可出现易兴奋、急躁、易怒、焦虑不安或淡漠、对答迟滞等情感障碍,严重者表现为躁动不安、精神错乱、幻觉、妄想、谵妄、人格改变、暴力行为等精神病性症状,可出现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约6%~8%的患者可出现“三低”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多数患者血铅水平升高,尿铅水平波动较大.结论 四乙基铅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精神症状或意识障碍为主,中毒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控制精神障碍.
作者:张静波;孙道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某标准件有限公司整治前后情况比较,确定工程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性,为减少职业危害、加强职业卫生管理、选择适宜的工程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比较整治前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对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整治项目工程防护措施主要为在电镀自动线两侧增设围挡,设置伞形排风罩.经过整治,各化学有害因素检测浓度下降明显,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噪声主要采用个体防护措施,佩戴3M耳塞后可使噪声强度降至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电镀整治项目采取的工程防护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均能有效降低化学有害物质的接触浓度和噪声接触强度,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可行.
作者:彭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