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瓦氏窦瘤破裂76例回顾性分析

何军;段丽霞;何岩

关键词:心脏病, 动脉瘤, 破裂, 超声心动描记术, 回顾性研究
摘要:瓦氏窦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0.31%~3.56%[1].我们对文献报道[2-9]的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尽早手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背向散射技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再灌注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已成为再灌注治疗方法中经典、使用广泛的方法.但溶栓是否再通的判断指标,如急诊冠脉造影、症状缓解、心电图变化、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各有利弊和一定的局限性.心肌超声背向散射(IBS)是一项新的无创性诊断技术,对心肌的血供和密度变化特别敏感,其用于心肌梗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对溶栓是否再通的早期判断未见报道.近2年来,我们用超声背向散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的早期判断做了一些工作,现报告如下.

    作者:羊镇宇;朱剑秋;吴小庆;钱大均;王强;顾向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静脉用胺碘酮致急性左心衰1例

    患者,男,75岁,因突发胸闷、气急3小时入院.患者2004年5月6日上午8时左右上3楼后突感胸闷、气急,不能平卧,无咳嗽.有冠心病史20年,1998年行双腔起搏器(DDDR型)植入术,无糖尿病史.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两肺可闻大量干湿性啰音.心率16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部正常,双下肢轻度水肿.心肌酶谱多次复查正常,肌钙蛋白阴性;电解质及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示快速房颤.初步考虑:①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②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给予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0.4 mg静脉缓慢注射,无效后给予胺碘酮负荷量+维持量复律,同时口服胺碘酮0.2 g,每8小时1次,行心电监护.于5月7日上午8时左右恢复为起搏心律,心律80次/min,患者心衰一度好转.于上午11时左右突然又出现烦躁,严重的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全身湿冷,两肺大量湿性啰音及哮鸣音,血压为200/105 mm Hg,心电图仍为起搏心律,心室率80次/min,氧饱和度低降到75%,合计24小时胺碘酮用量静脉为1980 mg,口服为600 mg,考虑为胺碘酮用量过大导致的急性左心衰,停用胺碘酮及给予高频给氧、吗啡、西地兰、酚妥拉明(商品名:立其丁)、硝酸甘油、呋塞米(商品名:速尿)等药物,4小时后心衰症状缓解.

    作者:吴志勇;王梦洪;郭治彬;邓宇晓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对比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NMO)为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性疾病.1894年,法国医生Eugene Devic首先提出视神经脊髓炎的特殊临床表现,因此又将视神经脊髓炎称为Devic病.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神经病学专家争论着NMO的疾病分类,是属于普通的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还是属于多发性硬化(MS)的特殊类型.由于治疗上的特殊性,因此澄清NMO和MS两者的定义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NMO病例的增多,国内外学者对NMO研究亦随之增加[1-3],但NMO的定位仍不清晰.为此,我们综合国内外文献并对我科近10年来确诊的NMO及MS病例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李劲频;刘竞丽;莫雪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67例临床分析

    低钠血症是肺心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肺性脑病并发低钠血症,如治疗不及时将导致严重后果.为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我们收集1995~2004年收治的135例肺心病患者,其中并发低钠血症6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万春;孙桂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疗效观察

    以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均采用手工或机械压迫的方法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加压包扎及卧床制动时间较长,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危险.血管闭合装置可以快速止血并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因此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中国人PCI术后应用一种常用的血管闭合装置-Angio-sealTM血管闭合器进行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王松;吕树铮;陈韵岱;柳宏;孟康;陈欣;宋现涛;葛长江;金泽宁;吴小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年龄、糖尿病病程与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无中风及中风史的34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SPSS统计软件分析年龄、糖尿病病程与其相关性.结果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31.1%(108/347),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率(20.32%)及狭窄频数高(38.1%);狭窄组患者年龄(63.12±10.58)岁明显高于非狭窄组(58.29±11.99)岁,病程也比非狭窄组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161,95%可信区间1.031~1.308)、糖尿病病程(OR 1.802,95%可信区间1.368~2.374)是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等级分析提示血管狭窄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相关(分别为r=0.196,P<0.000和r=0.227,P<0.000).结论年龄和病程增长是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和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徐安定;余科;陈明星;林秀华;谭泽峰;杨万勇;谭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以卒中形式起病的脑转移瘤临床分析

    脑转移瘤的神经症状多在原发肿瘤确诊之后出现.若以神经症状为首发,以卒中形式起病,尤其是老年人其脑瘤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极易造成误诊,失去有利治疗时机.我院于1990~2004年15年间共收治26例,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李惠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缬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干预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积极控制房颤,不仅可消除患者的心悸等症状,而且对防止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1998年Dilaveris等首先提出了以P波离散度(Pd)评价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并认为它是预测特异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指标.我们观察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大P波时限(Pmax),小P波时限(Pmin), Pd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缬沙坦和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对其影响.

    作者:金军;薛书峰;张守彦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由此而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障碍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临床症状以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减退为主要特征.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具有增强体内营养因子作用,减缓或中断周围神经髓鞘脱失,促进神经的生长和髓鞘的修复.作者对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GM1治疗4周随机对照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兆成;袭建云;张军;付学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实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术后灶周脑组织继发性缺血性损害仍继续发展,是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钙离子拮抗剂能改善脑出血的预后已有报道[1-4],但尚未见到尼莫地平对微创清除术后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临床疗效的报道,为此笔者把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如下.

    作者:冯国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托吡酯与丙戊酸钠致脑电图痫样放电增加7例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多种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脑细胞群异常的超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的、突然的、短暂的脑功能紊乱.癫痫的诊断一经确定就应给予治疗.正规应用经典的一线抗癫痫药物,可使80%患者的发作得到控制.但癫痫治疗的疗程长,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多.国内沈廉娟等[1]报道,卡马西平可使临床发作控制,但却有20%的病例痫样放电明显增加.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我们观察了115例服用托吡酯、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其中7例服药后脑电图痫样放电数量增加,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淑敏;郑华城;孙国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癌切除术后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S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3月至2004年8月行肺癌手术治疗患者199例,比较发生SA和未发生S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切除部位、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吸烟史).结果肺癌术后SA的发生率为21.6%,其中心房颤动占(88.3%),SA发生的高发时间为第2天,年龄(≥65岁)、手术范围及术式SA组与非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是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高龄、手术范围及术式是肺癌切除术后发生SA的危险因素.

    作者:翁向群;庄聪文;陈龙;陈炜生;姜洪;杨胜生;徐驰;曾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血清铁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胆红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近来研究表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在体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在致氧化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研究表明铁离子是体内重要的致氧化因子,是启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胆红素是一强有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能强烈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表达.而胆红素在形成过程中伴随有铁离子的释放.笔者拟对铁与胆红素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艳玲;都军;崔炜;王振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地榆升白片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骨髓抑制是癌症放化疗中主要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常因此而延续或中断治疗使疗效大大降低[1],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刺激骨髓造血虽然效果良好,但因其价格昂贵,对巨噬祖细胞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有局限性,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我科应用地奥集团天府药业生产的纯中药地榆升白片治疗因放化疗至血小板减少不忍受反应,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锦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运动试验中R波振幅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意义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是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有价值的指标之一.近年来,用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用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RS时限延长对冠心病诊断意义的相关研究已有报道.我们对166例冠脉造影者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R波振幅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旨在探讨运动试验中R波振幅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意义.

    作者:刘爱琴;常文兰;王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溶血磷脂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观察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细胞间磷脂信使,主要产生于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激活的血小板,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LPA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小板释放更多的LP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1].随着对LPA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这方面临床研究较少.为了解LP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浆LPA进行观察.

    作者:杨静;马丽丽;邢秀苹;付志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颅内感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我们检测了40例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及脑脊液CRP含量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成;孔繁元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临床荟萃》2005年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常伴发抑郁,发生率约占PD的25%~40%[1,2].这些抑郁症状可以出现在PD各个时期,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使治疗更棘手.约半数PD伴发的抑郁症状不典型,且常被疾病本身症状掩盖.因而,仔细鉴别和诊断,适当临床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持日常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本文应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和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治疗PD伴发抑郁症状的患者,并进行比较,旨在了解两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伟;马东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酚妥拉明用于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性心脏病42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性心脏病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治疗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脏负荷.酚妥拉明是α受体阻滞剂,扩张全身动静脉,以扩张小动脉为主,对妊高征性心脏病低排高阻合并肺水肿的心衰有效.硫酸镁是传统治疗妊高征性心脏病的药物.我们比较了两者治疗妊高征性心衰的疗效.

    作者:卢彩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