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的合成及间隙注射后MR淋巴造影的实验研究

吴元魁;曹国洪;方挺松;陈斌;苍鹏;许乙凯

关键词:白蛋白, 钆, 二乙三胺五乙酸, 对比剂,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制备Gd3+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白蛋白(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Gd-DTPA-HSA),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其淋巴结靶向强化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①选定4个不同pH值的反应体系及不同的cDTPAa/HSA摩尔比率,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每个白蛋白分子上所结合的Gd3+离子数量,计算不同反应条件DTPA-HSA的偶联效率;②健康新西兰兔6只,平扫后在双侧后脚掌趾蹼间隙各注射0.2ml Gd-DTPA-HSA,给药后第30min、1h、3h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结果:①在cDTPAa/HSA摩尔比相同的条件下,每分子HSA-DTPA结合的Gd3+数目和DTPA-HSA的偶联效率随着反应体系pH值的增高而增加;②在反应体系pH值一定的条件下,cDTPAa/HSA摩尔比为200:1的条件下每分子HSA-DTPA结合的Gd3+数量大于二者摩尔比为100:1时所结合的Gd3+数量,但前者的DTPA-HSA偶联效率低于后者;③经趾蹼间隙给药后,小腿淋巴管和窝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结论:pH=8.0的0.1M NaHCO3反应缓冲体系有利于HSA与DTPA的偶联反应.HSA-Gd-DTPA是一种有效的淋巴结特异性对比剂,能够靶向强化淋巴结.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埋伏阻生牙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埋伏阻生牙诊断中的定位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7例经曲面断层X线片已确诊为埋伏阻生牙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其中年龄为5~21岁,平均为11.6岁.将64层螺旋CT扫描信息利用AW 4.3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结果:64层螺旋CT技术全方位有目的立体的展现埋伏阻生牙的位置、方向、本身状况及与颌骨与邻牙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能够弥补一般X线检查技术的不足,对于埋伏阻生牙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准确定位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山山;刘新疆;毛锡金;王培源;曹新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附件结核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分析附件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SCT对附件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附件结核的MSCT表现.结果:10例中9例有盆腔积液,其中少量3例;盆腔包裹性积液4例,大量腹水2例;附件区软组织增厚8例;软组织包块4例,囊实性、囊性各2例,附件区斑点状钙化2例;腹膜、大网膜增厚、盆腔脏器粘连7例;盆腔淋巴结肿大4例;下腹及盆腔肠壁肿胀增厚4例.结论:结核性的盆腔炎肿瘤标记物CA-125可有升高,包块形态不规则,张力不高,占位效应不明显,很少形成规则的圆形,囊壁较厚,部分可见钙化;盆腔积液总是累及子宫直肠窝,腹膜增厚多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腹膜增厚患者盆腔积液的密度相对较高.多数附件结核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陈建波;周建军;马周鹏;章顺壮;毛旭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病毒性脑炎指病毒侵犯脑实质,引起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众多,临床表现差异明显.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分辨力,能清晰的显示病变本身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变化情况,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MRI技术不断发展,新的成像技术可以更好的显示病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具有很大帮助.本文综述了MRI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郑冲霄;李传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股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患者男,2岁.因右大腿疼痛20余天入院.查体:右大腿根部轻度肿胀,质软,局部触痛明显,拒按,皮温稍高.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稍高.X线平片见右股骨干上段椭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呈中心性、膨胀性生长,病变长轴与股骨干长轴一致,边缘较清晰,未见骨膜反应(图1,2).拟诊:骨肿瘤样病变,嗜酸性肉芽肿可能性大.

    作者:张富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方法:对照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16例GIST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腔外生长(70%)或腔内生长(30%)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光滑(85%),稍毛糙(15%);密度均匀(20%)或中心可见低密度(80%)(低密度区占整个肿块的25%~90%,平均58%),2例肿块局部与肠腔相通而分别见气体和气液平;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8~28HU,平均增加16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并趋于均匀(CT值进一步增加5~15HU,平均增加9HU),2例肿块内动脉期可见强化血管影.GIST中央坏死与肠腔相通形成假肠腔时,观察是否与肠腔直接相通、有无肿大淋巴结有助于与胃肠道淋巴瘤鉴别;与子宫或附件关系密切时,观察边界与比邻、强化程度、肿瘤标记物有助于与子宫肌瘤或卵巢癌鉴别;与腹腔胸膜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GIST有一些特点.对于CT征象较典型的GIST,有些CT征象可帮助鉴别诊断.

    作者:陈朔;许乙凯;贾飞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血友病性假肿瘤(附4例报告)

    血友病性假肿瘤又称之为血友病性假囊肿、血友病性骨血囊肿,或称为骨吸收性肿瘤[1],为血友病的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仅占血友病的1%~2%[2].本病由斯他克(Starker)1918年首先提出.为加深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告我院近几年来发现的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的4例血友病性假肿瘤,结合文献着重分析其X线表现.

    作者:房殿记;卢杰;丛地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肺隐球菌病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肺隐球菌病(PC)肺部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或细菌学证实的 PC肺部CT表现,其中肺部有基础疾病者2例.结果:CT表现为孤立病变4例,单叶多发病变2例,双侧病变3例,病变多位于肺外围.CT有3种影像表现:①结节或肿块;②单发或多发斑片影;③斑片影与结节或肿块影混合.9例中出现空洞6例,伴肺段实变1例,伴少量胸水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PC肺部CT表现形态多样,病灶多发,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形态与病程及免疫力有关,确诊尚依赖病原学及病理检查.

    作者:吴玉林;徐忠飞;汪国余;胡明华;王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技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诊断肘管综合征(CTS)的准确性.方法:对30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30只手和50例无CTS志愿者的100只手肘部行动态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尺神经的上下径、横径及截面积,并用ROC曲线评价超声诊断肘管综合征标准值的准确性.结果:CTS患者的尺神经在内上髁水平的截面积、上下径及左右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神经的截面积增大对于诊断肘管综合征有预测价值.以尺神经在内上髁水平的截面积7.5mm2为阈值,诊断敏感度为93%,诊断特异性为91%.结论:超声测量尺神经的截面积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作者:吴道珠;倪双双;罗洪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甘露醇灌肠在盆腔CT检查的应用与护理

    常规的盆腔CT检查中除了口服对比剂以区别小肠管外,还需要直肠灌入对比剂.直肠灌入对比剂的目的是充盈直肠和乙状结肠,以鉴别肠壁是否增厚和区别肠内外肿块;而单纯口服对比剂在短期内很难充盈乙状结肠和直肠.本文探讨自今年2月以来本院使用2.5%甘露醇液代替稀释碘溶液灌肠在盆腔CT检查的应用效果与护理.

    作者:陈曼琼;蔡小琴;马雁秀;梁英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对比分析肝癌患者间接门静脉DSA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三维成像的价值

    目的:探讨间接门静脉DSA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SCTP)的门静脉成像差异.方法:收集的40例肝硬化肝癌患者均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和SCTP三维成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质量差异.结果:不同程度肝硬化肝癌的4~5级门静脉显示率SCTP(85%)明显高于间接门静脉DSA(32%),门静脉分支瘤栓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48%)略高于SCTP(16%、40%),门静脉分支推移改变2种方法无差异(均为80%),而动静脉瘘的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85%)要明显优于SCTP(32.5%).结论:间接门静脉DSA及 SCTP检查对门静脉显示各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

    作者:刘海峰;刘圣;蒋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实时超声造影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是筛检肝肿瘤应用广泛的影像手段,但常规的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但超声造影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肝脏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测、定性和局部消融监测的诊断效能.本研究通过对24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观察,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技术应用.

    作者:周如海;袁瑞;赵平;吴猛;蒋田;汪江杰;俞行行;顾九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对80例肠梗阻的诊断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为肠梗阻的80例CT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模拟内窥镜(VE)等多种处理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并分析其表现.结果:在80例病例中,64层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100%,病因诊断正确率96%,包括粘连性肠梗阻25例,肠道肿瘤24例,肠外肿瘤压迫2例,肠扭转6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套叠8例,腹股沟疝3例,动力性肠梗阻10例.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对了解肠梗阻的部位、原因、严重程度以及病变肠管血供情况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

    作者:龚波;唐庆放;武洪林;吴惠明;薛维;殷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典型肾癌的CT诊断与鉴别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肾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肾癌的CT表现.结果:本组不典型肾癌包括囊性5例、含脂肪3例和双侧弥漫性1例,术前误诊2例.囊性肾癌主要与单纯性肾囊肿鉴别,含脂肪肾癌易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双侧弥漫性肾癌罕见,但诊断并不困难.结论: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典型肾癌的CT征象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作者:王省白;周冰;徐中华;陆黎明;王军燕;钱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成人胸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防护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成人胸部应用的可行性和防护价值.方法:对35例近期(2周内)80mAs胸部常规剂量CT检查病例复查者,使用本机设置低剂量(20mAs)扫描,盲式阅片评判两种扫描剂量图像对病变诊断、图片质量的差异,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mAs从常规剂量80减低到20时,辐射剂量显著降低,CTDIvol从8.64mGy降低到2.16mGy,为原来剂量的25%.对照常规剂量组的诊断结果,低剂量组均能明确诊断,无一例漏诊或误诊.图像质量在常规剂量以优质片为主,低剂量以优和良为主,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说明降低扫描剂量后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疾病的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成人胸部低剂量扫描,对于胸部复查病例,既不影响胸部疾病的诊断,又能显著降低扫描剂量,具有显著的防护价值.

    作者:郑文龙;吴爱琴;许崇永;严志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在腰椎小关节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显示腰椎小关节三维立体结构,确定其正常形态.方法:对60例正常人腰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诸节段小关节分别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重组.结果:腰1/2~腰4/5节段小关节突面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关节面均为曲面.腰5/骶1节段小关节突面男女趋于圆形或正方形,关节面为直面.结论:VR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突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其形态多种多样,但有其标准形态.

    作者:郑冬;吴继功;刘军华;陈宁;赵亮;费军;张朝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T及MR在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多层螺旋CT(MSCT),MR征象,探讨影像技术对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常规活检证实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的MSCT平扫及增强,其中7例行MR检查3例行增强MR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附件区厚壁多房囊性或囊实性混合肿块22例(100%)、附件区有增粗积液或积脓的输卵管管状结构影或腊肠样输卵管征象13例(59%),子宫直肠脂肪间隙消失、脂肪密度增高、骶骨子宫韧带增厚、盆腔积液17例(77%),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囊液均未见强化效应,囊壁呈分层强化,并见水肿带,分隔均匀强化.结论:CT及MR检查在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德忠;冯丰;夏树枚;张建针;杨龙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造影对小儿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及应用价值

    上尿路梗阻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的一组疾病,主要依靠影像检查,MSCTU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操作简便,能可靠地显示泌尿系统立体结构的方法,是螺旋CT容积扫描与IVP有机的结合[1,2],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搜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行MSCTU检查的35例上尿路梗阻的患儿资料,所有病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明确梗阻原因,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后评价MSCTU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玲;胥丽;张蓓;武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对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测量不同程度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关节软骨的T2弛豫时间并比较其差异性,评价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在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系统T2-mapping成像测量OA组(n=78) 和正常组(n=32)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髁、外侧髁4处软骨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轻度OA组、重度OA组平均T2值分别为(38.36±2.45)ms、(49.28±4.24)ms、(53.12±5.36)ms,病例组与对照组关节软骨表面T2值有差异且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OA组和重度OA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mappin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关节软骨内组织成分的变化,对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和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金永;赵斌;于台飞;马艳红;曹金凤;高飞;郝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肝门胆管癌的CT诊断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14例均有延迟强化;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常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口服钆喷酸葡胺MRCP协助诊断十二指肠憩室

    目的:探讨口服钆喷酸葡胺(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Gd-DTPA)作为阴性对比剂协助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意外检出12个十二指肠内侧面纯液性或有不确定小气泡液性信号为主的囊性病灶,拟诊憩室的患者口服稀释Gd-DTPA前后采用屏气厚层半傅立叶采集单激发TSE和前瞻性采集矫正呼吸导航(prospective acquisition correction,PACE)TSE两种序列行MRCP,比较憩室在口服稀释Gd-DTPA前后信号变化.结果:12个病灶中4个表现为纯液性囊状影,8个表现为含不确定少量气泡液性为主的囊状影.在未口服稀释Gd-DTPA的MRCP表现为与十二指肠内侧面的囊状高信号影,口服Gd-DTPA后的MRCP全部12个病灶因充盈对比剂消失,揭示其起源于十二指肠并与肠腔相通,从而明确诊断为憩室.结论:口服稀释Gd-DTPA作为阴性对比剂有助于MRCP获得十二指肠憩室的明确诊断.该方法是可行的,可以作为诊断模棱两可情况下的一种补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静山;朱进;饶梓彬;陈宇;黄国鑫;李莹;徐坚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