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传;王群利;马藻骅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对自己生命质量也越发关注和重视,化学品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涉及千家万户.如化妆品、家庭装潢、食品添加剂、纺织品中的整理剂、染发剂、药品等.现将我院咨询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作一归纳,以提高咨询工作的质量.
作者:金永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选取80名肺灌洗患者,比较射流式氧气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和常规肺灌洗麻醉方法的效果.结果发现前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法(P<0.01),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改变及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方法(P<0.01),该方法麻醉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耐受.
作者:高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低浓度铅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为预防铅对作业工人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电子玻璃有限公司熔配、锥成型车间2005年从事铅作业工人139名职业性健康体检资料及作业环境卫生检测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并与该企业136名未接触铅的行政后勤人员体检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在铅烟、铅尘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情况下(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容许浓度TWA为0.03 mg/m3),接触组采集的尿样中尿铅含量高为0.05 mg/L,均低于国家尿铅职业接触限值(0.07 mg/L).接触组神经衰弱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下降、疲劳及多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接触组血压偏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接触组白细胞偏低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接触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检出率尽管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浓度铅引起作业工人白细胞降低,但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影响不大.结论 低浓度铅同样会对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系统造成影响.应加强作业环境治理,降低生产环境铅浓度.另外,要加强个人防护知识教育,提高职工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减轻铅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作者:刘素香;郭四红;欧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为职业病防治规划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参照卫生部编制的职业卫生调查表,以接受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工业企业为对象,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职业健康检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5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 224家工厂共185 115名工人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42 022人,占22.70%,接触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比例较高,达69.68%、接触化学因素为42.74%、接触粉尘为40.90%;民营企业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占比例较高,达48.89%.行业分布以机械、化工、船舶三个行业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5.20%、33.24%、25.54%,不同行业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所不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职业健康受检率偏低,仅为58.13%,异常检出率为8.98%.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超标率为23.84%,其中粉尘、化学、物理因素超标率分别为1.00%、15.18%、47.91%.结论 广州市工厂企业职业病危害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李建林;何健民;曾文锋;罗泳桃;罗晓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报道1例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对其表现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
作者:何为;傅绪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针对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不断增多的趋势,以某省大型石化企业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演练为范例,提出了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演练的处置经验.
作者:路晓宇;柳荣漳;姚院平;李健;王大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该文结合近年来有关文献,对物理因素所致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物理因素所致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于永胜;林立;韩长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形势十分严峻,全国每年因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3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因职业危害患职业病者70多万人.目前职业卫生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某些地区及企业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人缺乏预测预警措施,因此出现了严重的急慢性职业危害疾病及突发性化学中毒事故.如何做好职业人群的预警措施,防止急性职业危害因素对职业人群产生健康影响已迫在眉睫.该文将讨论怎样做好公共卫生事件中职业人群的预警措施,防止急、慢性职业危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引发健康影响.
作者:王莹;陈良;胡训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煤尘及其苯并[a]芘混合物有无细胞遗传毒性.方法 分别用烟煤、无烟煤、褐煤粉尘及其与苯并[a]芘混合物的二甲基亚砜混悬液,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试验分为加与不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S9)2部分.将三种煤尘及其苯并[a]芘混合物各分为500 μg/皿、50 μg/皿和5 μg/皿3个剂量组并各设三个平行样;设生理盐水(NS)为阴性对照;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对照;丝裂霉素C和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全部标本37 ℃培养72 h后制成染色体标本玻片,油镜下观察、计数细胞第二增殖周期分裂相的染色单体交换频率.结果 3种煤尘在加和不加S9时均不能使SCE频率升高.苯并[a]芘在不加S9时无诱变作用,加入S9后可使SCE频率显著高于DMSO组(P<0.05).丝裂霉素C和环磷酰胺均使SCE频率显著升高(P<0.05).三种煤尘与苯并[a]芘的混合物加入S9后,其SCE频率显著高于DMSO组(P<0.05),但与加入S9的苯并[a]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煤尘及其苯并[a]芘混合物均未见细胞遗传毒性作用.
作者:徐旭东;周永田;谢林;戴平;贾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通过对放射事故健康检查的分析,评估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确定工作人员在特殊工作条件下从事预定任务的适任性,提供用于事故情况下暴露于特定危险物或职业病的基础资料,为受检者留下了受照后的原始医学检查数据,为观察放射损伤的远期效应及今后自身的对比留下了可靠依据,是应急健康检查目的 及意义的体现.
作者:郭昕薇;赵万欣;于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了解噪声对工人心血管的影响,对149名噪声作业工人心电图和血压检查中发现,观察组心电图和血压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建议对噪声作业工人定期做常规心电图和血压检查,及时发现其对工人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作者:陈东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某公司硫酸新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职业卫生学调查和现场检测结果,按规范综合评价.结果 该新建项目存在着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毒物、噪声、高温及照明部分测试点的检测未达标,应进行技术改进和加强防护措施.结论 该新建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
作者:黄信有;林文敏;刘松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该文介绍一起因企业管理不严、违反操作规程所造成的化学性皮肤烧伤事故,提示企业应加强日常管理,认真落实规章制度,确保生产安全.
作者:张力;朱美芬;樊海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窒息性毒剂光气(COCl2),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工业原料及环境污染物,人体吸入后经一定潜伏期可导致肺水肿,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该文对光气吸入性肺损伤的中毒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岱昆;申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爆炸品是指固体或液体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音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制品.
作者:孙维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经过调查揭知海洋捕捞作业渔船硫化氢中毒成因,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方法 分析4次发生在海洋捕捞作业渔船上的硫化氢中毒调查资料.结果 船舱是个密闭空间,在气温较高冷藏储鱼撒冰不足或流入舱底下小鱼虾污水污物未及时清除,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硫化氢气体达到相当浓度时酿成一个中毒环境.当渔民进入该种环境工作时,招致中毒事故发生.结论 渔民要有卫生安全防毒意识,船舱冷藏储鱼撒冰充足,流入舱底下污水污物做到及时清除,海洋捕捞作业渔船硫化氢中毒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徐茂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某ABS企业在清槽作业中,没有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导致2人急性丙烯腈中毒死亡事故.我们对该事故发生经过、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引起重视.
作者:毛国传;王群利;马藻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建筑业屡发CO2中毒事故,经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建设过程各方的主体安全责任不落实;违章作业;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技能.对策:1.强化安全综合监管,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2.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举一反三,认真整治.3.加强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日常动态监管.4.认真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严肃事故责任追究.
作者:刘松影;李朝晖;黄信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铸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某地区铸造行业企业车间铸造粉尘、噪声、高温进行监督监测,对企业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铸造工艺之铸造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平均含量为69.8%,铸造粉尘浓度为0.50~9.42 mg/m3,算术均值为(2.04±1.80)mg/m3,与卫生标准限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超标倍数为5.3倍,铸造工艺中备砂、造型、开箱、清砂岗位的铸造粉尘平均水平分别为(2.79±2.66)、(1.44±0.77)、(1.66±0.84)、(2.26±2.13)mg/m3;备砂、熔炼、清砂岗位的噪声平均水平分别为85.2、84.9、89.4 dB(A);铸造车间室内外温差熔炼、浇注岗位平均水平分别为3.00 ℃、3.56 ℃,岗位温差点合格率为33.3%.结论 铸造行业职业病危害状况依然比较严重,应进一步强化铸造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主体意识,落实并完善健康监护和定期检测评价制度.
作者:刘宏凯;朱美芬;樊海军;周静;蔡剑峰;张力;严新华;沈元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该文报道了奉贤某粮食储备库2006年8月26日发生的一起急性磷化氢中毒事故.通过分析事故原因,提示要加强管理,作业场所配备有效的通风设施及有效的防护用品,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作者:杜艳菊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