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慧玲;孙国柱;刘力强;周涛
患者,女,22岁,因一氧化碳中毒致深昏迷,大、小便失禁入院,治疗3天后,患者意识恢复,10天后生活完全自理,遂停止输液及高压氧治疗,20天后,患者突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定向力障碍,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行为异常,考虑为迟发性脑病,重新给予高压氧及改善脑微循环等治疗,但患者病情渐趋加重,26天后再次昏迷,大、小便失禁,有时伴抽搐发作.
作者:高凤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不少学者认为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发现并阻止这种失衡为诊断和治疗哮喘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涛;帅金凤;张海荣;武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枕骨大孔区先天畸形指枕骨大孔区、上颈椎、以及此区域的脑、脊髓先天畸形,包括:颅底陷入症、扁平颅底、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颈椎融合及Arnold-Chiari畸形[1].
作者:王淑艳;王艳珍;王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例1,女,19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抽搐19年来院门诊治疗.患者自出生后10个月出现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约1~2分钟缓解.3岁发热后再次发作,形式同前,以后每1~3年发作1次.
作者:王加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近年来有关慢性心力衰竭与神经体液或神经内分泌的关系逐渐得到公认,新研究表明,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的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段东杰;王绍欣;王宏运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临床罕见,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1%左右[1],但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PCNSL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
作者:国义民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脏器损害存在选择性,本组9例患者突出表现为心脏损害.狼疮心脏损害可累及心包、心肌、心内膜、瓣膜、冠状动脉等,而合并心内血栓为狼疮心脏损害的一种少见类型,其发病率很低,国内及国外罕有报道,探讨其发病机制,总结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防治,改善预后.
作者:李雅娟;周玉秀;黄炜;饶莉;张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例1,男,56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20天入院.查体: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作者:吴金凤;李保华;杨秀赏;崔炜;刘凡;谢瑞芹;鲁静朝;谷国强;郑红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患者,男,47岁,主因活动性心前区疼痛3天入院.既往大量吸烟史多年(20~30支/天),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语利,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9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韩文生;信栓力;赵秀峰;张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血小计数(PLT )、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与激活凝固时间(ACT)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PCI患者,根据术前PLT水平将患者分成两组,高PLT组(PLT≥240×109/L)22例,低PLT组(PLT<240×109/L)38例.分别于PCI术前、术中应用肝素10 000 U后5分钟、术后4小时鞘管内抽动脉血,测定AT-Ⅲ活性、ACT值,分析PLT、AT-Ⅲ活性对ACT的影响.结果 ①高PLT组术前、术中及术后AT-Ⅲ活性较低PLT组低,分别为(77.5±8.6)% vs(99.7±9.8)%,P<0.05;(68.0±8.8)% vs(89.2±8.0)%,P<0.05和(73.2±8.1)% vs(81.6±5.0)%,P<0.05.高PLT组术前、术中及术后ACT较低PLT组低,分别为(125.6±17.4) s vs(161.0±11.1) s,P<0.05;(469.1±51.6) s vs(568.1±51.6) s,P<0.05和(189.1±16.6) s vs(204.8±19.4) s,P<0.05.②应用肝素后5分钟ACT与术前AT-Ⅲ活性正相关,r=0.9012,P<0.05,与术前PLT呈负相关,r=-0.4735,P<0.05.结论 PLT偏高、AT-Ⅲ活性差的PCI患者肝素的抗凝效果差,出现肝素抵抗的可能性大.
作者:陈淑霞;齐晓勇;谷剑;杜荣品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在过去的30年,虽然指南强调理想的药物治疗是稳定型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但在北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常常被作为稳定型冠心病的患者首选治疗,其目的是使人感觉更好或活得更长久,在美国,仅2004年,就有1亿人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其中85%为稳定型冠心病的患者.
作者:崔华;叶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妊娠期高血压(妊高征)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期并发症,迄今病因仍未完全明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特异的,强烈的血管内皮细胞促分裂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在体内对于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及维持血管的正常状态和完整性,以及在胚胎发育,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2].
作者:冯静;孙娅;范书平;齐向红;薛红原;高瑞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窦性心率振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评价心脏病患者危险度的新方法,与以往的指标相比,有较高的预测价值[1].所谓HRT现象即一次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窦性心律周期的短期波动现象.
作者:张光明;崔炜;刘凡;谢瑞芹;谷国强;鲁静朝;杨秀春;郝玉明;祖秀光;都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干部科因怀疑冠心病或原有冠心病需要介入治疗而作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例,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查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所有病例根据CAG受累血管数分为4组:正常组、1、2、3支病变组.结果 82例患者CAG冠状动脉正常组17例,1、2、3支病变组分别为25、22、18例.4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分别为23.5%、28.0%、59.1%、66.7%;趋势卡方检验结果,P<0.01,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颅内动脉狭窄率(62.5%)高于单支病变组(2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 4.542,95% CI 为1.434~14.393;P<0.05).结论 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增加,颅内动脉狭窄率有增加趋势.
作者:宋丽清;李小玉;楚卡琳;张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在T2DM早期,胰岛β细胞除了有部分功能受损外,高血糖本身可以使胰岛β细胞处于葡萄糖失敏感状态,加重了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1],因此,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能有效的降低血糖,而且还可以使胰岛β细胞功能部分逆转.
作者:孙秋月;王艳红;苏镇军;王书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是指癫痫发作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成年人及5岁以上儿童SE的诊断指全身性惊厥性癫痫发作,持续5分钟或5分钟以上,或两次或更多次的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仍不能恢复[1].
作者:于哩哩;徐丽瑾;王桂霞;毕长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成年起病的神经元变性的疾病,按发病形式分为散发(特发性)ALS(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ALS)和家族性ALS(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
作者:徐仁伵;周美鸿;陶玉慧;吴成斯;易娟;杨云珠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作者:徐玉;刘静;王秀丽;王颖;赵平平;郭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 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并发慢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始动和关键因素.AS主要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管,而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丽;章秋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65例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标准,临床诊断的溃疡性结肠炎(UC)270例、克罗恩病(CD)55例、缺血性肠炎40例,对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发病年龄,临床特征,肠外合并症进行分析.结果 3种疾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252/365(83.6%),UC组符合率高为99.3%(268/270);CD和缺血性肠炎组分别为40.0%(22/55)和37.5%(15/40),显著低于UC组(P<0.001).发病平均年龄:UC组(30.5±15.2)岁;CD组(24.5±13.4)岁;缺血性肠炎组(62.9±20.5)岁,缺血性肠炎组显著偏高(P<0.001).腹痛、腹泻、便血的出现率:UC组88.2%(238/270)、98.2%(265/270)、27.0%(73/270);CD组65.5%(36/55)、10.9%(6/55)、12.7%(7/55);缺血性肠炎组100%(40/40)、20.0%(8/40)、95.0%(38/40).UC组腹痛、腹泻发生率较高,而缺血性肠炎组便血的发生率较高.肠管外合并症的出现率和种类:UC组34.1%(92/270)、26种肠管外合并症;CD组36.4%(20/55)、20种肠管外合并发症;缺血性肠炎组35.0%(14/40)、6种肠管外合并症.结论 CD和缺血性肠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不高,应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肠管外合并症对炎症性肠病与缺血性肠炎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陆枫林;李卫东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