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东梅;孟舒;高洪义;吴洪臻
目的: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中药橡胶膏剂东乐膏(大黄、乳香、没药、冰片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东乐膏GC指纹图谱.方法:样品用无水乙醇超声波提取,采用DB-WAX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m×0.25mm,0.25μm,J&W Scientific),FID检测器.结果:确定8个色谱峰作为特征指纹峰,并对东乐膏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冰片的含量进行了快速分离测定,分析周期为6min,线性范围为40~400mg·L-1,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结论:该方法可靠、简便,可作为东乐膏的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阎正;韩媛媛;张亚莉;张英平;孙福强;冯天铸;周文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脑必通胶囊是由红景天、三七、川芎和银杏叶组成的保健药,具有促进血气循环,活脑宁神的功效.本文观察脑必通胶囊的镇痛作用.
作者:张慧灵;顾振纶;陈伯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黄芩和大黄在中药复方中经常同时出现.如在牛黄解毒片、防风通圣丸、三黄片、小儿清热散、牛黄上清丸、导赤丸,桂林西瓜霜等[1]中成药的处方中均同时存在.因此,同时研究黄芩与大黄在体内的代谢及分析方法的进展,对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深入探究中药复方在体内的命运,逐渐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宁;李焕德;李梅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复方鲜竹沥液是用鲜竹沥、鱼腥草、枇杷叶等7味中药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效,在临床上用于痰热咳嗽等病症,为了进一步证实其功效,我们对该药进行了抗炎、祛痰、镇咳等药效学的试验研究.
作者:方铝;徐丽英;肖小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银翘解毒片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9味药组成,为清热解毒常用药,被<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方中主药连翘因原药材规格及采收加工不同,其活性成分连翘苷的含量差异较大,影响了银翘解毒片疗效的可靠性.本文报道HPLC法测定银翘解毒片中连翘苷的含量,该方法简便易行、精密度高、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银翘解毒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展雪峰;张翠萍;王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对地蚕(Stachys geobombycis C.Y.Wu var.geobombycis)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和光谱学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初步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和2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芩素(5,6,7-trihydroxyflavone,baicalein)(1),千层纸素A(5,7-dihydroxy-6-methoxyflavone,oroxylinA)(2),汉黄芩素(5,7-dihydroxy-8-methoxyflavone,wogonin)(3),黄芩苷(baicalin)(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5)和常春藤苷元(hederagenin)(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中朋;杨中林;唐登峰;孙明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中药枳棋子为鼠李科植物枳犋Hovenia dulcis Thunb.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性平、味甘酸,归心脾经,主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枳棋子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4].
作者:胡志林;刘文娜;张永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如意金黄散源于<外科正宗>,为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品种,含姜黄、大黄、黄柏等成分,能清火消肿,散瘀止痛.用于疮烫肠痛,丹毒流柱,跌打损伤等.原标准对方中君药姜黄无含量检测标准,为了进一步控制质量,对如意金黄散中姜黄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表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满意,重现性好.
作者:陈逸红;张芬娥;王慧洁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升血灵口服液由丹参、当归、熟地黄等药味组成,具有活血补血,增加白细胞数的功能,临床上用于治疗贫血,慢性苯中毒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该制剂疗效确切可行,但原质量标准中只有TLC鉴别,无含量测定项.方中当归为主药,有活血,补血,止痛的功效,主要有效成分为阿魏酸,因此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阿魏酸含量进行测定,获得理想的结果,可作为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李玲;王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定风止痛胶囊(三七、防风、白芷)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的防风、白芷进行了鉴别;用HPLC法测定三七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防风、白芷;人参皂苷Rg1在0.5286~26.34m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4%,RSD为1.35%(n=9).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郭迎霞;赵作连;韩建国;张桃苏;付乃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筛选出佳的复方丹参颗粒剂(丹参等)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其成型性、溶解性及其抗湿性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其佳的成型工艺.结果:复方丹参提取物中加入1.6倍的糊精,2.6%的CMC-Na,1%的PVP,2.6%的CMS-Na为佳处方.结论:该处方的助悬性、成型性及抗湿性能均较好.
作者:富志军;李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舒腹贴膏由姜膏、樟脑、薄荷脑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胃脘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肠鸣腹泻,小儿泄泻.其中樟脑为主药之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4册中既无鉴别,又无含量测定,难以控制其内在质量.参考文献[1-3]中已有樟脑含量测定方法.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加入内标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舒腹贴膏中樟脑的含量,获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王全华;张新枝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肝康胶囊主要由厚朴、柴胡、姜黄、山楂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祛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证属痰湿内蕴、气滞血瘀、肝郁不达者.制剂中成分复杂,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厚朴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探讨该方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制剂的质量保证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冬梅;范宋玲;周伟雄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贞芪扶正胶囊由黄芪、女贞子等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阴,用于久病虚损、气阴不足.配合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促进正常功能的恢复.贞芪扶正胶囊的原制备工艺采用传统方法,即将贞芪扶正喷粉用高浓度的乙醇制粒、干燥、整粒,本文作者采用一步制粒机制粒(又名沸腾制粒干燥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邱建国;路兰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四逆汤由附子(制)、干姜、甘草(蜜炙)3种中药制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的治疗,是中医急症的常用方剂之一.为了给生产、储存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稳定,作者采用经典恒温法,以总乌头碱为指标,离子对萃取-分光光度法定量,对四逆汤合剂的稳定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曹志红;方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补肾壮骨胶囊为淫羊藿、黄芪、补骨脂、甘草诸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以淫羊藿为君药.淫羊藿中的淫羊藿苷为其有效成分.有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具有促进精液分泌,增强性腺功能等药理作用.为有效地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对方中淫羊藿苷含量进行定量研究,方法快速、简便,结果令人满意可以作为本品的一个质控指标.
作者:胡东梅;孟舒;高洪义;吴洪臻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消糖灵胶囊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西药结合复方制剂,由黄芪、白芍、人参、黄连、格列本脲等10余味药品制成的胶囊剂,具有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益肾缩尿之功效,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白芍为本方中臣药,其有效成分芍药苷(Paeonifloroin)具有镇静、镇痛、解痉、抗炎等作用.本文建立了分离效果好,专属性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糖灵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本方法简便可行,结果满意.可用于本品中芍药苷的质量控制.
作者:曾水云;杨四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黄连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连颗粒中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17076~0.838μg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6,平均回收率为98.82%,RSD为1.702%;盐酸药根碱在0.11796~0.5898μg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59,平均回收率为98.4%,RSD为1.312%.在TLC图谱中可检出黄连的特征斑点.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能够控制黄连配方颗粒的质量.
作者:李希;罗先本;谢守德;张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风寒骨痛丸由陈皮、青皮等29味药物组成[1],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由于该品种药味繁多,一直难以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在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的过程中,我们采用HPLC法测定了风寒骨痛丸中橙皮苷的含量.该法现已收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写的<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利用同样的色谱条件,还可以测定健肺丸和橘红丸中橙皮苷的含量.
作者:董林;邓晓鸿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及影响社会发展和安定的重要因素.AD病因复杂,发病环节较多,迄今为止西药治疗AD效果较差,且易出现耐药及副作用.而中药在缓解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是中药多靶点作用特征,治疗AD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治疗AD的研究进展较快,且这种研究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目前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治疗AD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任振华;李光武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