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方;朱卫丰;郭慧玲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十五味乳鹏胶囊中铁棒锤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AichromTMC18分析柱(4.6mm×150mm),流动相:甲醇-0.05mol·L-1磷酸二氢钾-醋酸-异丙醇(67:173:4:4).检测波长:230nm,流速:1mL·min-1,柱温35℃.结果:苯甲酸在0.0152~0.076μg(r=0.9998)范围内呈线性.乌头碱加样回收率为93.3%(RSD=1.9%).结论: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对保证乌头类药品的安全提供一个参考方法.
作者:易进海;陈燕;刘玉红;侯世祥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建立视明宝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颗粒中的当归、黄柏、陈皮进行了鉴别;用HPLC法测定颗粒中芍药苷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7.54%,RSD=1.7%(n=5),重复性试验RSD值为1.7%(n=5).结论:所建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视明宝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孙立立;孙敬勇;杨书斌;王静波;王菊;苏静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追风透骨丸由制川乌、制草乌、地龙、羌活、天麻、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为纯中药制剂,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四肢痹痛、神经麻痹、手足麻木等症.笔者于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采用该药治疗各种关节疼痛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包合片姜黄挥发油的佳工艺.方法:正交实验法,考察挥发油包结率、包合物收得率及包合物含油率3个指标.结果:优选出包合工艺为:片姜黄挥发油:β-环糊精(1:9),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1.5h,挥发油利用率为86.5%.结论:此工艺得率较高可以应用.
作者:毛春芹;谢辉;狄留庆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完善妇科养荣丸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方法:对妇科养荣丸作了TLC定性和HPLC定量研究.结果:对药品中的当归、麦冬、白芍和黄芪进行了TLC鉴别,对芍药苷作了含量测定.结论:本试验对妇科养荣丸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邹俊;黄海欣;张玉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桃红合剂[卫制注字(1998)第045号]治疗88例黄褐斑患者,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兴国;乔立新;李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热原,通常指注射液中存在的细菌内毒素,注入人体后会引起发烧,严重者会导致人体死亡.香丹注射液(原名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常用于静脉滴注.
作者:聂万松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制订健胃整肠丸质量标准.方法:对健胃整肠丸进行了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别.并用气相色谱法对制剂中肉桂醛和薄荷醇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可检出样品中相应的显微特征及薄层斑点.结论:含量测定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快速、专属性强.可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
作者:索菲娅;陈世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测定不同工艺提取的龙血竭中紫檀芪的含量.方法:以C18反相键合硅胶为固定相,乙腈-1%冰醋酸(4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9nm,用外标法定量.结果:紫檀芪在10.4~104ng范围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2,方法回收率为98.76%,RSD为1.74%.新型的免加热提取工艺的龙血竭中紫檀芪的含量低于加热提取工艺龙血竭中紫檀芪的含量.结论:免加热提取龙血竭明显优于加热提取工艺.
作者:胡迎庆;韩慧文;宋月英;邓昌沪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消癣酊是我院皮肤科用于治疗手癣、足癣、甲癣、体癣、股癣及花斑癣等多种癣症的协定制剂,经数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其处方组成、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余旭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肾宝合剂由淫羊藿、蛇床子、当归等多味中药组成,淫羊藿苷是淫羊藿中的主成份,由于部颁标准中淫羊藿苷含量测定方法较繁琐、且淫羊藿苷有部分损失;现有文献报道的淫羊藿苷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紫外扫描法[1]和HPLC[2],而可见光薄层扫描法测定其含量尚未见报道.我们经过反复摸索,以硫酸乙醇显色,采用可见光薄层扫描法测定其含量.该方法较原方法简便、稳定、准确,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彭新生;虞金宝;宋友昕;徐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综述超细新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国民经济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超细新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初是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开始的,逐步扩大到化工、染料、磨料磨具、造纸、塑料、橡胶等多种行业.
作者:葛晓陵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联合DDP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2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抽净胸水后腔内注射DDP60mg、鸦胆子油乳80mL每周1次,1-3次;并与单用鸦胆子油乳(25例)、DDP(23例)对照,观察其疗效,体力改善状况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33%、鸦胆子油乳组56%、DDP组56 52%,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体力改善率治疗组87.5%、鸦胆子油乳组68%、DDP组52.17%;治疗组与DDP组比较,P<0.01.白细胞下降率及脱发率,鸦胆子组均为0,与两组相比,治疗组为20.83%和16.67%(P<0 05),DDP组为39.13%和26.09%(P<0.01).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能有效控制胸腔积液,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大兴;沈汉澄;季春莲;韦巧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灯盏花素注射液和灯盏花素片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方法:采用57cm×50μm(i.d.)未涂层石英毛细管,分离电压:20kV,缓冲液:40mmol·L-1硼砂(pH 8.50,+磷酸调节),检测波长:280nm.结果:灯盏花乙素线性范围为0.10~4.0mg·mL-1(r=0.9985),回收率大于98.0%,RSD小于2.5%.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灯盏花素注射液和灯盏花素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饶毅;魏惠珍;王义明;罗国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采用大鼠足跖肿胀法、小鼠耳肿胀法、热板法、扭体法进行跌打镇痛液的抗炎镇痛药理研究,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大鼠足跖肿胀法,小鼠耳肿胀法、热板法、扭体法进行观察,并对经临床确诊的460例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0例与对照组(正骨水)11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本品能抑制大鼠足跖肿胀、抑制小鼠耳肿胀、提高小鼠痛阈值、抑制由冰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本品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治疗关节损伤总有效率96.86%,副反应发生率0.43%;对照组总有效率77.27%,副反应发生率3.64%.二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跌打镇痛液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治疗关节及肌肉损伤有显著疗效,且副反应小.
作者:梅全喜;苏培基;钟希文;王宗伟;吴惠妃;伍中庆;梁食;张晓君;彭伟文;高玉桥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索运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数理表达中药新药片剂成型性的可行性.方法:正交法设计处方,湿法制粒压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数理表达片剂成型性,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优选片剂处方.结果:经以上研究,确定该中药新药片剂的成型处方为A1D2B1C2.结论:运用本文设立的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数理表达片剂成型性,为中药新药片剂成型性研究提供客观基础数据,是可行可信的.
作者:赵晓宏;陈迪华;斯建勇;潘瑞乐;沈连钢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松叶药材中α-蒎烯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以高效毛细管柱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α-蒎烯的含量.结果:α-蒎烯进样量在0.424μg~2.12μg范围内,对照品和内标浓度的比值与对照品的内标峰面积的比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9%,RSD为2.9%(n=5),另比较了干燥药材和新鲜药材中α-蒎烯的含量,发现两者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此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灵敏度高,为松叶药材质量的分析控制提供可行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陈碧莲;何云珍;郭增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双红通(红花、红参、麦冬,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观察双红通治疗前后症状以及神经电生理变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PN大鼠给予同样药物治疗,4周后测定肌电图,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结果:治疗后DPN患者肢端疼痛、麻木、无力改善率分别达80.9%,73.7%,76%,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快,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动物实验提示:经双红通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醛糖还原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红通能改善临床症状,增快神经传导速度,其作用机制并非通过降低血糖,而是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达到减轻神经损伤和改善病情.
作者:陈剑秋;石志芸;王文健;薛红丽;陈伟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药柴胡为传统的和解表里、疏肝、升阳[1]的药物,有报道柴胡对大肠杆菌细胞壁脂多糖引起的家兔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2].本实验通过观察柴胡提取液对DIC模型大鼠生物效应的对抗作用以及对内毒素攻击小鼠的保护作用,并通过体外抗细菌内毒素试验,探讨传统中药柴胡对细菌内毒素的拮抗作用.
作者:刘萍;杨芳寅;周素文;马汉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黄芪为豆科植物,分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黄芪的根含在黄酮、皂苷、多糖、生物碱、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感染病毒以及药物中毒的心肌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文就黄芪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晋华;陈静然;尤光甫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