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突入左季肋区及中线右侧乙状结肠一例

徐国昌;胡庆甫;陶俊良

关键词:肋区, 乙状结肠, 弯曲, 尸体标本, 骶椎, 成年男性, 降结肠, 直肠, 小肠, 体重, 尸解, 入口, 前方, 髂窝, 髂嵴, 骨盆, 附图
摘要: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身长177 cm,体重约72kg.尸解时,发现乙状结肠于髂嵴处接降结肠,沿左髂窝下降至小骨盆入口处形成第一弯曲后转而贴小肠襻前面上行,达胃大弯下缘形成第二弯曲,然后急转沿上行段右侧下行,至第一、二骶椎高度水平向右,后弯向左下内侧,于第三骶椎前方下续直肠(附图).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EGFR、TGFβ1蛋白和基因的变化

    目的:探讨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EGFR、TGFβ1蛋白和基因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脊柱量侧制作中厚断层皮肤缺损创面,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伤后3、6、9、12及16天,EGF、EGFR、TGFβ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EGF蛋白、EGF基因、EGFR蛋白在伤后9天含量高,16天仍高于正常皮肤.EGFR基因表达在伤后3天达高峰,12天与正常皮肤近似.TGFβ1蛋白和基因表达在伤后6天达高峰,12天近似与正常皮肤.结论: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1)EGF、EGFR、TGFβ1蛋白水平呈伤后中期高,早期和晚期低的曲线;(2)EGF、TGFβ1基因表达呈伤后中期高,早期和晚期低的曲线,而EGFR基因表达呈伤后早期高到晚期低的直线.说明在创面愈合各阶段内源性EGF、EGFR、TGFβ1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陈东明;牛星焘;谷庭敏;王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对短肠大鼠小肠粘膜吸收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对短肠大鼠小肠粘膜吸收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研究选用40只手术成功的SD短肠大鼠,按2×2析因实验设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附加谷氨酰胺、附加生长激素及附加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全肠外营养,持续6天.应用生化酶学的方法测定各组小肠粘膜上皮Na+,K+-ATPase的活性.结果:谷氨酰胺组小肠粘膜Na+,K+-ATPase的活性较常规组明显增高;生长激素组Na+,K+-ATPase的活性无明显增高;而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组小肠粘膜上皮Na+,K+-ATPase的活性较常规组亦有显著性增高.结论:研究表明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能够有效的增加小肠粘膜上皮Na+,K+-ATPase的活性,从而提高其吸收功能.

    作者:谢建新;顾岩;刘银坤;赵淑民;罗宝国;陈丽琏;吴肇汉;左焕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裸区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给胃底部和食管腹段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30例,研究了胃裸区在连续冠状断层上的典型表现及胃裸区内的结构.结果:(1)胃膈韧带右层与小网膜的后层相续,左层与膈脾韧带右层及胃脾韧带后层相续,向下左、右层靠拢而续为胃胰襞左部.在冠状断层上寻找胃裸区的佳层面在A11(下腔静脉前份层面)和A12(下腔静脉中份层面).(2)胃裸区居胃膈韧带的左、右层之间,其存在率为100%.胃裸区内除有迷走神经后干、血管、淋巴结外,左肾上腺、左肾上极及胰体上份亦可进入其内.结论:(1)胃为腹膜间位器官.(2)胃膈韧带很短且两层间的距离较宽,加上胃裸区较大,胃底后壁的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胃底和食管腹段手术松解胃底后壁时,对胃裸区内的结构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作者:赵振美;刘树伟;李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体内降解机制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腱植入体内后的降解过程及细胞变化.方法:将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植入兔离断跟腱中,于术后不同时期的取出植入物中段及吻合端取材,制作常规石蜡切片.结果:第一周,人工腱表面有一层粘膜状物,周围聚集大量的炎症细胞:第2周人工腱中人发开始被纤维鞘包裹;第3、6周为人工腱降解活动高峰期,且降解步调不一致;第9周人发被完全降解、只残留少量的色素.结论:从形态学方面来看,人工腱植入兔体后经过系列变化,终可被完全降解、吸收.而细胞表现的不仅仅是吞噬作用.

    作者:蒋东萍;娄莉;董为人;朴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学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USG、XCT、ECT和MRI等现代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引发了医学影像学的革命.断层解剖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的主干课程,围绕教学模式这个核心的诸多问题亟待更深入地研究,以使解剖学教育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1993年我院设立了医学影像专业,在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的同时,我们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现将点滴经验介绍如下,以求抛砖引玉.

    作者:王震寰;秦登友;赵莉;邵正仁;王小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组织学切片复习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1实验方法 在同一教师带教学生中,随机抽两个班学生共60人,男女不限,设立:对照组30人,学生按系统章节逐一观察切片为复习方法;实验组30人,学生不分系统章节随机观察复习切片,辅以切片特征的简明记录为复习方法.两组学生复习时间相同(3小时),教师对两组学生复习中的问题均给予解答.三天后用同一试题进行切片考核(满分100分).

    作者:马丽梅;赵培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

    测量了90侧成人尸体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和输尿管数值,解剖观察了髂内动脉分支的起源、髂内动脉与输尿管及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同时也为经髂内动脉插管及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时,保护输尿管提供临床应用数据.结果如下:

    作者:邓兆宏;陈家强;邹俊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解剖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癌发生与转移过程中E-选择素在裸鼠肝、肺、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

    目的:观察肝原位种植肝癌裸鼠模型在肿瘤发生与转移过程中E-选择素在肝、肺、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人肝癌组织块直接种植于裸鼠肝内,术后15、17、19、21、40天取材,免疫组化法观察.结果:肝癌种植后第15~17天,肝、肺、肾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呈弱阳性表达,种植后第19天,肝血窦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种植后第19天,肺组织内E-t选择素表达增强,至40天时,表达强.结论:E-选择素的表达和增强与肝癌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作者:朱继红;刘丽萍;童蓓燕;成令忠;刘银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侧脑室微血管基膜和紧密连接发育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目的:探讨侧脑室微血管基膜和紧密连接的发育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20例早产儿分为死于脑室内出血(ⅣH)组和死于非脑室内出血组;6例胎龄小于20周的胎儿.取他们侧脑室壁标本,常规透射电镜和冷冻蚀刻技术观察微血管基膜和紧密连接;抗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抗体标记,图像分析阳性染色的单位面积和阳性染色呈不连续线状的微血管数.结果:大部份微血管无完整的基膜,紧密连接简单;脑室内出血组的三种抗体阳性染色单位面积小于胎龄≤20周组和非脑室内出血组,胎龄≤20周组的小于非脑室内出血组.结论:侧脑室室管膜下微血管基膜发育未成熟,同时在缺氧缺血等病理条件下,基膜成分如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进一步减少,是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血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玮;沈馨亚;刘才栋;康仲涵;陈春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有机玻璃打槽机的设计制作及使用

    有机玻璃易弯曲成型的特点,根据需要可制成各式各样有机玻璃标本盒,而方形有机玻璃盒折角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耐用与美观.通常在制盒折角时先用由钢锯制成的有机玻璃钩刀钩出折角线后再加热折角,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损伤有机玻璃表面.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加热折角,多达不到预定效果.由我室自行设计的有机玻璃打槽机解决了上述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金生;姜苏明;涂良携;王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与颞骨手术有关的颈静脉球形态学

    颈静脉球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内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在岩骨的下面有一深的骨窝一颈静脉窝,容纳颈静脉球.颈静脉球存在着较大的解剖变异,是经颞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耳神经外科手术日益广泛的开展,这一结构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纪荣明;周水淼;张素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实验性铅中毒对附睾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实验性铅中毒对小鼠附睾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以醋酸铅染毒,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血铅及附睾组织铅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观察附睾组织NGF和NGF 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铅染毒小鼠血铅和附睾组织铅含量显著升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染毒组小鼠附睾管上皮NGF免疫反应明显减弱;RT-PCR结果表明,铅染毒可使附睾组织NGF mRNA含量显著下降,而且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NGF mRNA含量呈指数下降.结论:铅可使附睾NGF基因表达下降.

    作者:丁斐;顾晓松;王晓冬;徐炜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60Co照射诱导胸腺哺育细胞内胸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研究60Co照射是否会诱导胸腺哺育细胞内的胸腺细胞(thymocyte within thymic nurse cell,TNC-T)凋亡,并探讨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与TNC-T凋亡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全身非致死量60Co照射,照射后6、12、24、36小时,采用透射电镜,对胸腺悬液中的TNC及TNC-T进行观察,结果:60Co照射后6小时,少数TNC-T呈现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大多数RNC-T发生凋亡,并逐渐消失,在TNC胞质内留下大小不等的空泡.同时TNC胞质内溶酶体增多、体积增大.结论:大多数TNC-T对60Co照射敏感,发生凋亡.TNC能消化和清除凋亡的TNC-T.

    作者:杨宁;尹兰珍;晋光荣;缪继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对影像解剖学技能考核达标测试的思考

    1994年部颁中等卫校影像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以下称新大纲),制定严格的培养目标,并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按此目标体系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三种目标.新大纲对<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用约20个行为动词,从而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本文就近年在该专业课程目标教学技能考核中的做法谈点体会,并为完善以后的测试提些思考.

    作者:王其华;王汝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欢迎订购《解剖学杂志》

    作者:《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鼠运动皮层来自胼胝体的同位和异位神经元

    实验的目的是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投射至大鼠运动皮层的胼胝体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将HRP注射到大鼠一侧运动皮层后,对侧运动皮层中逆行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为中等大小的锥体细胞,分布于Ⅱ/Ⅲ、Ⅴ和Ⅵ层,其中Ⅴ、Ⅵ层的细胞较为宽、大;计算机辅助三维重构的图象显示了注射部位和标记部位有很好的对应投射关系.此外,还首次观察到对侧眶回(外侧和腹外侧)向运动皮层的投射,这些位于眶回深层的胼胝体神经元较小而扁,且这种异位起源有投射区域的特异性;仅投向Frl的前端(触须和鼻缘的代表区),而不向Fr3(爪、唇和舌的代表区).这些同位和异位胼胝体起源提示了在大鼠的运动功能和其发达的嗅觉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作者:郑芳;郑则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突入左季肋区及中线右侧乙状结肠一例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身长177 cm,体重约72kg.尸解时,发现乙状结肠于髂嵴处接降结肠,沿左髂窝下降至小骨盆入口处形成第一弯曲后转而贴小肠襻前面上行,达胃大弯下缘形成第二弯曲,然后急转沿上行段右侧下行,至第一、二骶椎高度水平向右,后弯向左下内侧,于第三骶椎前方下续直肠(附图).

    作者:徐国昌;胡庆甫;陶俊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欢迎购买《中国人体质调查续集》和《中国人体质调查第三集》

    作者:《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Mg2+-ATP酶、G-6-P酶、5′-Nase的定位与活性.方法: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7例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Mg2+-ATP酶、G-6-P酶、5′-Nase的定位与活性.结果:Mg2+-ATP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内侧,G-6-P酶主要定位在内质网、线粒体膜相结构,5′-Nase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结论:3种酶定位准确,颗粒清晰,酶反应特异性强.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可以检测酶活性变化,对判定机体免疫状态及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蔡威;宋今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