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凤云;张兴桥;庞凤英;齐宝芹;常虹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感觉障碍形成溃疡(坏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足部疼痛、皮肤溃疡或肢端坏疽等[1].它是糖尿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多,据统计,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4.5%[2],而被截肢者占了非外伤性下肢截肢患者的50%.我科对糖尿病足患者采取非手术疗法,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芦志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0-06-2006-05,我们采用自拟凉血败毒汤治疗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不孕15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弭阳;弭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3-01-2006-10,我们采用扶正降逆颗粒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31例,并与单纯化疗治疗29例对照观察,观察对生活质量及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
作者:张广信;李崟;马秋波;辛雨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单纯性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单纯性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直肠前壁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注射液的方法治疗.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97.62%,其中痊愈率76.19%,显效率14.29%,有效率7.14%,无效率2.38%.所有的病例均未发生术后黏膜感染、坏死、出血和直肠阴道瘘,12~18个月随访均未复发.结论 经直肠前壁黏膜下消痔灵注射液注射疗法治疗单纯性直肠前突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作者:康健;代述东;张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七情是中医古典医籍中提到的概念,是指喜、怒、忧、悲、思、恐、惊7种情绪变化及情绪体验.《内经》指出,喜、怒、忧(悲)、思、恐(惊)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能动反映,属正常的心理活动范畴.
作者:牟菁;洪威阳;邓琳雯;李世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马艳东(1958-),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医疗事故鉴定专家、《河北中医》杂志常务编委.马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我们常随诊于旁,受益匪浅,现将老师诊治失眠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曹清慧;田红军;路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网球运动员、砖工、瓦工、木工、洗衣工.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外敷以及西医的局部封闭疗法,对该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程长,容易反复,而且某些顽固病例,很难用非手术方法见效.2004-03-2006-03,笔者采用小针刀配合超短波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爱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药物性肾损害已成为肾衰竭的病因之一,造成肾损害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免疫抑制剂、生物毒素以及抗溃疡药物等.近年来由中草药制剂引起的肾损害已成为除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以外药物性肾损害的重要病因[1],特别是由含有马兜铃酸(AA)的中药及其制剂所致的马兜铃酸肾病(AAN)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2,3].
作者:段光堂;王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0-06-2005-06,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翠芬;牛玉红;关亦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复视是脑干血管病的症候.笔者在深入研讨其中、西医发病机制基础上,探索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崔娅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通腑清脑合剂灌肠治疗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中枢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用通腑清脑合剂保留灌肠,每日2次;对照组用羚羊角注射液、安痛定注射液及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日2次肌肉注射.治疗3日及1周后观察体温变化.结果 用药3日及1周时,2组体温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通腑清脑合剂灌肠能明显缩短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是治疗中枢性发热的有效方法.
作者:魏勇军;张军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5-04-2006-12,我院观察了宫血康汤在促进产后子宫缩复等方面的作用,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妇产科1640例正常住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无合并症、并发症;足月妊娠,即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1],所产新生儿体质量>2 500 g,<4 000 g者.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法,随机分成2组.宫血康组820例,年龄21~28岁;新生儿平均体质量(3 227.8±0.8)g;空白对照组820例,年龄21~28岁;新生儿平均体质量(3 224.5±1.0)g.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常雅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6-02-2006-09,我们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5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19~77岁,平均43岁;病程2个月~30年,平均1年.
作者:潘海燕;吴荣华;焦艳;李庆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借飞沫可经眼、鼻、咽、口腔黏膜侵入.多在冬春季发病,90%发生于1~5岁的儿童.2002-01-10-2006-05-31,我们采用针刺与中药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麦绒;张鹏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研究这2种学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点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简而言之,升降之中见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作者:常爱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2-01-2005-06,笔者运用胃复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并与猴头健胃灵胶囊治疗66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中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3-08-2006-05,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2例,并与宁心宝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是近年才发现的少见性病,1972年由日本学者报道,儿童发病,发病原因不明,属于免疫器官受累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2006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坏死性增生淋巴结病30例,报告如下.
作者:崔淑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木瓜 Fructus Chaenomelis1.1 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作者:孔增科;胡双丰;潘嬿;徐晶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确切的病因病理迄今仍未完全阐明,故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切实有效的方法.1998-06-2005-06,笔者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并与西药治疗36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玉昌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