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启莲;王震;张密林;高磊;朱晓丽;张源祥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应用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对4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过程中冠状动脉内腺苷注射组与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各21例;先以球囊预扩张开通血管,腺苷组即刻予以腺苷300μg+1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则予以生理盐水10 ml,持续冠状动脉内注射1分钟,再予以支架治疗;术毕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测定术后4~24小时心肌生化标记物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sum of ST-segment resolution,sum STR)百分比、第3天和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腺苷组患者术后CK、CK-MB、cTnI峰值较对照组峰值明显降低[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分别为CK 1 170(730,2169)U/L vs 1 610(1 056,3 598)U/L;CK-MB 128(98,168)U/L vs 178(125,345)U/L;cTnI 17.5(12.9,20.6)μg/L vs 25.9(17.5,58.9)μg/L](均P<0.05);sum STR腺苷组下降幅度较生理盐水组明显[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72%(64%,82%)vs 55%(25%,65%)](P<0.05);PCI后4周无论腺苷组还是对照组患者LVEF均比3天时有明显改善,腺苷组(56.67±6.14)% vs(50.19±4.24)%,对照组(53.05±4.67)%vs(47.62±4.18)%(均P<0.05);3天时两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9±4.24)%vs(47.62±4.18)%(P>0.05),4周时腺苷组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56.67±6.14)%vs(53.05±4.67)%(P<0.05).结论 AMI直接PCI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可以显著缓解AMI血管开通背景下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益于改善左心功能,冠状动脉内应用适宜剂量腺苷安全可行.
作者:韩建妙;籍振国;周素华;刘坤申;郭恒信 刊期: 2006年第20期
恶性胸水常常是肿瘤晚期的表现,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胸水的方法,常用的是胸腔内注入抗癌药物治疗,局部放疗和手术治疗.为寻求综合治疗恶性胸水的有效方法,以达到佳治疗效果,近几年来,肿瘤热疗在我国临床上是一门发展迅速的专业.热疗本身不能单独作为一种根治肿瘤的手段,需要与手术、放疗、化疗结合使用,效果更佳.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采用高频透热辅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16例,与同期单纯局部化疗20例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王刚;郭智荣;周朝娟 刊期: 2006年第20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至今仍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常伴有脑损伤的发生,严重威胁小儿身心健康,重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或致死亡.S-100b蛋白是神经组织蛋白的一种,以高浓度特异性地存在于CNS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及某些神经元细胞中.国外学者报道CNS感染后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和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增高[1,2].我们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NS感染患儿CSF和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探讨S-100b蛋白对小儿CNS感染的早期诊断及评估脑损伤所具有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俊英;刘冬青;南静;王俊萍;杨艳章;张燕;申鲁生 刊期: 2006年第20期
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日趋上升,因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往往小于0.8,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明显增高及年轻化,而且复发率高,尤其是肺栓塞,往往一年复发数次,病死率很高,华法林钠用于预防血栓的传统剂量较大,要求INR目标值为2.0~3.0,而T2DM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应用此剂量出血率高,特别是脑出血、视网膜出血等.但对于小剂量华法林钠预防2型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复发,国内外报道尚少,现对我院近4年应用小剂量华法林钠预防2型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韩书霞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通过探讨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流壁振荡切应力的水平,分析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测量患侧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液黏滞度,通过公式计算血流壁振荡切应力.结果 血流壁振荡切应力在无斑块组(13.418±4.250)和有斑块组(18.052±6.880)dyn/cm2之间(P<0.01)、高回声斑块组(16.235±5.505)dyn/cm2和低回声斑块组(19.753±7.627)dyn/cm2之间(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平均血流切应力相比,高血流壁振荡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尤其是在预测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中更有意义.
作者:贾伟华;田桂玲;周立春;张天林 刊期: 2006年第20期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未完全明了.不同类型的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也可相互重叠[1].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存在着密切关系,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抗胃食管反流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回顾分析,旨在进一步说明胃食管反流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作用.
作者:喻昌利;高捷;魏剑芬;王立民;王红阳 刊期: 2006年第20期
胸腔积液临床常见,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可由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引起.对胸腔积液的性质进行判断,其常规诊断方法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笔者通过检测胸水的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AAG),以期为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崔蓉;延峰;解晓悦;王瑞芹;骆文玲 刊期: 2006年第20期
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T-celllymphoma,PITCL)临床少见,且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过程凶险,预后差,致使临床医师对其难以做出明确诊断,常被误诊或漏诊.对我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2004年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作者:康喜荣;高俊茶;甄承恩 刊期: 2006年第20期
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笔者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平;李凤銮;韩颖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均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二者并存并非少见,有时症状叠加互相影响,甲状腺疾病可加速糖尿病的进程,促进某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尤其当血糖失控,病情不稳定时,可使甲状腺疾病病情加重,对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更应两病兼治.
作者:吴卫平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择408例(男207例,女201例)可疑糖尿病的门诊患者,测定其血清hs- CRP水平,同时测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血脂、血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MS定义将患者分为MS组和非MS组;分析hs-CRP水平与胰岛素抵抗、MS的相关性.结果 MS组hs-CRP中位数18.7 mg/L,明显高于非MS组9.1 mg/L(P<0.001);随着代谢异常个数的增加以及HOMA-IR值的增高,hs-CRP水平逐渐升高;按hs-CRP三分位分组后,随着hs-CRP的升高,血糖调节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逐渐增高(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腰围、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性别及年龄与血hs-CRP水平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r依次为0.32、0.17、-0.12、-0.14、0.11,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hs-CRP水平增高可以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标志.
作者:宋秀霞;姜涛 刊期: 2006年第20期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已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1].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感染、耐药现象尤为突出,耐药率高于非ICU[2].为了解我院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我们连续3年监测分离病原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朱桂军;刘丽霞;胡振杰 刊期: 2006年第20期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指涉及甲状腺的由淋巴组织组成的一种恶性肿瘤,一般特指那些甲状腺为主要或惟一累及部位的恶性淋巴瘤.PTL很少见,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5%~8%,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全身性的淋巴瘤或白血病累及甲状腺的占因淋巴瘤或白血病死亡尸解的10%.关于PTL的报道较少,其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判尚无统一标准.通过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期间收治的8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PT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刘丽宏;高玉环;刁兰萍;刘海生 刊期: 2006年第20期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和观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对前S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HBV感染肝细胞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较快,尤其是前S1抗原用于反映HBV复制的报道较多[1,2],但对前S2抗原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前S2抗原与HBV DNA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此项研究.
作者:张征;孙静娜;李亚威;张海明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破伤风是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的传染病,当出现苦笑面容及张口困难、全身强直性抽搐等典型表现时诊断不难,但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容易造成误诊,现报道我科收治的2例以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误诊为脑干梗死的破伤风患者.
作者:王德超;闫奕;李会敏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技术,而延迟性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功能的影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又称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或多普勒心肌成像(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DMI),是在多普勒效应原理的基础上,以彩色编码或频谱图像实时显示心肌等组织低频高幅运动图像的一项超声心动图(UCG)新技术.本研究中我们采用TVI了解PCI治疗前后前壁AMI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的变化,以对PCI疗效进行评价.
作者:赵淑健;顾作林;张庆;李徽;武彩娥;张晓光;李海滨;肖文良;姜志安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形成指标的改变.方法 受试者分为4组,即T2DM合并OP组(A组)、T2DM无OP组(B组)、非糖尿病骨质疏松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各组年龄、性别、民族和体质量指数等因素具有可比性;观测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AKP)和股骨颈抗骨折能力(FS)等骨形成指标,同步检测尿吡啶醚(PYD)和脱氧吡啶醚(DPD)等骨吸收指标.结果 A组患者血清BGP和骨AKP水平明显低于C组和B组,与C组比较分别为(4.74±0.82)μg/L vs(5.82±1.44)μg/L(P<0.01)和(19.57±5.36)U/L vs(23.38±7.36)U/L(P<0.05),与B组比较分别为(4.74±0.82)μg/L vs(5.13±0.96)μg/L和(19.57±5.36)U/L vs(22.13±6.37)U/L(均P<0.05);A组FS参数(0.43±0.01)P/cm2显著低于C组(0.48±0.04)P/cm2和B组(0.51±0.02)P/cm2(均P<0.01);C组尿PYD和DYD明显高于B组(P<0.01);除FS、BGP外,所有指标参数A、B、C 3组均分别显著高于D组(均P<0.01).结论 T2DM合并OP患者骨形成减少大于骨吸收增多,相对绝经后OP是一种低转换速率型骨质疏松.
作者:李伟民;徐魁 刊期: 2006年第20期
卡塔格内综合征(Kartagener syndrome,KS)又称家族性支气管扩张症,是原发纤毛运动障碍综合征的一种,其由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和右位心三联征组成[1].目前人们对其认识较局限,文献报道多为个例,本综述对KS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作者:秦天娥;陈小燕;王茂筠 刊期: 2006年第20期
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反复上腹隐痛、腹胀6个月,加重伴呕吐、消瘦1个月入院.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隐痛、腹胀,餐后加重,在家自服止痛、助消化等药物效果欠佳.
作者:张杰;郑芳;魏雪莲 刊期: 2006年第20期
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但部分患者骨穿涂片检查结果显示与临床及外周血常规检查不相符合,造成诊断困难.为此,笔者筛选了我院近2年来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的40例患者的涂片与切片进行同步观察,探讨二者在血液病诊断中各自优缺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高峰;朱梦波;孟令章;冯术青;崔晓聪;李晓宇 刊期: 200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