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堂恒;侯全忠;刘瑛;柏飞;邓祖亮
2000~2005年,我们运用纳气息喘汤治疗虚喘3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大71岁,小36岁,平均45~65岁;病程<5年4例,5~10年11例,≥10年15例.全部病例均有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伴神倦自汗,气怯声低之症.
作者:朱先炎;赵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扁桃体摘除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术后咽内伤口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2001-06~2004-06,笔者对患者扁桃体摘除术后创面使用复方金不换喷雾剂,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治疗正气亏虚、脉络瘀阻而致中风偏瘫的代表方.1981~2005-05,我们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5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孟林;华刚;管爱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0-01~2002-06,笔者采用益精汤治疗男性不育症5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年龄大46岁,小22岁;婚龄1~4年28例,4~7年10例,7~10年8例,≥10年4例;病程短1年,长13年,平均4年;合并前列腺炎10例,抗精子抗体阳性14例,支原体感染4例,精索静脉曲张20例,慢性附睾炎2例.
作者:宋家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眩晕指患者自觉头昏眼花,视物旋转而言,常伴有恶心、呕吐.多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病、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神经衰弱、颈椎病等.2003-06~2005-06,我科对眩晕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水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旋转或模糊,恶心、呕吐等.2002~2004年,我们采用电针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并与单纯电针治疗4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建文;左海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01~2005-06,我们应用中药治疗掌跖脓胞病1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均为本院皮肤科患者,男5例,女5例;年龄小16岁,大68岁;病程短1个月,长20年.
作者:宋文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抗感清热胶囊治疗风热型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热型感冒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用抗感清热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用三九感冒灵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3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感清热胶囊治疗风热型感冒疗效显著.
作者:张晓震;徐东宁;刘克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尿酸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将34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14只及尿酸清组14只采用5/6肾切除方法造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尿酸清组造模后给予尿酸清5.625 g/(kg·d),灌胃,每日1次;假手术组6只及模型组常规喂养,每日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实验第16周末,采集24 h尿液后处死大鼠,对肾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测定血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及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病理形态学观察表明,尿酸清组肾组织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且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内生肌酐清除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尿酸清能够保护残存肾单位,减轻代偿肾小球的滤过系统损伤及硬化进展,减轻肾小管和间质的损伤及病变的发展,促进肾组织病理损害的修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方剂.
作者:王刚;阎晟玺;陈志强;檀金川;赵玉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裴正学主任医师是甘肃省肿瘤医院院长,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硕士研究生导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白丽君;梁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病率也相应升高.2004-12~2007-07,我们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伴神经衰弱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亓翠玲;亓立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病情缠绵,治疗棘手.2000~2005年,笔者采用自拟六子固肠煎加减治疗慢性腹泻11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娥;郭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消肿愈溃散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3例疱疹性口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5例予消肿愈溃散外涂,对照组98例予锡类散外涂.观察2组疗效及2组6~8岁患儿各45例用药后疼痛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6.1%,总有效率为99.5%;对照组痊愈率为39.1%,总有效率为59.1%,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疼痛消失时间为(1.08±0.36)日,对照组为(2.06±0.53)日,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消肿愈溃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较好,止痛效果理想.
作者:隋鲁英;马冬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5粒口服;对照组30例予多贝斯片,每日3次,每次500 mg口服.2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瘤及出血点、出血斑、黄白色渗出、黄斑水肿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微血管瘤及小出血点、出血斑好转率为32.43%、38.89%,对照组分别为23.33%、31.5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黄白色渗出、黄斑水肿好转率为0、22.22%,对照组分别为0、0,2组改善情况均不理想.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为2.77±1.2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高切变率及红细胞刚性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提高视力及改善眼底状况作用.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多贝斯.
作者:鲍领芝;杨光;王海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寻求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选择经内科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拟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围手术期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时点心率(HR)和心率变异(HRV)、心率变异总功率(TP)、低频(LF)、高频(HF)、LF/HF、uHF(HF/TP)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各时点HR明显降低,TP、LF、HF、uHF(HF/TP)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F/HF变化不明显.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后心肌缺血状况改善,迷走神经功能恢复,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达到了良好的平衡,提高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作者:孙许宝;刘铭柏;方坚;胡发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眼病致盲的主要因素.2002-01~2004-0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药物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应用甘利欣、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2组均30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TBi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消失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炎能够显著降低TBiL和ALT、AST水平,临床症状消失快,疗程短.
作者:罗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0-02~2004-02,我们采用通窍止嚏汤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并与藿胆丸治疗6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外伤性前房出血是眼球钝挫伤的常见病,虽然临床中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但早期如何快速止血、促进吸收、防止继发出血、避免角膜血染、减少青光眼等并发症,仍是临床医生始终关心的问题.2001~2005年,笔者采用生蒲黄汤加减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6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跃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1-01~2005-03,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大65岁,小19岁,19~30岁19例,30~40岁24例,40~65岁9例;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29例,复合性溃疡5例;病程长30年,短6个月.
作者:林俊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