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茶碱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Meta分析

程莎;肖创;翁稚颖;代泽兰;杨为民

关键词:茶碱, 噻托溴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Meta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茶碱联合噻托溴铵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茶碱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后按照改良的Jadad评分表评价文献质量,并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RCT,合计1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茶碱与噻托溴铵联用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SMD=0.52,95%CI(0.33,0.71),P<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preFEV1%)[MD=5.05,95%CI(3.86,6.24),P<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JFVC) [SMD=0.70,95% CI(0.34,1.05),P<0.001]、用力肺活量(FVC)[MD=0.21,95%CI(0.14,0.29),P<0.001]、深吸气量(IC) [MD=0.33,95%CI(0.23,0.42),P<0.001],明显降低患者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SMD=-0.96,95%CI(-1.35,-0.58),P<0.001]、mMRC评分[MD=-0.66,95%CI(-0.87,-0.44),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6WMD)[SMD=0.68,95%CI(-0.24,1.60),P=0.15]与再次入院时间[MD=-0.10,95%CI(-0.38,0.18),P=0.48]以及急性加重次数[SMD=-0.36,95%CI(-0.74,0.02),P=0.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茶碱与噻托溴铵联用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中药代谢激活与毒性研究进展

    代谢激活是药物性肝损伤和上市药物被撤销的主要原因.代谢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亲电活性的代谢中间体,一方面能够和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或核酸,发生共价结合而诱发肝毒性、肾毒性及致癌性等毒性作用;另一方面还会共价修饰药物代谢酶,使其产生不可逆性抑制,从而诱发严重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成分的代谢激活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中草药毒性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针对易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激活的不同结构与关键基团,如芳香胺、芳香硝基物、含氮杂环化合物、对苯二酚、亚甲二氧基苯、呋喃等,各类型的代表性中药成分,以及所涉及的P450亚型酶与相关毒性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展望.

    作者:吴敬敬;马虹莹;王丹丹;葛广波;杨凌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茶碱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茶碱联合噻托溴铵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茶碱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后按照改良的Jadad评分表评价文献质量,并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RCT,合计1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茶碱与噻托溴铵联用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SMD=0.52,95%CI(0.33,0.71),P<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preFEV1%)[MD=5.05,95%CI(3.86,6.24),P<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JFVC) [SMD=0.70,95% CI(0.34,1.05),P<0.001]、用力肺活量(FVC)[MD=0.21,95%CI(0.14,0.29),P<0.001]、深吸气量(IC) [MD=0.33,95%CI(0.23,0.42),P<0.001],明显降低患者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SMD=-0.96,95%CI(-1.35,-0.58),P<0.001]、mMRC评分[MD=-0.66,95%CI(-0.87,-0.44),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6WMD)[SMD=0.68,95%CI(-0.24,1.60),P=0.15]与再次入院时间[MD=-0.10,95%CI(-0.38,0.18),P=0.48]以及急性加重次数[SMD=-0.36,95%CI(-0.74,0.02),P=0.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茶碱与噻托溴铵联用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程莎;肖创;翁稚颖;代泽兰;杨为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我国临床研究发展现状及中医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策略和实践

    临床研究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我国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中医领域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加强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过程监管、结果报告及证据转化等环节的设计、优化和实施,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质量.团队通过建立中医群体、个体相结合的研究评价方法、报告标准和质控技术,以及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和贝叶斯分析等个体化研究方法,整合了中医临床研究的多来源证据体,并应用药症关联网络方法研究并阐释中医临床多途径微效应的特色机制,逐步形成全面整体验证中医临床疗效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为中医临床研究的良性发展提供方法学支撑.

    作者:胡嘉元;张晓雨;蒋寅;孙杨;李幼平;田贵华;商洪才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组学技术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中医药的功效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被不断地展现出来,它在改善人类健康状况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欢迎.然而,中医药理念与现代药理学存在根本的差异,极大地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近年来,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开始被应用于中药的研究.组学的研究不仅要强调一般水平或仅限于单一方面,多组学间应该结合起来,合理整合、科学分析将更有助于系统深入地揭示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目前,多组学联合应用对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深度不够,仅仅是表面结果和现象的结合,还未达到真正的融合.如何把多组学技术进行合理的融合和恰当的对接,共同为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含义服务,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多组学技术联合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阐释中药多组分在分子水平的协同作用,再结合整体水平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揭示中药的药理学机制.

    作者:姜云耀;孙明谦;马博;陈进成;刘楠;刘华;刘建勋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8844绝对海拔的现代中药创智研究

    现代中药创智研究只有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解决了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成功登顶绝对海拔8844.43米的世界之巅,研发出创新药物.针对此世界性难题,笔者团队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构建了化学分子辨识、因果数理模型辨识、药物分子功能辨识、功效辨识集成技术的“良关系”之效应物质辨识分析体系,着重剖析复方药物-机体代谢网络及核心效应物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阐释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诠释“方成无药”的科学内涵.基于此融合中西医药优势提出了组合中药分子化学药物设计思路——“合策略”,为新药创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研究思路.

    作者:赵晔;贾璞;师白梅;白亚军;白育军;高朔漠;郑晓晖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铁皮石斛提取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作用的机理研究

    目的:利用C2C12成肌细胞和大鼠骨骼肌体外实验体系,研究铁皮石斛提取物对运动性损伤修复作用的机理.方法:用不同浓度铁皮石斛水提物处理C2C12细胞,进行划痕实验以及提取细胞蛋白检测其EGFR的表达水平.通过手术取大鼠滑车上肌,用石斛水提物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并检测其EGFR表达水平情况.结果:C2C12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石斛提取物处理2h后对C2C 12迁移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作用效果与浓度相关.石斛提取物处理后的C2C12细胞EGFR表达有一定的增加趋势.体外培养肌肉组织结果表明,铁皮石斛水提物能显著提高肌肉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铁皮石斛水提物通过正向调控C2C12细胞和骨骼肌组织的EGFR表达水平,起到促进骨骼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可以对骨骼肌运动性损伤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作者:田林娜;李亦凡;林丹丹;范昌健;吴鹏;卢娟;陈际名;马啸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药现代化的模式与思考

    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材现代化、中药饮片现代化、中药提取现代化、中药制剂现代化四个方面.从品种、种植、栽培、采收、仓储等方面阐述中药材现代化;从中药炮制现代化、生产中的问题及建议、技术手段等方面阐述中药饮片现代化;从现状、发展趋势势等方面阐述中药提取物现代化;从中药新剂型研究、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均一性问题等方面阐述中药制剂现代化.对中药现代化模式进行综述,为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中药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奠定基础.

    作者:姜程曦;秦宇雯;赵祺;李校堃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究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的利水作用机制

    目的:本实验采用血清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玄参在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利水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寻找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内源性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此探寻其相关代谢通路.方法:研究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方式对大鼠进行造模并对血清蛋白、胃泌素、胃排空率及水负荷等利水相关药效学指标进行检测,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空白组、模型组与玄参组大鼠血清进行分析,探求其潜在的关键性生物标志物及对应的相关性代谢通路.结果:玄参可改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相关的药效学指标,同时寻找出与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及给予玄参干预后具有共同差异的生物标志物29个,涉及13条相关的代谢通路,应用相关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影响为广泛的4条代谢通路可能是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鞘脂类代谢、叶酸合成及甘油磷脂代谢.结论:故推测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状态下血清代谢产物具有调节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对玄参利水功效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自辉;张宁;赵洪伟;庞牧;刘树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代谢组学在中医寒、热证型实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寒、热”是八纲辨证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辨别疾病的寒、热证型对临床诊断、治疗、选方用药均有重要意义.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从机体内小分子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水平探索中医寒、热证型的实质,并建立精准量化的“证”的标准.

    作者:钱文娟;林丽丽;汪受传;狄留庆;单进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谈中药复方药理学新模式及发展方向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是再生医学重要的治疗靶细胞,以促进干细胞生长和形成新生神经元,用于重建脑卒中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功能和修复脑组织.在成年脑组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潜在的生长能力,缺血缺氧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但是这种自发的脑修复机制并不能够有效重建功能性神经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新生神经干细胞生存能力的问题,又有微环境多种有害因子影响其生长及生存能力.因此,单靶点治疗策略在促进神经再生和脑修复方面收效甚微.中医药以其多成分和多靶点的治疗策略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历代医籍及当代临床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及促进神经修复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具有促进干细胞生长的中药单体、提取物及复方中药制剂多有补肾填精、活血化淤及化痰醒神之功效,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补阳还五汤是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本文以经典复方补阳还五汤为例,讨论中医药活性复方的药理学模式,根据补阳还五汤促进神经再生功能及其有效成分研究的新进展,讨论补阳还五汤促进神经再生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调节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网络调节而达到促进脑修复和神经功能的作用,其复杂的活性成分与效应靶点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究.

    作者:沈剑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糖肾方改善糖脂代谢紊乱“肝肾同治”机制研究

    糖脂代谢紊乱造成的肝肾损伤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目前临床仍缺乏有效防治药物.糖肾方是在“益气柔肝、活血通络”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中药复方.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糖肾方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排泄,提高肾小球率过滤,其疗效优于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一线用药ACEI/ARB.同时,糖肾方能够有效改善模型动物脂代谢紊乱及肝肾脂质沉积,保护肝肾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糖肾方通过调控mTOR、NF-kB、TGF-β/Smad等信号通路,发挥肝肾保护和治疗作用.本研究将临床试验、动物模型、细胞实验和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糖肾方纠正糖脂代谢通路紊乱所致肝肾损伤机制,阐释了糖肾方“肝肾同治”的物质和理论基础,丰富了祖国医学“肝肾同源”的理论内涵.

    作者:赵婷婷;张浩军;严美花;李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是通过测定生物体代谢网络变化来反映机体状况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医理念十分契合,因此代谢组学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代谢组学的概念、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安全性评价、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并对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缪潇瑶;肖炳坤;孙云波;王翠芳;杨建云;黄荣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气质联用的保元汤抗缺氧作用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中药名方保元汤的抗缺氧作用及途径进行研究,寻找生物标记物,阐明代谢通路.方法: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保元汤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每组8只.灌胃给药12天后,将小鼠放入密闭具塞广口瓶中,以死亡时间作为抗缺氧能力指标.收集血液进行血常规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数据通过软件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并对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保元汤各剂量组抗缺氧死亡时间比较模型组均有明显延长,代谢组学分析中共找到25个内源性标志物.结论:保元汤具有显著性抗缺氧作用,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找到4条代谢通路,包括①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路径,②氨酰-tRNA合成通路,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代谢路径,④β-丙氨酸代谢路径.

    作者:杨茜;黄荣清;肖炳坤;杨建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受体色谱:中药靶向活性成分高效筛选技术

    中药活性成分高效筛选技术是化学、生物学和医药学等众多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之一.笔者课题组将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识别药物的高特异性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高分离能力相结合,提出了受体色谱概念,探索了多种受体固定化方法,建立了系列受体色谱模型,成功将其应用于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研究及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为中药受体靶向活性成分高效筛选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刘嘉君;贾晓妮;王静;曾凯竹;李倩;赵新锋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性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的整合策略,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意义上的创新.基于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特点,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以代谢组学技术建立方剂有效性评价体系,揭示证候生物学本质;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发现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来表征与证候生物学本质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解决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方剂效应评价、中药质量标志物,及方剂创新药物设计等关键科学问题.

    作者:苏红娜;张爱华;孙晖;王喜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代谢组学/药动学整合策略的多组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都是中药学研究的瓶颈问题.考虑到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及其复杂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内源性功能小分子对人类代谢影响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整合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以代谢组为桥梁,从机体对中药产生的内源性小分子应答这一角度,通过同时监测中药原型及被代谢成分(药代)和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的变化,将二者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进行关联.这一方法合理简化了中药和人体这两个复杂系统,可以全面探索彼此的交互效应,考察单个药物成分在这两个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者:李明会;阮玲玉;赵文龙;孟辉辉;汪俊松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整合药理学:2018哈尔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与药物代谢峰会

    2018年6月23日至24日,“整合药理学:2018哈尔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与药物代谢峰会”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举行.峰会主题是“精准代谢分析助力中药(药物)精准研究”,大会主席由王喜军、张卫东两位教授担任.本次峰会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海军军医大学共同主办,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与生物波谱分会协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实验室共同承办.参与学者600余人.会议邀请杨宝峰、刘昌孝、陈凯先、黄璐琦院士在主会场作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作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福建药用植物金线莲研究进展

    福建药用植物金线莲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高效安全的天然药物.本文对金线莲的化学成分、提取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金线莲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李秋静;郑晓艳;刘桂君;王宁宁;陶用珍;尹慧勇;王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质谱技术的“体外-体内”多维化学物质组逐层递进关联分析策略用于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繁多、体内作用过程复杂且药源性成分浓度低等特点,给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基于口服中药进入体内主要通过肠道代谢吸收,且进入体内后会在肝脏进一步代谢的特点,提出“体外-体内”多维化学物质组逐层递进关联分析研究策略,逐步分解药源性成分检测难度,增强药源性成分分析的靶向性;并构建基于靶向网络药理学方法的体内药效物质组快速辨识方法,无需分离制备单体即可实现体内药效物质组的快速发现.利用该方法已经阐明了茯苓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效物质基础.

    作者:刘舒;宋凤瑞;皮子凤;刘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及机制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及作用机制阐明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代谢组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药多靶点、整体协调机制具有一致性,已成为系统论指导下研究中药质量及作用机制的有效平台,其应用有利于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研发.本文对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整体性评价、中药质量标志物、中药药效/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在中药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者:贾志鑫;徐文娟;马恺悦;肖红斌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