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省白;周冰;徐中华;陆黎明;王军燕;钱萍
目的:观察经皮肝胆管引流(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67例,分为两组:A组35例(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组)、B组32例(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通过观察术后减黄效果、肿瘤大小变化、生存率及再梗阻时间,分析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5天A、B两组总胆红素均下降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A组总胆红素水平升高,B组未发现回升;术后6个月A、B两组总体有效率(CR+PR)分别为15%(3/20),72.4% (21/29),A、B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36个月生存率,B组为90.6%(29/32),74.3%(26/32),40%(14/32),明显高于A组的57.1%(20/35),34.3%(12/35),8.6%(3/35)(P<0.05).结论: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为姑息性治疗;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术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且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莉莉;曹贵文;崔新江;宁厚法;张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显示腰椎小关节三维立体结构,确定其正常形态.方法:对60例正常人腰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诸节段小关节分别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重组.结果:腰1/2~腰4/5节段小关节突面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关节面均为曲面.腰5/骶1节段小关节突面男女趋于圆形或正方形,关节面为直面.结论:VR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突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其形态多种多样,但有其标准形态.
作者:郑冬;吴继功;刘军华;陈宁;赵亮;费军;张朝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MSCT MPR、CPR和CTU技术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纤维化的CT资料,分别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位置、边界、密度、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强化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接受CT 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组(CPR)和CT尿路造影(CTU)技术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 平扫表现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12例中7例(58.3%)包绕腹膜后大血管,6例(50%)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增强扫描示9例(75%)病变不同程度强化.结论:MSCT可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采用MPR和CTU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闫文颖;张在人;王恢;李艳英;王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对伤寒的腹部超声特征的价值,证实腹部超声在伤寒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对我院收治发热3天内疑似伤寒的239例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并在7天、14天、21天对该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并对86例肥大试验及沙门氏菌培养阳性患者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表现:脾大(73例,84.9%);肠管壁增厚(69例,80.2%);回盲部淋巴结肿大(72例,83.7%);阑尾肿大(32例,37.2%);肝肿大(26例,30.2%);胆囊炎症性改变(31例,36%).结论:脾、肝肿大、回盲部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胆囊改变和阑尾肿大是早期伤寒的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对血清学检查可疑及培养阴性的伤寒病例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作者:周剑宇;金宏江;丁萍;孙春桂;史春娟;蔡燕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半年前婚检时发现右附件包块,直径约4cm,要求来我院手术治疗.妇科检查:子宫右后方侧附件区可触及一鸡卵大囊性包块,形态规则,活动良好,触痛(-).超声所见:子宫前倾位,正常大小,右附件区见5.1cm×5.1cm×4.4cm无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细小点状回声,附壁见多个实性结节突起,较大者直径约1.0cm,其内未检出明显血流信号,双侧卵巢可见.超声诊断:右附件区囊性肿物,不除外输卵管系膜囊肿.术中见右输卵管系膜囊肿5.0cm×5.0cm,子宫及左附件未见异常.病理报告:右输卵管系膜浆液性囊性纤维腺瘤,局灶细胞生长活跃.
作者:姜红霞;李越;刘雨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血友病性假肿瘤又称之为血友病性假囊肿、血友病性骨血囊肿,或称为骨吸收性肿瘤[1],为血友病的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仅占血友病的1%~2%[2].本病由斯他克(Starker)1918年首先提出.为加深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告我院近几年来发现的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的4例血友病性假肿瘤,结合文献着重分析其X线表现.
作者:房殿记;卢杰;丛地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食管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组织学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SCT灌注成像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及可行性,并对CT灌注参数作为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指标的可能性做初步探讨.方法: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1例食管癌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数值;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肿瘤组织切片,经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食管癌MSCT灌注成像各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肿瘤组织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和浸及深度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1例食管癌BF、BV、MTT、PS平均值分别为:(93.58±4.9)ml·100g-1·min-1、(6.57±1.70)ml·100g-1、(9.15±6.83)s、(12.99±7.30)ml·100g-1·min-1, MVD计数为:(24.80±8.63).BF、PS与MVD呈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26、0.362,BV、MTT与MVD无相关性(P>0.05).不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的CT灌注参数均无差异,BF在侵及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食管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为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袁刚;周胜利;白玲;黄连庆;刘雨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14例均有延迟强化;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常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 男,31岁.右季肋区疼痛伴体重下降半月入院.半月前患者在篮球运动中,不慎被球撞击右季肋区而出现疼痛,平卧位及夜间加剧,站立及弯腰抱膝可缓解.经外院检查,B超提示肝内实性占位性病变.入院体检:血压、脉搏、心律正常.胸部叩、听诊无异常.右季肋部压痛明显,肝下缘达肋下2cm;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52U/L(0~40 U/L),γ-谷氨酸转肽酶81U/L(7~49 U/L),余未见异常.
作者:成洁;马建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纵隔生殖细胞肿瘤MSCT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共64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进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3例畸胎瘤,11例恶性生殖细胞瘤.53例畸胎瘤CT显示都含有脂肪,位于前纵膈.11例恶性生殖细胞瘤,肿瘤直径范围为7.0~28.0cm,均偏于纵隔一侧生长,位于中上前纵隔,平扫密度较低,CT值约20~30HU,增强扫描呈斑片状、边缘轻度强化;与周围大血管分界不清,肿瘤具有钻隙生长的趋势,肿瘤内部多发囊变.结论:CT对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贾飞鸽;高德宏;沈比先;许乙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andy-Walker综合征(DWS)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对6例经MRI诊断为DW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主要表现为小脑蚓部缺如,小脑半球部分发育不全伴分离、移位;第四脑室囊状扩大与后颅窝囊腔相通;后颅窝扩张伴有横窦、窦汇和小脑幕上移;常伴有幕上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及其他颅内畸形.结论:DW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是诊断DWS的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邹建勋;李旭丹;陈旭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上尿路梗阻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的一组疾病,主要依靠影像检查,MSCTU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操作简便,能可靠地显示泌尿系统立体结构的方法,是螺旋CT容积扫描与IVP有机的结合[1,2],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搜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行MSCTU检查的35例上尿路梗阻的患儿资料,所有病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明确梗阻原因,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后评价MSCTU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玲;胥丽;张蓓;武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14例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特征性体位性头痛;特征性MRI表现为7(7/8)例显示硬脑膜增厚,8(8/8)例显示窦汇扩张(后下缘后凸呈弧形),7(7/8)例显示双侧硬脑膜弥漫性对称性均匀性强化,10(10/14)例 MRM示脊膜憩室、囊肿、脑脊液漏.结论: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多样,体位性头痛是其特征性症状;头颅MRI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MRM可较为明确的显示脑脊液漏的部位;MRI检查在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杨卫;王化敏;高强;邵丹;程若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临床确诊股骨颈疝窝患者的髋关节27例CT和14例MRI的表现.结果:27例股骨颈疝窝中,双侧7例、右侧12例和左侧8例.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外侧皮质下,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大径3~13mm,平均9±0.5mm.CT表现为边界清晰,周边有硬化环的低密度影,并见有一裂隙向外穿越邻近骨皮质.MRI因疝窝内容物成分不同而呈不同信号.结论:股骨颈疝窝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部皮质下,多伴有清晰的薄层硬化缘.邻近皮质与病灶相通的裂隙样缺损是诊断股骨颈疝窝为特异的征象.CT具有确诊价值,MRI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闫呈新;李长勤;岳云;李筱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病毒性脑炎指病毒侵犯脑实质,引起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众多,临床表现差异明显.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分辨力,能清晰的显示病变本身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变化情况,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MRI技术不断发展,新的成像技术可以更好的显示病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具有很大帮助.本文综述了MRI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郑冲霄;李传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附件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SCT对附件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附件结核的MSCT表现.结果:10例中9例有盆腔积液,其中少量3例;盆腔包裹性积液4例,大量腹水2例;附件区软组织增厚8例;软组织包块4例,囊实性、囊性各2例,附件区斑点状钙化2例;腹膜、大网膜增厚、盆腔脏器粘连7例;盆腔淋巴结肿大4例;下腹及盆腔肠壁肿胀增厚4例.结论:结核性的盆腔炎肿瘤标记物CA-125可有升高,包块形态不规则,张力不高,占位效应不明显,很少形成规则的圆形,囊壁较厚,部分可见钙化;盆腔积液总是累及子宫直肠窝,腹膜增厚多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腹膜增厚患者盆腔积液的密度相对较高.多数附件结核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陈建波;周建军;马周鹏;章顺壮;毛旭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CT和MRI资料,对肿瘤的侵犯范围、大小、边界、密度或信号、周围骨质改变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翼腭窝的扩大增宽,上颌窦后壁受压前移、塑形,但后壁骨质无破坏是其特征性表现;周围骨质的压迫塑形或吸收破坏;显著强化.结论:CT、MRI扫描相结合更有助于肿瘤诊断、定位及分期.术前行DSA有助于了解肿瘤血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胡章勇;王宏清;贾明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MRI能敏感地反映骨髓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但存在灵敏性高、特异性差的问题,而MR功能成像在骨髓病变的定性及疗效判定等方面具有优势.现就不同MR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旭;孙明华;马常英;赵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8例可疑复杂性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FSE-T1WI、T2WI、T2WI抑脂及STIR扫描,矢状面STIR及T2WI扫描,冠状面STIR及T2WI抑脂扫描.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及复杂性肛瘘的分型,比较内、外口的显示率,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瘘管于T1WI表现为条状略低信号,T2WI、T2WI抑脂及ST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以抑脂像病灶显示佳.MR诊断与手术比较符合率分别为:肛瘘(或脓肿)96.9%,内口82.4%,外口100%,分型86.7%.结论:MRI是复杂性肛瘘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静;储成凤;黄海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交通及其他意外事故的频繁发生,胸部创伤患者日渐增多.胸部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均可发生损伤的可能.因此,X线检查对其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近几年来资料完整的胸部创伤患者100例结合文献分析讨论,以期提高对胸部创伤各种影像表现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杨青;伊利亚尔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