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恩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为了比较中西医结合不同方法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索基层医院效佳可行的治疗方法,现将我科1996年2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99例脑梗死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闫子臣 刊期: 2000年第15期
良好的镇痛效果和有效地降低眼内压,对白内障手术是至关重要的,它对预防术中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白内障手术多采用球后麻醉,虽然并发症不常发生,但也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1].我院于1990年5月至1993年5月对白内障摘除术采用球周麻醉,并以眼球压迫器压迫眼球,降低眼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国兰;高文 刊期: 2000年第15期
我们收集近2年来380例脑梗死,其中60例为进展性脑梗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预测性,及时给予合理治疗.
作者:陈喜恩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糖尿病(DM)、冠心病(CHD)、高血压(HPN)和高脂血症(HL)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异常.为了探明血清脂质代谢变化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以便找出疾病发生前脂质紊乱的早期先兆指标,我们对DM、CHD、HPN、HL患者及健康人的血脂结果作定量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国有 刊期: 2000年第15期
我院1997~1998年,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106例.并发肝功能受损者43例(40.6%),现将其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刘学军;唐冬梅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痴呆是一种智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记忆及思维功能明显降低,多由脑血管病反复发作引起,称为血管性痴呆,多呈进行性发展且逆转困难.我们应用国产哈伯因(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42例,与应用脑复康治疗的40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
作者:史兰康 刊期: 2000年第15期
斑疹伤寒是引起急性发热的常见病之一,但近年来有误诊增多的趋势.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1982年9月至1997年9月在我院内科、传染科住院的10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漏、误诊原因及治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张占修;麻滨瑞;于红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医院内细菌L型的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85例结核病并发细菌感染患者,同时做细菌型和细菌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细菌型培养阳性者151例,阳性率为53%,细菌L型阳性率为17.5%,单纯L型阳性率为9.1%;二种菌型感染菌种均以G-杆菌为主,细菌型G-杆菌占73%,L型占88%,其药敏试验细菌型部分菌种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敏感,而L型对其不敏感.结论:结核病患者并发医院内细菌感染,其细菌L型也常常存在,所以在治疗结核病时,一定要防止医院内感染,积极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防诱发感染细菌型变成L型细菌产生耐药性.
作者:杨立涛;张莉;李爱华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红花注射液是从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中提取出来的,主要成分是红花黄色素,中药制剂.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等功用.通常用于高粘滞血症和多种缺血性疾病.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药有明显降血脂作用,临床效果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裴广忠;李承宽;王全让 刊期: 2000年第15期
胺碘酮是目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中惟一无逆频率依赖性现象(reverse use-dependence phenomenon)的药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确切、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小剂量应用毒副作用轻微的优点.自1988年起,我们采用小剂量隔日口服方法,长期控制老年人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杨建伟 刊期: 2000年第15期
我们自1998年7月至1999年7月应用心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荣;王高英 刊期: 2000年第15期
我们测定了48例充血性心衰(CHF)患者使用硝普钠前后血清FT3、FT4、rT3的水平,以观察硝普钠对C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作者:刘志琴;张国娟;刘传芬;严峻;范毓启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目的:探明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b5R)在甲状腺激素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NADH-高铁氰化钾等测定甲状腺b5R和H2O2酶活性,并在体外建立碘有机化系统,观察b5R活性与有机碘形成关系.结果:Graves病(GD)b5R活性明显增高,所形成的有机碘也明显增多,应用b5R抑制剂后有机碘形成又明显减少.GD时H2O2酶活性无改变.结论:b5R在甲状腺激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抑制b5R活性就能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作者:黄国良;林芬;张珍;高妍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法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因素.方法:对32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术后存活26例,占81.2%,死亡6例,占18.8%.在单因素分析中,出血至手术时间,意识与脑疝征,瞳孔改变、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中线移位与预后有关,但只有4项(出血至手术时间、意识与脑疝征、瞳孔改变、中线移位)被引入回归方程.结论:出血至手术时间、意识与脑疝征、瞳孔改变、中线移位4项因素,对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超早期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宋涛;胡小平;张建良;邓菁;杨剑文;王桂良;董洪佑;朱芳;刘京梅 刊期: 2000年第15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osfra Basilar Artery Syndrome,RBAS)是指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以中脑损伤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常伴有丘脑、间脑以及枕、颞叶等缺血性损害,临床上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我科自1992年1月至1999年6月共收治脑梗死患者2 028例,其中RBAS3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魏向东 刊期: 2000年第15期
随着脑血栓形成发病率的增加,溶栓后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脑血栓形成抗凝治疗过程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对21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浅的反映抗凝剂使用不合理的某些方面,现简介如下.
作者:施亚斌;葛云鞍;周其华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目的:探讨p21、Bcl-2蛋白在大肠癌及息肉中的表达,了解其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癌及息肉中的p21、Bcl-2.结果:p21、Bcl-2在大肠癌及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炎性息肉(P<0.01),腺癌与腺瘤性息肉之间二者阳性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21、Bcl-2二者阳性表达可作为大肠粘膜癌变的高危诊断指标和(或)腺癌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易平;孙奇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白细胞介素2(IL-2)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其在免疫应答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结合来实现的.T细胞受有丝分裂原或抗原激活后会在细胞膜上表达IL-2R,并释放可溶性IL-2R(sIL-2R)到细胞外液中.近年来,一些研究提示,测定sIL-2R在肾移植免疫监测中有一定价值[1,2].我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对肾移植患者血清sIL-2R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龙;张敏;赵黎明;向军 刊期: 2000年第15期
现将我院1997年7月至1998年7月收治的3例急性胆囊炎术后并发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患者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王宏;薛文华;王桂英 刊期: 2000年第15期
链霉素是抗结核主药之一,但有时对部分结核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难以坚持疗程,被迫停用更换化疗方案,甚至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损害,我们以中药骨碎补防止这种毒副作用取得了理想临床疗效.
作者:王玉亮;胡增茹;李风婷 刊期: 200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