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翔龙
尽管5000多年来阴阳五行说(即阴阳和五种元素一人体的子系统)一直是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但本质上阴阳五行说主要来自于人们的日常分析和经验,缺乏正规的科学依据.我们基于两极学说提出了一种阴阳五行的均衡/非均衡计算模型.文中我们阐述了该阴FEI_E行动态系统,以便于构建和验证均衡和非均衡条件.计算机模拟均衡和非均衡序列的实验表明,这种新方法可以给传统中医提供诊断决策支持.因此,这种基于均衡的方法给传统中医、气(生命力)、气功、经络(针刺通道)、草药医疗等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唯一的科学依据.同时,该方法还为现代基因组学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阴阳细胞网络架构,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解释细胞序列中普遍存在YYl蛋白质的常规机理了.
作者:陈树新;张文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草药石菖蒲粗提物SCP01及其纯化物SCP02(α-细辛脑)和迷迭香抽提物X0728对人肥大细胞的作用.方法:用膜片钳技术全细胞记录人肥大细胞膜ATP激活的P2X7受体的电流.结果:40μg/mL SCP01抑制P2X7电流(27.6±2.0)%,而同样浓度的SCP02抑制(29.5±2.2)%(-100 mV电位下),笔者还比较了商业用α-细辛脑的效厘,42 μg/mL可抑制P2X7电流(52.2±2.0)%.相反,40 μg/mL X0728激活P2X7电流(28.6±2.8)%,所有这些作用都是电压依赖性的.结论:α-细辛脑对P2X7的抑制将阻滞胞内钙的增加,从而可以解释抑制神经元死亡的原因.而X0728刺激P2X7的药理学效应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Andreas Spielmann;顾全保;马春辉;黄成钢;宣利江;Wolfgang Schwarz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650 nm-10.6μm复合激光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以及与红光照射相比,在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是否具有更好疗效.方法:48名膝骨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到两组(每组24人),分别接受650 nm-10.6μm复合激光或红光照射犊鼻穴,每次治疗20 min,第一疗程(共2星期)每星期治疗3次,第二疗程(共4星期)每星期治疗2次.主要结果采用McMaster大学关节炎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进行打分.并对患者关于疗效的自评、治疗的副作用及盲法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第一疗程,但有12名患者在第二-疗程脱落.由于第二疗程的脱落率较高,故只对第一疗程的数据进行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况及WOMAC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复合激光组及红光照射组患者WOMAC得分与基线期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WOMAC得分改善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疗效的自评及脱落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自己所属分组的猜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对自己所属分组的猜测未对其WOMAC得分改善率及对疗效的自评产生影响(P>0.05).结论:复合激光和红光照射犊鼻穴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均有疗效,需扩大样本量,控制脱落率,以进一步观察两者的差异.
作者:沈雪勇;丁光宏;吴凡;王丽祯;赵玲;王敏;劳力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槲寄生属半寄生类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及东亚,中国、韩国和日本很早以前就将其作为治疗用药.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欧洲槲寄生提取物因具有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生长/细胞毒素和稳定DNA,~性的作用,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对于槲寄生,其主要生物活性是糖粘合蛋白,槲寄生外源凝集素类和名为粘毒素的微蛋白.槲寄生外源凝集素类是毒性植物血凝素,糖和复合糖类(包括半乳糖和/或N-乙酰半乳糖胺)家族中的成员.活体内、外实验证实,植物体内分离出的槲寄生植物血凝素与重组合成的相比,在槲寄生提取物中起着更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实验提示:甙类,多糖,胺类等其他成份也有抗癌活性.目前,在欧洲,关于抗癌治疗中是使用纯植物提取物还是植物血凝素的单一成份这一原则问题,包括使用野生植物凝血素还是重组的,正在讨论中.而商业性槲寄生的制备、鉴定、标准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也在讨论中.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 cm)、D(B点尺侧旁开2crn)进行对照.结果:针刺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剌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剌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剌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作者:黄涛;王瑞红;张维波;田宇瑛;王广军;徐一慧;韩彬;黄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麻醉状态下观察手针大鼠后肢足三里穴位引起的支配该穴区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以及由此诱发的相应靶器官血压波动效应.方法:将水合氯醛麻醉处理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利多卡因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2%利多卡因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并设生理盐水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作为对照.持续记录足三里针刺过程中大鼠右颈动脉血压变化并同时记录分析相应的神经束放电情况.结果:以一定手法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引起明显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并引起相应动脉血压的下降(P<0.05),而在穴位邻近区域注射利多卡因后上述现象消失.结论: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诱发支配穴位的特异性外周神经放电,该神经信号可能通过躯体心血管反射参与调节体内的血压变化.
作者:李为民;陈颖渡;王智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刺信息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神经通路机制,揭示针刺穴位和靶组织、器官效应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大鼠和小鼠为对象,对躯体性针刺或电刺激下的传入神经反应特征、自主神经功能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的躯体.交感反射(一种躯体.自主神经反射)、谷氨酸神经递质的中枢性调控作用以及相应靶组织和靶器官反应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与结论:手针或电针刺激动物后三里穴位可以诱发支配后三里穴区的传入神经放电,而直接电刺激传入神经可模拟此过程.在外周躯体传入神经如胫神经直接给予电刺激,可在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传出神经如交感神经上反射性诱发一个电位,该过程定义为躯体.交感反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陛谷氨酸类神经递质参与了该反射的调控.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动物后三里等穴位的躯体刺激如电针刺激可抑制小鼠后肢炎症痛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肠易激综合症大鼠的结直肠痛的内脏感觉传入,其中脊髓GABA和NMDA受体被证明分别参与了前后过程.
作者:李为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δ-阿片受体表达和激活对钠通道1.2亚型的电流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在δ-阿片受体和钠通道亚型1.2共表达的非洲爪蟾第V期卵母细胞上,观察δ-阿片受体表达和/或激活后,钠通道1.2亚型电流特性的变化.结果:1)钠通道1.2亚型的表达产生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敏感的内向电流;2)δ-阿片受体的表达减少钠通道激活电流的幅度;3)δ-阿片受体和钠通道1.2亚型共表达的卵母细胞中,δ-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钠通道激活电流的幅度和电导,而只有钠通道1.2亚型表达的卵母细胞则无此现象;4)δ-阿片受体激动剂抑制钠电流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并能达到饱和状态;5)δ-阿片受体激动剂对未表达外派陛蛋白的卵母细胞无影响.结论:本结果首次以直接证据证明了δ-阿片受体可以抑制钠通道的兴奋性和降低钠电流的幅度.这一发现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癫痫、疼痛等神经机能障碍的解决具有深远意义,并有助于深入揭示针刺治疗脑疾病的内在机制.
作者:康学智;顾全保;丁光宏;晁东满;王英伟;G Balboni;LH Lazarus;夏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横断研究相应脊髓背根通路的完垫f生对针刺足三里穴后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中枢性调控对针刺足三里穴效应的联系途径.方法:选择SD健康成年大鼠30只,用冰乙酸法复制幽门管部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背根L4-S1切断组、T10-T11横断组,每组10只.用直径0.2 mm铂金圆环电极植入溃疡部浆膜下,记录针刺前后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变化,刺激参数:2-100 Hz,疏密方波,刺激电流峰值1.5 mA,连续刺激20 min.结果:模型对照组针刺前为(5.73±0.51)cpm,(2.28±0.57)mV:针刺后,(5.34±0.34)cpm,(1.06±0.13)mV.背根(L4-S1)组切断前,(5.65±0.26)cpm, (1.66±0.15)mV:切断后,(5.40±0.23)cpm, (1.17士0.23)mV,切断加针刺后,(5.26±0.18)cpm,(2.45±0.23)mV.脊髓(T10-T11)组横断前,(5.69±0.36)cpm,(1.91±0.25)mV:横断后,(4.98±0.53)cpm, (1.05±0.18)mV.横断加针刺后,(4.60±0.44)cpm,(2.52±0.38)mV.结论:针刺足三里具有抑制胃溃疡模型大鼠胃平滑肌电活动的作用;切断相应背根后,针刺足三里有增强胃平滑肌电幅值的作用,且横断脊髓作用更强,表明脊髓通路的完整性直接影响针刺效应,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与脊髓以上高位中枢的调控机制密切相关.
作者:汪克明;刘婧;吴子建;蔡荣林;龙迪和;何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Triterpenoid saponins are metabolites produced in most plant species through complex biosynthetic pathways.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to humans owing to their diverse medicinal effects, including antiinflammatory, antimicrobial,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头排针对脑卒中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20例,在进行头排针针刺治疗前后分别用KF-3000脑循环分析仪对患者于颈动脉处进行脑循环动力学检测,比较干预前后脑循环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颈动脉血液小流速、平均流速均有上升(P<0.001),外周阻力下降(P<0.001),同时其他血流能量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头排针治疗脑卒中病人,可使脑循环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李丽;龚剑秋;丁光宏;蔡德亨;蔡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动态变化,以及电针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运用微透析采样技术、高效液相检测技术,在多个时段对实验动物进行动态采样,观察缺血所致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变化,及电针风池穴对该变化的影响.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电针组在观测时段内,细胞外多巴胺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胞外多巴胺的含量在脑缺血后15_45 min及再灌注后0-30 min出现两个峰值(P<0.05).再灌注后120 min也观测到一次上升的趋势.经电针治疗后,胞外多巴胺的含量于再灌注后90min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再灌注后也未出现峰值.结论:电针风池穴能够调节多巴胺含量的紊乱,能够改善整体的神经功能.这可能是针灸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徐鸣曙;葛林宝;徐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医学中的经络系统和穴位构成一个复杂网络.我们根据中医及数学知识,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分析经络和穴位系统,得知这个系统具备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等复杂网络的重要特性,进而初步讨论经络系统复杂网络的鲁棒性及其所含的生物医学功能.
作者:张弛;杨柳;杨文彬;任庆广;周鲁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根据对针刺机制的现代理解,针刺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反射,可能是影响与心力衰竭(其特征之一是6分钟步行实验得分较低)症状有关的系统植物神经调节异常.笔者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前瞻性随机、单盲、交叉临床试验,比较符合海德尔堡中医模型诊断(i-ACU)和不符合这一模型(u-ACU)的两种针刺治疗.重复测量分析提示:与不符合海德尔堡中医模型的针灸治疗相比,符合这一模型的针灸治疗更有效(F=7.2,df=1.37,P=0.011).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延长6分钟行走距离这一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从基因水平揭示下丘脑中与针刺心经干预心肌缺血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探索针刺心经抗干预心肌缺血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比较心经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正常组的心脏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差异表达2倍以上基因(包括EST)中,上调表达73个,下调表达92个;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下丘脑中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有190个上调,34个下调,涉及细胞代谢、脂质代谢、免疫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转运、信号转导等多种因子;而电针模型肺经组仅有57个基因表达上调,26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心经组、肺经组中大于2倍的差异表达基因的数目和类型有较大差异,提示针剌心经干预心肌缺血作用有相对特异性.
作者:吴子建;汪克明;周选平;蔡荣林;龙迪和;何璐;刘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作者:黄红;詹睿;余晓佳;张迪;李为民;丁光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经典中医诊断,例如根据中医的海德堡模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依赖于经典的诊断标准.未来中医的研究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将经典的中医诊断作为纳入标准;用客观指标作为衡量研究结果的标准;采用双盲对照研究.因此,有必要对传统中医学诊断和功能性标准可测参数达成一致,同时也需要对其功能性术语及基本理论达成共识.本文指出经典中医学理论对现代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现代研究中应正确理解并恰当应用.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改变的测量评估针灸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评估192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一年以上.17例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3例根据海德堡中医规范定义接受传统中医的针灸治疗,所有神经传导检测均得到改善.14例非特异性治疗的患者,3例(21.4%)患者神经传导检测显示改善,其余11例(78.6%)患者神经传导检测显示恶化.全部47例患者符合周围神经病变不明确病因学的标准,21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26例患者接受非特异性治疗.所有组别均在治疗前和4月后进行神经传导检测.结果:1)糖尿病神经病变,对照组中3例患者得到改善,11例显示恶化,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2)周围神经病变, 针灸组中16例患者(76.2%)得到改善,而在对照组中只有4例(15.4%)得到改善.针灸组中3例患者(14.3%)显示无变化,2例(9.5%)显示恶化.但是对照组中7例(26.9%)无变化,并有15例(57.7%)显示恶化.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根据神经传导检测,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积极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确定电针对实验性癫痫的抑制效应,探索治疗实验性癫痫的佳电针条件.方法:在雄性SD大鼠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以诱导急性实验性癫痫.造模30分钟后,以1 mA/100 Hz和1 mA/10 Hz电针分别在水沟+大椎、筋缩+腰奇、内关+曲池、丰隆+涌泉四组穴位施治,以Racine行为学评分和脑电记录作为疗效评价的方法.结果:行为学评分结果表明:除1 mA/10 Hz电针内关+曲池外,低频(10 Hz)和高频(100 Hz)电针均可抑制实验性癫痫的发作(和对照组比较尸<0.05或0.01);2)在低频电针(10 Hz)治疗组中,丰隆+涌泉穴位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穴位组(P<0.05或0.01);3)高频电针(100 Hz)治疗组中,不同穴位之间的疗效差异不明显;4)总体而言,除筋缩+腰奇穴位组外,高频电针(100Hz)的治疗效果优于低频电针(10 Hz)(P<0.05或0.01).与此同时,脑电图记录也显示出电针具有降低实验性癫痫大鼠脑电频率和幅度等的作用.结论:电针可以减轻实验性癫痫大鼠的癫痫发作,其效应与电针参数和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康学智;夏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FMRI has been used to study acupuncture effects for more than 10 years now. Many investigators have shown activations and deactivations of cortical structures, mostly of the limbic system (amygdala, insula, cingular cortex) that were interpreted as a modulation of the limbic network [1, 2].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