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中医论治失眠症的临床思路述评

吴九伟

关键词:失眠症, 临床思路, 辨证论治, 述评
摘要:失眠症属于一种睡眠障碍.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患病率日趋增高,而被众多的医家所关注.然而,失眠一症,病因繁杂.笔者通过文献调查,发现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内容非常丰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失眠症的证治进行了临床或理论研究,思路不尽相同,真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兹根据文献所及,对各地学者研究失眠症的思路作一述评.
中医文献杂志相关文献
  • 方宝华治疗白血病医案二则

    方宝华主任医师行医已60余载,对不少疑难疾病正确地运用辨证施治,特别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使许多病员转危为安.今整理白血病医案二则如下.

    作者:朱美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少腹逐瘀汤治疗输卵管阻塞不通不孕症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牵正散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寒热错杂证3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钱伯文医案(续一)

    案十、鼻咽癌华××,男,47岁.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后颈部淋巴结依然肿大,咽干口燥,咳嗽不畅,痰中带血,头晕头痛,视力减退,胃纳不佳,大便溏薄,精神疲倦,四肢乏力,苔厚腻、质干,脉细弦.治以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浅谈中医整体思想优势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

    引言中国医药学在数千年不断发展、创造、记录中,流传下来特别丰富的医药文化资源,它们均以医药文献及医药器物等形式有所反映.但是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业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其中能够得以辗转保存流传下来的却是为数极少的一些传世之品.所幸通过近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在地下文物的发掘工作中,也能间断地收获到一些古代医药实物,而这些出土的古代医药文化资源中属于秦汉两朝以及更古时代涉及医药方面的实物就更为稀珍难得.

    作者:马继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医辨证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40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分别来自上海市曙光医院和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医疗门诊部专家门诊,均为已婚妇女.年龄小29岁,大100岁.其中青年妇女共28例,占70%.病程短2.3年,长30年,平均12.4年.全部病例均符合本征诊断标准.

    作者:袁顺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风病案1则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流注的中医疗法

    流注发无定处,除头面、前后二阴、腕、踝、手足掌、背等部比较少见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可发生.好发于肌肉深处,较难痊愈.由于病因不同,症状各异,临床辨证可分为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

    作者:束曦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内经》行为医学观拾零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充阴通阳化传辨治心身疾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温病学之门径--评《温病正宗》

    <温病正宗>为<近代中医珍本集--温病分册>选书之一.作者王松如,湖南湘乡人,为清末民初医家,早年在长沙宁乡一带行医,后邀游江汉,悬壶北京.1933年北京疫病流行,屡起危证,在临床有较深造诣.平素好学深思,博览群书,于温病一门,尤有心得.

    作者:陈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伤寒杂病论》古今谈(电视片解说词)

    中国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她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与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郭君双;田思胜;杨金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现代中医论治失眠症的临床思路述评

    失眠症属于一种睡眠障碍.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患病率日趋增高,而被众多的医家所关注.然而,失眠一症,病因繁杂.笔者通过文献调查,发现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内容非常丰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失眠症的证治进行了临床或理论研究,思路不尽相同,真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兹根据文献所及,对各地学者研究失眠症的思路作一述评.

    作者:吴九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愈骨丹治疗椎间盘突出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反治1例举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温潜法治不寐三家医案述评

    温潜一法,即温肾潜阳法,以此治疗不寐,为教科书所不载,一般临床亦少应用.然而研习祝味菊(1884~1951)及其挚友徐小圃(1887~1959)、门人陈苏生(1909~1999)等名医医案,发现此方面记载颇丰,其议论互为羽翼,理法方药齐备,俨然已成一派之言,确能给人以启迪,故本文就此作一述评.

    作者:招萼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宋金元时期医案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两宋时期唐代开创了方、论、药后附案的先河,但还不普遍.到了宋代,随着官方对医学的重视,医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医学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诊疗能力的训练,不但把医案分析列入考核范围,而且要求学生每治一病都要留下医案,记录诊疗经过及所施方药,等到年底,根据医案反映的实际治病水平,决定能否升级或毕业.这种教育方式和制度,大大促进了医案的普及与提高,而方、论、药后附案的格局,至宋代也逐渐被固定下来了.

    作者:陶御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太平圣惠方》从肝论治骨关节疼痛的探讨

    骨关节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它可因各种病因所引起,如外感风寒湿邪,跌打损伤,内伤七情,气血不足等.其中与肝脏的病理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太平圣惠方·肝脏论>(下简称<圣惠方>)专门讲述人体肝脏在各种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与骨关节相关的症状及治疗与方剂,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作者:肖林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文献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