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红;易进海;陈燕;黄志芳;刘云华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硬化,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高血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治疗靶向.本文介绍了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主要从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炎症学说和神经体液因素分析高血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对中医药防治该疾病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价了中医药防治该疾病所取得的成就、未来前景及存在问题.
作者:陈婵;陈长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温胆汤源于《集验方》,后经《三因方》变化,其性由温转平,后世又多从痰热论治.其方名方义,历代多认为“温”指少阳温和之气,其义在于恢复少阳温和之气.后世在《三因方》基础上灵活加减,拓展了其临床适应症,又形成系列衍方,使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者:吴元洁1;王正2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风灵凝胶(丽江山慈菇、三七)中有效成分三七皂苷R1、秋水仙碱、人参皂苷Rg1及人参皂苷Rb1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梯度洗脱,流动相为乙腈-水,色谱柱为Kromasil C18 (250 mm×4.6 mm,5μm).结果 三七皂苷R1、秋水仙碱、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分别在5.2 ~ 166.0 μg/mL、0.8 ~25.2μg/mL、20.8~ 666.3 μg/mL、22.1~708.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各成分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每支风灵凝胶中含秋水仙碱不得少于4.7 mg,含三七总皂苷不得少于657.0 mg.结论 该方法简便、稳定,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风灵凝胶各有效成分的测定.
作者:刘容飞;谢燕;袁秀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汤剂作为中医治病应用多主要的剂型,其煎煮方法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本文针对汤剂煎煮的规范化研究,从其意义、现状和存在问题,标准汤剂的建立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作者:李春来;李伟东;蔡宝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实验性结肠炎结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川芎嗪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成正常、模型、川芎嗪治疗三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模型组和川芎嗪组小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连续7d,诱发形成溃疡性结肠炎,川芎嗪治疗组小鼠在造模同时,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80 mg/kg,每天1次,连续7d.按照UC疾病活动指数和组织学评分标准,评价川芎嗪对小鼠UC的治疗作用,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组织学评分分值升高、ICAM-1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治疗组DAI和组织学评分分值降低、ICAM-1表达减弱(P<0.01).结论 ICAM-1在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表达增强,川芎嗪对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文敏;江琼;石永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质量的工艺因素,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方法 对产品在主要制备工序中活性成分的转移率进行跟踪考察,并对药液中鞣质与总固形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常规的提取、醇沉、浓缩配剂工艺是制剂中活性成分损失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可以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结论 规范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大生产的各工艺条件可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作者:冯敬文;卢其福;沈雪梅;龙晓英;王四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加减温经汤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性激素及子宫内膜ER、PR表达的影响,完善加减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妇科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将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置于0~1℃冰水中造成寒凝血瘀大鼠模型;同时治疗组给予加减温经汤灌胃2周.择动情间期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2、P;取子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2、P值下降,子宫内膜ER、PR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清E2、P值水平升高,子宫内膜ER、PR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血清E2、P值及子宫内膜ER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均P >0.05).结论 加减温经汤可通过调节卵巢激素分泌,增强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改善子宫功能,治疗寒凝血瘀型妇科疾病.
作者:徐丁洁;成秀梅;杜惠兰;徐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具有高渗透性的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并探讨影响其体外累积渗透量的因素.方法 首先建立2',4 '-二羟基查尔酮的体外测定方法,用体外透皮实验方法考察总黄酮的透皮性能,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累计透过量为考察指标,选择促渗剂(油酸)用量、载药浓度、单硬脂酸甘油酯与三乙醇胺的比例三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优化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处方.结果 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得到渗透性能良好的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其主要成分2 ',4 '-二羟基查尔酮的累积透皮率较溶液剂提高了2倍.结论 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具有良好的渗透能力.
作者:陈志鹏;瞿敏明;刘丹;肖衍宇;蔡宝昌;陈新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天麻中游离天麻素、巴利森苷和总天麻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LUNA C18(2)(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70nm.结果 游离天麻素、巴利森苷和总天麻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7%、98.97%和99.22%,RSD分别为1.32%、1.11%和1.72%(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天麻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玉红;易进海;陈燕;黄志芳;刘云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以中药补骨脂为研究对象,研究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以小檗碱为阳性对照,利用K-B法和液体培养法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 石油醚部位是补骨脂生品主要的抑菌活性部位,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对SA的抑制活性>MRSA> ESBLs-SA,酒炙补骨脂(甲醇总提取物)和酒炙补骨脂(石油醚部位)在质量浓度为50 mg/mL对3种菌的抑菌圈均为12 mm,活性较好;液体培养法中,酒炙补骨脂石油醚部位(IC50 =0.10 mg/mL)活性好.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补骨脂抑菌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酒炙补骨脂抑菌活性增强的较显著.
作者:李昌勤;赵琳;康文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不同工艺独角莲块茎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独角莲块茎粉为原料,用热回流提取、超声提取、负压空化提取3种不同工艺,通过2,2-二苯基-1-苦味基肼自由基清除(DPPH)实验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了3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也比较了3种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和总多酚.结果 DPPH实验和ABTS实验均表明热回流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好,并且总黄酮和总多酚含有量也高.结论 独角莲块茎提取物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是一种新型天然抗氧化物质来源.
作者:宋瑱;李庆勇;王春成;高文轻;姜春菲;桑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白花蛇舌草不同产地的含镉量差异,揭示镉元素从药材到配方颗粒的转移规律.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中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方法(ICP-OES),完成22批药材及11批配方颗粒中镉的测定.结果 江苏产白花蛇舌草平均含镉量为0.48 mg/kg,安徽产为2.25 mg/kg,江西产为3.28 mg/kg,河南产为2.41 mg/kg;镉元素从药材到配方颗粒的平均转移率是7.69%.结论 江苏产白花蛇舌草含镉量低,镉在配方颗粒的生产过程中溶出较少,转移率较低.
作者:杨香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穿心莲滴丸中脱水穿心莲内酯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以有效的控制其内在质量.方法 建立溶出介质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中国药典》二部附录XC溶出度测定第一法,测定穿心莲滴丸和穿心莲片中的脱水穿心莲内酯在不同时间的累积溶出百分率.结果 脱水穿心莲内酯在6.056 ~ 121.12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23%,RSD为1.48%.滴丸与片剂中脱水穿心莲内酯在10 min时溶出百分率分别超过80%和5%,说明制成滴丸后可加速有效成分的溶出.结论 将穿心莲提取物制成滴丸剂,可显著改善难溶性成分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溶出速率;通过测定穿心莲滴丸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溶出度,可有效控制滴丸的质量.
作者:宋英;陆静冉;沈鸣;王建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将水飞蓟素制成缓释滴丸,以增加其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以Box-behnken效应面优化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筛选佳处方.方法 采用熔融法制备水飞蓟素缓释滴丸,以药物的质量分数(A)、水溶性基质与难溶性基质用量比(B)、硬脂酸与单硬脂酸甘油脂用量比(C)为考察因素,以2h累积释放度,10 h累积释放度,R(R=250r-150+ (f10-f2)×100/2)为评价指标,利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筛选水飞蓟素缓释滴丸的佳处方.结果 优化后优处方为含药量20%,水溶性基质-难溶性基质(2.4∶1),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脂(1.3∶1).佳处方滴丸的溶出度的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结论 水飞蓟素制成缓释滴丸后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为研发水飞蓟素新制剂提供参考.
作者:王建筑;郝吉福;李菲;郭丰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制粒法和直压法压片生产过程中原辅料及工艺对藿精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选用的原辅料流动性、吸湿性相关的特性指标进行测定,分别采用制粒法和直压法工艺制备藿精片,测定两种工艺用于压片的颗粒或混粉的流动性、吸湿性指标,建立测定淫羊藿苷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原料及两种工艺制备的成品片中淫羊藿苷,并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方法测定片剂的脆碎度、崩解时限、水分、片质量差异及外观等指标.结果 选择的辅料可以改善原料的吸湿性,压缩度及直压法混粉的流动性,制粒法的颗粒流动性优于混粉,均可避免原料造成的黏冲现象.结论 制粒法和直压法压片工艺对藿精片中淫羊藿苷含有量略有影响,而对其它质量指标没有什么影响.
作者:张荣泉;王莲;吕方;米沙;田垚;李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来源于中药黄连中的4种生物碱成分盐酸黄连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经Caco-2细胞模型共同转运后的吸收特征.方法 利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4种黄连生物碱从绒毛面到基底面的共同转运特征,并与4种生物碱单独进行的转运过程进行比较.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生物碱的浓度,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及吸收率(%),并与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进行比较.结果 经Caco-2细胞单层共同转运后黄连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的表观渗透系数( Papp)及吸收率(%)均是其单独转运时的1.63倍,1.28倍,1.55倍及1.05倍.结论 黄连4种生物碱类成分共同作用可促进其肠道吸收.
作者:张伯莎;安叡;王跃;王新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对不同产地滇重楼的质量进行评价研究,摸清目前云南省境内的滇重楼资源情况,为滇重楼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产自云南省境内13个州(市、地区)的滇重楼样品进行分析,采用HPLC方法测定其6种重楼皂苷Ⅰ,Ⅱ,Ⅵ,Ⅶ,PA,H.结果 不同产地滇重楼皂苷含量差异较大.结论 重楼皂苷质量受产地、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滇重楼品质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及生境依赖性.
作者:李懿;何佳;赵庭周;杨永红;苏豹;马青;韦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水提物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合黄连解毒汤16个全排列,评价不同配伍组方对黄连解毒汤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 HPLC法,反相C18柱,体积流量为1.0 mL/min,UV检测器(λ=254 nm),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1%醋酸),梯度洗脱.结果 分析、比较黄连解毒汤及其不同配伍组方的高效液相图谱,黄芩与黄连、黄柏配伍产生沉淀使生物碱溶出降低;黄芩与栀子配伍使环烯醚萜类成分溶出降低,但四药配伍溶出增加为112.6%;不同配伍组合黄酮类成分溶出增加降低不尽相同,但四药配伍增加为480.7%.结论 方法全面准确可靠,可作为黄连解毒汤体外成分分析研究的依据.
作者:刘冬敏;刘树民;祖金祥;卢芳;荆雷;何薇;黄志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知母皂苷对淀粉样β蛋白25-35( Aβ25-35)激活小鼠巨噬细胞引起小脑颗粒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小脑颗粒细胞与腹腔巨噬细胞联合培养及腹腔巨噬细胞单独培养,损伤组加入Aβ25-35( 20μmol/L),保护组同时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知母皂苷(10、30、100μmol/L).联合培养的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 MAP-2)的表达和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单独培养的巨噬细胞用ELISA法和Griess法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一氧化氮(NO).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 知母皂苷组可使MAP-2表达阳性的小脑颗粒细胞数目较Aβ25-35组明显增加,LDH漏出量减少;巨噬细胞培养液中IL-1β和NO生成量减少以及巨噬细胞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B203580也能抑制Aβ25-35引起的IL-1β和NO生成量增加.结论 知母皂苷通过抑制Aβ25-35激活巨噬细胞p38MAPK通路,使IL-1β和NO表达水平降低,从而对小脑颗粒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刘卓;金英;隋海娟;闫恩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尖山橙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方法 干燥粉碎尖山橙全草用盐酸冷浸,浸液通过强酸型离子树脂后,用氨水碱化,晾干,再用95%乙醇洗脱浓缩得浸膏.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尖山橙中分离鉴定了9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tabersonine(Ⅰ),11-hydroxytabersonine(Ⅱ),venalstonidine(Ⅲ),pachysiphine(Ⅳ),venalstonine (Ⅴ),scandine(Ⅵ),10-hydroxyscandine (Ⅶ),scandine Nb-oxide(Ⅷ)和5-methoxystrictamine(Ⅸ).结论 化合物Ⅲ、Ⅳ、Ⅸ为首次从尖山橙中分离鉴定,其中化合物Ⅸ是首次从山橙属植物中分离鉴定.
作者:周长江;关焕玉;张援虎;徐冉;郝小江;杨小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