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学术思想概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团队介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摘要: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心整合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三级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中药材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高校中药材标准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实验技术平台,并依托于国家中药学和药学一级学科、国家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黑龙江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等人力资源进行建设,中心与美国Waters公司合作建立了“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研究中心主任为王喜军教授.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补肾方对卵巢摘除术后骨质疏松大鼠Wnt信号表达的影响

    目的:比较3种补肾方对卵巢摘除骨质疏松大鼠Wnt通路β-Catenin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龟鹿二仙胶组、二仙汤组、补肾活血组、雌二醇组、仙灵骨葆组,每组10只.双侧卵巢摘除术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术后30天进行相应的给药实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rosslaps)、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含量;以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大鼠股骨的骨密度;用RT-PCR检测右侧股骨髓LRP5、Wnt2、β-Catenin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RP5、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股骨骨密度、血液PINP浓度、β-Catenin mRNA、LRP5 mRNA、Wnt2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β-Crosslaps浓度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3组中药组骨密度、血液PINP浓度、LRP5 mRNA、β-Catenin mRNA、Wnt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血液β-Crosslaps浓度显著降低(P<0.01),补肾活血组骨密度及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其他两补肾方剂组.结论:补肾方通过Wnt信号通路促进去卵巢大鼠成骨细胞增殖而改善骨质疏松症,补肾活血组方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陶智;郑小利;薛莎;杨文强;马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Box-Behnken设计优化美洲大蠊中游离氨基酸提取工艺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美洲大蠊中氨基酸的提取工艺参数.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氨基酸含量、干膏率为评价指标,对提取时间、料液比、醇提浓度、提取次数等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进行工艺优化.结果: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及总评归一值(Optical Density,OD)系统评价,确定优提取工艺如下:取饮片适量,加入12倍量70%乙醇溶液,提取2次,每次120 min.利用该工艺条件得到的氨基酸含量及干膏率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结论:实验确立的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能较好的预测美洲大蠊中氨基酸含量及干膏率等指标,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邹俊波;熊永爱;桑文涛;杨胜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药有效性评价与药效物质基础发现

    中药有效性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的根本体现,而有效性的科学阐释是沟通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的渠道,中药有效性评价是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生物学语言,把中药的有效性科学地表达出来,让现代生命科学领域认识和接受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证候和方剂是中医学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疗效的有效性.由此,本课题组以证候生物标记物发现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建立阐释中药有效性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为中药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揭示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方剂的有效性,推动了证候的精准诊断及临床治疗经验的挖掘,为提升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王喜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学术思想概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团队介绍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心整合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三级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中药材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高校中药材标准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实验技术平台,并依托于国家中药学和药学一级学科、国家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黑龙江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等人力资源进行建设,中心与美国Waters公司合作建立了“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研究中心主任为王喜军教授.

    作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阿尔茨海默病后期患者照料及伦理学问题探讨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多伴随进展性认知功能下降,为此对诊疗自主决策能力不乏影响,在研究层面陆续引发不少伦理学问题.当前此类伦理研究主要侧重在参与临床前期预防性试验、及以缓解症状为主的临床治疗研究过程所涉及的问题.然而,绝大多数AD患者的大部分时间却用在后期照料等医疗语境之外的活动,故有必要对AD后期患者生活相处期相关伦理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围绕上述核心问题在AD后期医疗照料伦理风险(如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喂养方式选择等)、非医疗背景照料伦理风险、及公民其他基本权利保障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就决策科学性与伦理合理性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为AD后期个体照料及伦理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曾令烽;刘军;潘建科;李晓彦;曹烨;王璐;曾星;曹倩;张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康复新液与顺铂、伊立替康联用对大肠癌HCT116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目的:考察康复新液与顺铂、伊立替康等用人结肠癌细胞HCT116荷瘤小鼠的联合用药效果.方法:SPF级C57BL/6小鼠110只,分别腹水接种HCT116制备种鼠模型,6-7天后,分离肿瘤组织制备HCT116荷瘤小鼠模型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复新液组、顺铂组、康复新液联合顺铂组、伊立替康组、康复新液联合伊立替康组共6组,按实验方案给药16天,期间每3天测定一次动物体质量,16天后荷瘤小鼠摘眼球取血,测定血常规,处死后剥离肿瘤组织,测定肿瘤体积,计算小鼠FBW/IBW比值,分取骨髓,测定骨髓DNA含量,观察造血祖细胞集落,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CD34+抗原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瘤重均显著减轻(P<0.05),康复新液及联合用药组动物PLT、RBC、HG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顺铂组、伊立替康组小鼠血常规各项水平和骨髓DNA含量、造血祖细胞集落数量以及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率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顺铂组、伊立替康组相比,与康复新液联合使用可明显抑制化疗药物导致的体质量下降(P<0.05),升高实验动物血常规水平(P<0.05,P<0.01),提升小鼠骨髓DNA含量、造血祖细胞集落数量以及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率(P<0.05,P<0.01).结论:康复新液具有明显抑制HCT116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作用,且与顺铂、伊立替康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后二者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康复新液联合一线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邹俊波;熊永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冠心病中医证分类及其关联理化指标的研究

    从病证结合模式进行冠心痛的现代研究是主要模式之一.冠心病中医证的特点多认为包括虚、实两类,虚多责之气、阴、阳,实多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且分布随时代与地域不同发生变化.大量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痛中医证与冠脉造影、心电图、心功能、脂代谢、凝血功能、血流变、内皮功能等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虽具参考价值,但结论不尽一致,提示单一指标与证的相关性可能不强,还需考虑群组指标与证之间的联系.

    作者:吴朦;胡镜清;江丽杰;唐有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黄芪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目的:黄芪为豆科植物,它的生物活性成分种类很多,且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黄芪内生真菌的报道很少,所以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植物次生代谢网络复杂,利用诱导子提高植物特定代谢途径的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对生物合成途径进行调控.诱导子分为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而关于诱导子的作用机理,只有一个初步的假说,没有作用机理的指导,筛选也较盲目.为了消除试验的背景噪音,无土栽培方式在植物内生真菌及根际微生物研究中,消除了土壤菌群的影响.随着新学科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展,组学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张开雪;刘振鹏;闫嵩;任伟超;刘秀波;马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宁肾颗粒对LPS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宁肾颗粒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系膜细胞(MC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细胞流式技术、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剂量宁肾颗粒中药血清对LPS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凋亡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表达的作用.结果:含药血清能抑制LPS诱导大鼠MCs增殖、促进MCs凋亡,下调PDGF-BB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宁肾颗粒可抑制LPS诱导的MCs异常增殖、促进MCs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PDGF-BB蛋白的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赵林;李安源;齐芳华;王志学;牟林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选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佳成型工艺.方法:以磷脂复合物的复合率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处方.结果:优选出制备工艺的佳条件:葛根总黄酮和大豆卵磷脂质量比为1:4,反应溶剂为甲醇,葛根总黄酮的浓度为4 mg·mL-1,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h.按得到的优化条件制备的磷脂复合物的复合率为102.98%;pH=3时,Papp=0.392;pH=6.8时,Papp=0.323;综合得分为95.11分.结论:优化所得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处方合理,复合率高,油水分配系数增高,脂溶性得到改善.

    作者:黎迎;宋轶群;张运;朱春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冠心病痰瘀互结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本文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层面,在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7个方面,对冠心痛痰瘀互结证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已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层面的差异,单独的某一项或几项指标不能完全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本质.复杂网络正是针对复杂现象或复杂问题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学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所涉及多系统、多层面、多指标,通过复杂网络学的方法,开展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全面了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基础生物学的新途径.

    作者:刘燕君;胡镜清;江丽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及物质基础探索

    中药使用历经数千年,但对于中药之毒性一直存在误区,简单认为“中药有毒”、“中药无毒”的描述同样是片面的.本文分析了中药和化药关于“毒”的不同含义,认为传统记载有毒的中药可以分为“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和“具有机体损害作用的中药”,前者主要指作用复杂且作用较强的中药,后者则为含有明确毒性成分或强药理效能成分的中药,由此形成科学的表述方法,为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中药物质有效成分基础研究应通过成分研究、组合成分研究、复方成分研究,对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和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闫蓉;张雪;何国荣;张莉;吕扬;王振中;萧伟;杜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医临床研究二级质控——监查的实施现状评估

    目的:本研究调查评估中医临床研究二级质控实施现状.方法:对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42个课题“二级质控”与课题总体执行质量进行检查、量化评估;对量化评分进行等级划分、图形展示;并对“二级质控”实施情况与量化评估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全部42个课题质控评估总得分的平均分177.05,执行情况“优秀”、“良好”的比重较大(76.19%),执行“中等”、“较差”的比重较少(23.81%).二级质控指标的平均分14.72,执行情况“优秀”和“较差”的比重较大(85.72%),“良好”或“中等”比重则较少(14.28%).现有量化评估标准下,二级质控量化得分与课题总体执行质量评分相关性不显著(r=0.083,P>0.05).结论:42个课题二级质控与课题总体执行质量良好;但检查频次、规范性、有效性及检查问题的及时修正仍需进一步改善.同时,二级质控的量化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作者:程苗苗;翁维良;陆芳;耿涛;李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喜树碱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喜树碱是从中药喜树中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作为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抗癌药,喜树碱及其多种衍生物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癌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喜树碱后,科学家们对喜树碱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结构修饰、药效药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开发出拓扑替康、依立替康、贝洛替康等喜树碱类抗癌药.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对于喜树碱类药物的研究依然活跃,对其生物合成、新剂型开发等方面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的新方向.作为源于中药单体成分而开发成药的成功典范,喜树碱类化合物的研发历程对我们当前开发中药单体活性成分新药无疑是有益的借鉴.本文对喜树碱类药物的研发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与同行一起回顾喜树碱的开发历程和相关研究,以期对源于中药的新药开发带来一些思考.

    作者:陈梦涵;杨鸣华;孔令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海虾致死试验筛选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海虾致死试验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广泛应用于细胞毒、抗癌和杀病原虫等药理活性的筛选,也是毒性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方法利用简单的生物有机体——丰年虾(Brine Shrimp,Artemia sp.)的幼虫,体外给予不同浓度的待测样品,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海虾幼虫的存活数,计算出LD50值作为活性评价指标.该方法应用整体动物进行体外实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经济、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等优点.样品用量在20 mg以下,适用于天然提取物的活性筛选和活性追踪分离.

    作者:郭晶晶;张屏;李瑞娟;赵红梅;岳鑫;包保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通脉丸有效组分配伍浓缩液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通脉丸方中各味中药有效组分提取液的不同配伍,研究其内部的减毒机制,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灌胃给予大鼠8组通脉丸有效组分不同配伍浓缩液,采用UPLC检测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体内士的宁的血药浓度,应用SPSS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士的宁在大鼠体内符合非房室模型,第1-8组毒代动力学参数AUC (0-t)分别为10.271 9±3.224 7、8.806 1±1.2458、13.496 6±4.582 5、11.031 5±2.873 2、9.929 1±1.499 7、5.042 0±2.171 2、15.136 2±6.353 3、5.7515±1.492 8μg·h·mL-1.通脉丸原方与其余配伍方在大鼠体内产生的毒性不同,AUC减少率大小顺序为第6组>第8组>第2组>第5组>第1组>第4组>第3组>第7组,“丹参、赤芍、琥珀、蜂蜜”减毒作用强.结论:UPLC分析方法适用于大鼠血浆士的宁的测定.

    作者:陈天朝;刘瑞霞;于兰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川芎赤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GFAP、VEGF及Notch1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川芎赤芍对大鼠脑梗死再灌注后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内Notch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川芎赤芍低剂量组、川芎赤芍高剂量组、银杏叶片组.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外周血GFAP、VEGF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otch1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赤芍能够提高外周血GFAP、VEGF水平,上调脑组织Notch1 mRNA的表达.结论:川芎赤芍可升高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GFAP、VEGF的水平及缺血脑组织Notch1 mRNA的表达.

    作者:马进;甘雨;袁媛;黄赫;焦富英;乔铁;崔英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医药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目的:本研究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的方法.方法:检索2005-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在CHKD、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发表的论文,以年被引频次占前1%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团队和关键词互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修正topsis法量化排序等方法,筛选出中国中医科学院发表的重要科技创新内容.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发表的文章中,年被引频次占前1%的文献共278篇.通过作者团队和关键词互相关分析,得到重要科技创新内容及其研究团队为:血瘀症(陈可冀等)、一测多评(王智民等)、糖尿病(仝小林等)等多项;通过主成分分析和修正Topsis法量化排序等方法,对核心作者和核心创新内容的进一步筛选做了示例.结论:本研究的方法整体适用于机构内部创新成果的筛选和评价,可为建立中医药行业科技进步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王俊文;李宗友;李海燕;童元元;何巍;李彦文;刘扬;陈旖旎;赵英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龙胆草中农药嘧霉胺残留动态的研究

    目的:建立适合龙胆草中嘧霉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讨龙胆中嘧霉胺残留和消解规律.方法:本研究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龙胆中嘧霉胺pyrimethanil的残留动态,对同一批经施药8次的龙胆按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分批采样,优化样品制备方法和色谱条件并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中嘧霉胺残留量的方法,龙胆中嘧霉胺含量随时间消减,消解方程C=1.4569-0.9105exp(59.2146t-2.7442),半衰期为6.65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中嘧霉胺残留量的可靠方法,建立的消解方程能准确描述龙胆中嘧霉胺消解规律.通过减少用药次数和交替用药,延长采收的安全间隔期,可以降低农药残留.

    作者:穆锦江;孙海峰;张帅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口腔黏膜炎是化疗的常见并发症,病人通常表现为:口腔疼痛,红斑,开口困难,进食、饮水和说话困难.因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抗生素、其他常用含漱液、中医药治疗以及其他类型这5个方面对口腔黏膜炎的治疗现状进行系统性综述.

    作者:杨霖;王笑民;念家云;杨国旺;赵文硕;雷勇;史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