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杰;邵晨曦;杜玉青;张亚男;高绍芳
目的 观察结石术后1号方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均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治疗组50例于术后第1 d予结石术后1号方,对照1组50例予盐酸黄酮哌酯片治疗,对照2组50例未予中西药物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2周.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道疼痛程度;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尿频、尿急等尿道刺激症状持续时间及尿常规中红细胞持续时间;复查B超及CT,评估残余结石排净率.结果 3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频、尿急等尿道刺激症状持续时间及尿常规中红细胞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1、2组缩短(P<0.05).治疗组残余结石排净率98.0%,对照1组90.0%,对照2组88.0%,治疗组残余结石排净率高于对照1、2组(P<0.05).结论 结石术后1号方能明显改善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患者的术后症状,排净残余结石.
作者:王剑平;耿红海;赵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健胃消痞汤配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 将124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采用健胃消痞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药物口服治疗,并收集6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3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71%,对照组74.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EGF、NO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EGF、NO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胃消痞汤配合针刺治疗CAG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血清EGF、NO的影响明显,对于改善这些因子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作者:陈伟军;郑献敏;梁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加减逍遥散方离子导入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所致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MGD所致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睑部热敷、按摩、人工泪液及抗生素滴眼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离子导入加减逍遥散方.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T),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ST、BUT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ST、BUT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00%,对照组6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加减逍遥散方离子导入对MGD所致干眼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史薇;刘亚男;史增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除湿清热颗粒剂联合伊曲康唑和酮康唑洗剂治疗湿热蕴结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湿热蕴结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酮康唑洗剂外涂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除湿清热颗粒剂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真菌清除率100.00%、复发率8.00%,对照组分别为70.73%、75.61%、42.1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除湿清热颗粒剂联合伊曲康唑和酮康唑洗剂治疗湿热蕴结型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孙凯亮;赵晔;梅淑清;王希晶;李忠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消更解郁汤治疗肝郁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2例予常规口服雌激素治疗,连用2周;治疗组82例予消更解郁汤治疗,服药2个月.评估2组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24%,高于对照组(75.61%,P<0.05).2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8%,低于对照组(20.73%,P<0.05).结论 消更解郁汤治疗肝郁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周仲瑛教授、颜德馨教授善用复法大方治疗疑难病.治疗神志异常的疾病,张琪教授多从肝胆心论治,认为肝郁心虚是神志异常的主要病机;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是疑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颜德馨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多主张疏其血气,令其调达.邢风举博士于2010年被同济大学录取为第二届中医大师传承班学员,得到张琪、周仲瑛、颜德馨等国医大师的亲炙,学以致用,以复法大方治疗多种疑难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邢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基于胃黏膜组织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AKT/mTOR)通路观察化浊解毒方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肿瘤血管新生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甲酸组、化浊解毒组,每组12只.采用胃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法复制PLGC模型成功后,模型组、正常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kg,维甲酸组予维甲酸药液40 mg/kg、化浊解毒组予化浊解毒方水煎液10 g/kg,均每日1次灌服,连续16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化浊解毒方对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AKT、mTOR的影响.结果 给药16周后,模型组AKT、mTOR表达高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浊解毒组、维甲酸组AKT、mTOR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浊解毒组与维甲酸组比较,AKT、mTOR表达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浊解毒方可能是通过降低AKT、mTOR的表达,从而调控AKT/mTOR通路,达到抗肿瘤血管新生以逆转PLGC的治疗效果.
作者:袁美杰;邵晨曦;杜玉青;张亚男;高绍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筛选曹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剂,应用SPSS 20.0软件和SPSS Modeler14.1软件,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核心药物、药对规律进行探讨.通过对69首方剂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并挖掘出7个核心组合.曹教授认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为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确立疏肝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疗大法.
作者:吴清秀;韩德军;杨锡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芪桂益脉灵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假手术组(Sham)、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芪桂益脉灵高剂量组(QGYMLH)、芪桂益脉灵低剂量组(QGYML),每组10只,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芪桂益脉灵(高、低剂量),连续灌服7 d,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MMP-9的表达;取心肌组织,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表达.结果 Sham组MMP-9、P-JNK表达水平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QGYMLL组、QGYMLH组MMP-9、P-JNK表达水平均高于N组(P<0.05);QGYML组、QGYMLH组MMP-9、P-JNK表达水平均低于I/R组(P<0.05);QGYMLH组MMP-9、P-JNK表达水平低于QGYMLL组(P<0.05).结论 芪桂益脉灵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心肌组织中JNK磷酸化程度及MMP-9表达有关,且与中药剂量相关.
作者:赵龙;张超越;徐京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臁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臁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予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对照组34例予单纯朱红膏纱条换药.2组均治疗8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疮面面积、疮周颜色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疮周颜色改善率分别为91.43%、71.43%,对照组分别为73.53%、35.2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疮面面积均较本组治疗前缩小,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臁疮疗效确切.
作者:马树梅;康煜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寻常痤疮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肺经风热组、肠胃湿热组、痰湿瘀滞组和阴虚内热组,4组患者均以中药贴敷双足涌泉穴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各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各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经风热组皮疹类型、皮疹形态、颜面色红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皮疹数量、新发疹率、皮疹痒痛积分无明显改善(P>0.05).胃肠湿热组、痰湿瘀滞组皮疹类型、皮疹数量、皮疹形态、颜面色红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新发疹率、皮疹痒痛无明显改善(P>0.05).阴虚内热组各项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各组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内热组(87.50%),肺经风热组(75.00%),痰湿瘀滞组(70.00%),胃肠湿热组(56.25%),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确切,对阴虚内热型疗效佳,且价格低廉不损伤肠胃,易为患者接受.
作者:张烨雯;华华;陶诗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黄文政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肾脏病诊疗工作,对治疗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黄教授认为,肾病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在临床治疗肾病中运用经验方剂根据病情加减化裁,辨证施治,均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将黄教授临证治肾病特色方剂及经验进行概述.
作者:程小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原发性OP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碳酸钙D3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20周.治疗10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I)变化,治疗20周后观察骨密度T值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56.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CTX-Ⅰ值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CTX-I值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T值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T值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有效改善原发性OP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抑制骨破坏,提高骨密度T值.
作者:张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升血颗粒配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吉西他滨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服用升血颗粒.2组均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化疗周期后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较免疫功能的变化;比较2组化疗期间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CD3+、CD4+和CD4+/CD8+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CD3+、CD4+和CD4+/CD8+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2组治疗前后CD8+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CD3+、CD4+和CD4+/CD8+较对照组高(P<0.05),CD8+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减少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吉西他滨治疗老年晚期NSCLC过程中联合使用升血颗粒能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进而增强化疗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姬蕾;张桂琼;薛文翰;张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愈渴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予愈渴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对照组43例予单纯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C-P)、尿酸(U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7%,对照组7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UA、TG、T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C-P、HDL-C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UA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UA、TG、TC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C-P、HDL-C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愈渴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辨证论治,因人制宜,追求个体化治疗方案,标本兼顾,效果满意.
作者:陈晓旦;郑华琴;冯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汤对心理精神因素所致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心理精神因素所致DO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补肾活血汤口服,对照组30例予激素替代疗法,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及窦卵泡数(AFC)、卵巢直径(OVD)、卵巢基质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及综合疗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腰膝痠软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SH均降低(P<0.01),E2均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LH下降(P<0.01),2组治疗后FSH、L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FC均增加、RI均降低(P<0.01),2组治疗后AFC、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O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补肾活血汤具有改善心理精神因素所致DOR患者临床症状及调经的作用;能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促进卵泡发育,改善卵巢血供,从而使卵巢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钟伟萍;王佩娟;叶宇齐;王静;倪勇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基于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研究文献,浅析其用穴特点、规律,为临床、科研选穴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截至2015-12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 2010进行资料数据提取与管理,并从腧穴使用频次、所属部位、归经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4篇,涉及65个腧穴、12条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达578次,前11位依次为百会(56次)、四神聪(40次)、神门(37次)、足三里(36次)、三阴交(36次)、内关(35次)、太溪(32次)、太冲(26次)、风池(24次)、大椎(24次)、神庭(22次);腧穴分布中,头面颈项部腧穴总数(28个)及使用频次(236次)多;腧穴归经中,督脉腧穴总数(11个)及使用频次(137次)多,而阳经腧穴总数(39个)和使用频次(300次)均多于阴经.结论 临床应用时可直接选用高频次腧穴和与头及相应脏腑经脉密切相关的腧穴组方,取阴经腧穴的同时也应重视阳经腧穴的使用,以期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张琳琳;于臻;徐家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以口服独活寄生汤和以硬膜外封闭为主的2种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中药组45例治疗以口服独活寄生汤为主,封闭组42例治疗以硬膜外封闭为主,同时2组均进行康复锻炼,共治疗3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腰部疼痛程度,以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治疗后腰部功能改善情况,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封闭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3周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1周后,封闭组VAS评分低于中药组(P<0.05);治疗3周后,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后腰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复发率4.44%,低于封闭组(21.42%,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以口服独活寄生汤和以硬膜外封闭为主的2种非手术方法均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症状,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以硬膜外封闭为主的非手术方法缓解疼痛更为迅速,但复发率较高.
作者:阮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小针刀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34例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7例予激痛点阻滞.治疗组6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治疗.2组均治疗5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5-羟色胺(5-HT)及β-内啡肽(β-EP)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03%,对照组总有效率76.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及5-HT均明显下降,β-EP明显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疗效的5-HT、β-E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疗效与5-HT呈负相关,与β-EP呈正相关(P<0.05).结论 小针刀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能明显缓解疼痛和颈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5-HT和升高β-EP有关.
作者:陈滨;张闽光;冯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医危重症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15例重症患者(后剔除3例),采用中医危重症评分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进行评估.以10、20、30 d的死亡情况作为评价终点,评估中医危重症评分系统对危重症预测的佳评分点,同时比较2种评价系统对危重症预测的一致性.结果 中医危重症5~7分者,20、30 d内死亡率显著增高,与2~4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分者,总死亡率达89.19%(66/74).NEWS评分5~7分者,20 d内死亡率开始有所增高,达11.51%(16/139);>7分者,总死亡率达89.04%(65/73).2种评分系统的曲线拟合度比较Z=0.239,P=0.81,提示中医危重症评分亦具有很好的评价效能.中医危重症评分>5分者总死亡率开始增高(P<0.05),此时敏感度达97.01%,特异度为76.2%,曲线下面积为0.943,是预测危重症的拐点.结论 中医危重症评分对危重症预后有很好的评价作用,>5分是区分病情危重和预测预后的分界点.
作者:黄汉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