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广程;赵广辰
目的 观察止汗灵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小儿多汗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予止汗灵颗粒,每次10 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20例,予生脉饮口服液,每次10 ml,每日3次口服.2组均14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65.0%,对照组痊愈率为35.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止汗灵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气阴两虚型疗效确切.
作者:吴艳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开发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症有了长足进展.临床上在有效应用其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兹就一些抗癌中草药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的毒副作用和应对救治措施做一表述和探讨.
作者:丁健;韩佳;韩秀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临床上以突发腰腹部绞痛、肉眼或镜下血尿伴恶心、呕吐等为其特征. 2003~2005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9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健明;江维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黏液血便,腹泻与便秘交替.2003-07~2005-12,我们采用肠炎饮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3例,并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35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芳;陈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临床疗效肯定,但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药物流产易引起阴道出血量多、出血时间长及腹痛等问题.2004~2005年,笔者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6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艳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5-05~2006-02,我们运用疏肝通窍法治疗肝气郁结、风痰上扰型耳鸣45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9例,女26例;年龄大75岁,小16岁;病程长20年,短6日.所有病例除耳鸣外,大部分伴有听力下降,头痛心烦,口苦咽干,睡眠欠佳,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等肝气郁结、风痰上扰的表现,检查见鼓膜混浊、增厚、内陷.
作者:熊霖;付雨;陈晴;陈炜;雷剑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2~2005年,我们采用点按手法结合练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我院骨伤科门诊患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大58岁,小22岁,平均38岁;腰痛伴双下肢疼痛6例,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44例,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50例.临床表现为卧床后症状减轻,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L3~4突出5例,L4~5突出55例,L5~S1突出28例,L4~5、L5~S1突出12例.
作者:黄勇;马建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社会、心理、精神因素与腰背痛的关系是难以说明的领域.腰背痛主要是由脊柱及其附属结构的病理改变引起的,但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疼痛的表达不能不受其影响.国际腰背痛学会认为,腰背痛的病因之一,就是心源性疼痛.
作者:陈莉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舌下络脉是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是了解气血运行状况的首选之处[1].肺癌的形成是气血津液亏虚瘀滞的结果[2],因此肺癌患者舌下络脉必然有相应的变化.我们探讨了肺癌患者舌下络脉形态变化规律,希望能对肺癌高危人群普查初选、肺癌患者早期诊断、治疗等有益.
作者:周俊琴;陈建国;黄东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5~2006年,笔者采用标本兼顾法治疗哮证发作期5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20~30岁6例,30~40岁12例,40~50岁18例,>50岁 20例;病程1~5年10例,5~10年14例,>10年32例.
作者:孔维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4-01~2006-03,我科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61例,女39例;年龄65~86岁,平均72.4岁;心绞痛病史5~20年,平均8.7年.
作者:魏群;周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985~2006年,我们采用电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术后98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64例,女34例;年龄小35岁,大63岁,平均56.3岁;手术前有明确高血压病史82例,无高血压病史9例,癫痫2例,脑梗死2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术前哥拉斯哥(GCS)[1]昏迷评分13~15分16例,9~12分52例,3~8分30例;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3例,单侧瞳孔散大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70例,脑叶出血(额枕叶)13例,脑室出血15例.基底节区和脑叶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2]计算,血肿量小20 ml,大120 ml,平均42 ml.手术方式采用开颅清除血肿29例,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术54例,脑室外引流术15例.
作者:周全孝;蒋占勋;范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4~2005年,笔者运用益肾通闭汤治疗前列腺增生3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参照<泌尿外科诊疗手册>[1]确定诊断.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均>7分,因排尿症状引起的生活质量评分(QOL)均>2分.
作者:王为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妊娠发热在中医学文献中的记载有妊娠伤寒、妊娠温病、妊娠疟疾等,均由外感所致.就妊娠气虚发热、阴虚发热、湿郁发热等论述较少.黄芩、地骨皮在古代文献中,直接提及可治妊娠发热的功用则更少有论及.笔者在治疗妊娠发热中,除外感者疏风解表外,气虚者宜补气除热,阴虚者宜养阴清热,湿郁者宜祛湿解郁清热,攻补兼施,常可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2则如下.
作者:鲍庆堂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以头颈部肌紧张性疼痛、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04~2005年,笔者运用针刺治疗神经衰弱5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温胆汤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 取Wister大鼠50只,体重180~200 g,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温胆汤组、血脂康组、辛伐他汀组.除空白对照组喂基础饲料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乳剂灌饲方式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喂养10日后眼球取血,测得受试动物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说明高脂血症模型复制成功.30日后,运用药理学方法,观察温胆汤对高脂血症成年大鼠血清中TC、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影响,并与西药辛伐他汀、中成药血脂康进行比较.结果 温胆汤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中的TC、TG、LDL-C,升高血中的HDL-C,且疗效优于血脂康.结论 温胆汤能有效调节机体脂质代谢,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引起的疾病,对脂肪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王燕;武晓宇;马伯艳;张福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肥胖症是一组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达一定值时演变为肥胖症[1].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单纯性肥胖症是肥胖症中常见的一种,是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的危险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或为病因,或为诱因,或为加重因素等.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增多,现代人对于自己公众形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肥胖症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防治一般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用药来达到.药物常采用食欲抑制剂、脂肪吸收阻滞剂、代谢刺激剂等.然而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多,常见急躁、失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目前,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成为医药界关注的热点.2004-09~2006-02,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饮食控制治疗单纯性肥胖症48例,并与单纯饮食控制治疗48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吴良德是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院退休名老中医.他精读<伤寒论>、<温病学>等医著,对中医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因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而慕名者众.笔者有幸跟随其学习,深得吴老的指教,感悟颇深.现就吴老对感冒的独到见解和辨证治疗介绍如下.
作者:陆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胸痹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气虚痰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30例予开搏通6.25 mg,每日3次口服;中药组30例予胸痹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2组均8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变化、逆转心室重构疗效变化及中医症状疗效变化.结果 2组在降低心室重构指标值、逆转心室重构疗效及改善中医症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胸痹颗粒有明显的逆转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京艺;刘玉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4-01~2005-06,笔者侍诊陕西中医学院袁惠霞教授,观察其采用散结消癥丸治疗卵巢囊肿3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患者,未婚3例,已婚33例;年龄小21岁,大45岁,平均33岁;病程长5年,短3个月.分别有单侧或双侧卵巢囊肿,囊肿直径小1.2 cm,大5.6 cm.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少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白带量增多或月经不调,少数无症状,仅于查体时B超发现.
作者:李晓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