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48例

周军平;李玉芳

关键词:上颌窦炎, 慢性病, 仙方活命饮, 中西医结合疗法
摘要:2000~2001年,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48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24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胃炎的一般护理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范畴,究其病因,一般有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累、六淫外袭、服药不当等.针对其病因,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摸索出一些护理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普恒;谢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乙癸宝口服液治疗高泌乳素血症26例

    北京市酒仙桥医院江玉文主任医师,行医近40载,善治男女不育症,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98年,笔者有幸随江师学习1年.现将其1995~2001年用乙癸宝口服液治疗高泌乳素血症26例总结如下.

    作者:王为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银花芍药汤灌肠结合电脑大肠灌洗仪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胃肠门诊病例的20%~50%,病因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无理想药物[1].2001-03~2002-03,我们用银花芍药汤灌肠结合电脑大肠灌洗仪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德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慢肝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慢肝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4例应用慢肝康结合常规保肝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应用灭澳灵片、维生素类结合常规保肝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观察2组症状、体征,检测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总胆红素(S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用PCR法测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ALT、AST、SB降低,白蛋白(Alb)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HBsAg、HBeAg的转阴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肝康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剂.

    作者:胡世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痹汤治疗颈椎病89例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发现青壮年患者也不断增多.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神经、血管及组织,使患者产生肩背、颈部等部位疼痛,恶心,头昏头晕,耳鸣不适,甚至上肢麻木等,影响生活、工作和睡眠等.1997-08~2002-08,我们采用自拟骨痹汤治疗颈椎病89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德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痤疮净胶囊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痤疮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的颜面、胸背等处,影响面容美观.2001-01~2002-06,我们根据痤疮的发病机制及皮损特点,采用本院自制痤疮净胶囊治疗痤疮60例,并与罗红霉素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领娥;李彦竹;李玲;张君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点穴加梅花针、电针治疗近视眼200例

    近视眼是屈光不正的一种,是指眼在无调节状态下,外界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屈光系统屈折后,所形成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而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环,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近视眼.1995~2001年,笔者用点穴加梅花针、电针治疗近视眼200例,并与传统常规方法治疗15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卫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8例临床观察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溃疡穿孔是严重并发症.治疗以闭合穿孔、控制感染和防止溃疡复发为目的.1995-03~2000-06,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单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永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降糖止泻饮治疗老年糖尿病性腹泻31例

    目的观察自拟降糖止泻饮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5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予自拟降糖止泻饮治疗,对照组26例予优降糖、谷参肠安胶囊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84.6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空腹血糖(11.55±2.49)mmol/L,餐后2 h血糖(17.78±4.87)mmol/L,治疗后分别为(6.32±1.60)mmol/L、(7.46±2.78)m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8.53±1.45) mmol/L、(11.97±2.80)mmol/L,分别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降糖止泻饮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治疗老年糖尿病性腹泻疗效确切.

    作者:梁永;张妍燕;董杨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浅析 <伤寒论> 中的厥

    《伤寒论》中有多处条文提到“厥”,不仅涉及病因病机,而且谈到治则治法、禁忌及预后等各个方面,现将其加以整理分析,从中不难窥及仲景辨证论治的严谨,对后人临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纳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排毒汤为主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31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病情凶险,预后不良.1998-04~2001-12,我们采用自拟排毒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3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斌;陈书存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临床观察

    糖尿病视网膜病在眼科临床中较为多见,是糖尿病后期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复杂而多变,预后视力较差.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主要是以降血糖为主,但对其后期效果不理想,随着病情的加重,视力急剧下降.1995-02~2002-02,我们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25例(49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印昌;浦彤远;刘翠贞;李真;刘金枝;芦志泉;赵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精液不液化症治疗体会

    在正常情况下,精液排出体外30~60 min即自行液化.若精液排出体外1 h不液化者称为精液不液化.笔者临证自拟液化汤治疗精液不液化症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天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扩肛术治疗陈旧性肛裂280例

    1995~2001年,我院采用扩肛术治疗陈旧性肛裂2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念云;生梅新;刘新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针刺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98例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用针刺加中药治疗带状疱疹9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艳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愈疡汤联合泰胃美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愈疡汤与泰胃美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84例Hp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用自拟愈疡汤合泰胃美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用泰胃美治疗.观察治疗1周后2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6周后溃疡愈合情况及1年后溃疡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2组患者腹痛、反酸症状均有改善,但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腹胀、口苦、乏力、纳呆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溃疡近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愈疡汤与泰胃美联合治疗Hp阴性消化性溃疡症状改善明显,溃疡愈合率高,不易复发,副反应低,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庆捷;唐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方法将100例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患者辨证分为5型取穴施治.分别于针刺治疗前后进行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比较.结果本组100例,临床总有效率95%;针刺治疗前后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分别为(13.76±3.65)分和(9.68±2.37)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疗效确切,且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提示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偏头痛病理改变的构成因素.

    作者:袁军;李梅;王耀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活血益气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47例

    2001-10~2002-05,我们运用自拟活血益气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47例,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灵芝;徐晓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168例

    凡婚后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同居3年而未能受孕者称不孕症.有人统计输卵管病变致不孕占女性不孕症的1/3,其中输卵管阻塞致不孕症在妇科临床较为常见,其阻塞原因大多为炎症所致[1].常见的有输卵管粘连阻塞、输卵管积水、附件炎性包块、盆腔瘀血等.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2000-01~2002-05,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1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连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方临床治验举隅

    笔者从医18载,素喜经方,现将临证心得择要整理如下.

    作者:周志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