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LISA定性检测HBsAg的室内质控探讨

丁友法;钱芳;王继超

关键词:定性检测, 质控方法, 阳性标本, 室内质控, 临界值法, 质控物, 内检测, 精密度, 实验, 生化, 控制
摘要:目前国内检测HBsAg的ELISA大多参照生化的质控方法,即选弱阳性标本为质控物,以图法控制日常工作的精密度,判断实验的有效性.我们改用临界值法进行室内质控,简便易行,现特予介绍.
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介绍一种制备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标本的方法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简称3P试验)因方法简便、灵敏度较高、费用低,仍是目前临床诊断DIC常用的确诊试验之一.但3P试验阳性标本不易得到,给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并在临床应用中缺少阳性对照.作者曾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肉汤培养液制备3P试验阳性标本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具体参见<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1;14∶100),但操作相对较繁锁.本文报道一种更为简便的制备方法.

    作者:黄斌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上海瑞金医院1998年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前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监测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和产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等.本文分析上海瑞金医院1998年临床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

    作者:项明洁;洪秀华;张轶;倪语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sIL-2R测定的临床意义

    据报道,许多实体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升高,特别是伴有转移灶的肿瘤患者[1,2].本文通过对76例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sIL-2R水平的变化,并与健康成人对比分析,评价其sIL-2R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疗效、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世木;华东;付桂平;谢光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高凝状态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检测48例心绞痛、42例糖尿病和38例脑血栓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P-选择素(P-selectin)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WF:A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0.01).其中,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TAT和D-D升高更明显.与无合并症者相比,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TAT变化更显著.脑血栓患者急性期以TAT、P-selectin升高为主,而稳定期则出现D-D的显著升高.结论:高凝状态患者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损伤.

    作者:吴方;王学锋;曾晓颖;何清;璩斌;焦洁茹;黄霞萍;王鸿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儿童发育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调查

    应临床要求,作者对6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人作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力水平进行调查.

    作者:项岳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能否消除游离甘油的影响

    现有酶法测定试剂不能去除血清中的游离甘油,使甘油三酯值偏高.尽管反应系统中不存在脂蛋白脂酶,但随着样品和反应系统预孵育时间的延长,再加入脂蛋白脂酶后,甘油三酯的测定值逐渐下降.说明现有酶法测定系统不能扣除血清中游离甘油对甘油三酯测定的影响.

    作者:冯仁丰;黄晓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健康老年人部分止凝血指标的变化

    本文测定一组健康老年人的血液粘度、血细胞触变性、粘弹性、纤维蛋白原(Fg: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内皮素-1(ET-1).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较中青年人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的Fg:Ag、vWF:Ag和ET-1升高,AT-Ⅲ:A下降,这些都可能是老年人易于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潜在原因.

    作者:乐忠庆;胡钧培;窦红菊;邹丽芳;叶为德;杨景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不同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可比性校正

    检验科内同时有两种或多种方法(试剂、仪器)进行同一项目的测定,有时结果相差很大,尤其是急症葡萄糖和淀粉酶测定,检测频率高,结果差距大,给临床诊断带来不良影响.参照美国临床检验修正法规(CLIA'88)中有关质量评估的要求,检验科应有具体措施,使同一项目不同测定方法的报告具可比性.我科对DADE XL生化分析仪及Reflotron干片急诊分析仪上的葡萄糖和淀粉酶测定结果作适当校正,使报告实现了可比性.

    作者:有军;朱胜鳌;丁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院内感染标本分离的260株念珠菌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增加,真菌感染日益增多.院内真菌感染仅次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已居院内感染的第二位,念珠菌症在住院病人的真菌感染中为常见[1].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又使真菌出现耐药现象,因此开展真菌(尤其是念珠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20C念珠菌鉴定板及ATB-Fungus念珠菌药敏板对260份念珠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标本进行念珠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作者:吴爱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质粒AmpCs

    为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AmpC)的情况,利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的直接法和间接法,对55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检测,结果有2株阳性,3株可疑.

    作者:蒋燕群;顾敏晔;倪语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肺癌患者IFN-γ和IL-10水平的变化

    本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0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培养液中的IFN-γ和IL-10水平,并以38名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肺癌患者的IFN-γ水平(229.3±68.6 ng/L) 明显地低于正常人(444.5±113.8 ng/L),P<0.01 ,而IL-10水平(261.7±36.0 ng/L)则明显地高于正常人(171.7±41.3 ng/L),P<0.01.同时,肺癌患者的IFN-γ和IL-10水平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γ为-0.582,P<0.01 ).结论:肺癌患者细胞因子IFN-γ,IL-10的变化,可间接反映肺癌患者Th细胞的异常漂移,可能是肺癌患者体内免疫调节紊乱的一种表现.

    作者:姜维洁;李培成;张金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孔板杂交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对PCR-微孔板杂交法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取临床标本268份分别进行抗酸染色、培养、PCR扩增产物电泳、PCR微孔板杂交四种方法的比较.结果:在216份临床高度怀疑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标本中,PCR-微孔板杂交法检出阳性为98例,其检出率高于PCR-电泳法(91/218)、培养法(81/218)和抗酸染色法(56/218).50份临床证实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人标本,四种方法均未能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结论:PCR-微孔板杂交法是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法.

    作者:杨正林;杜琼;付明德;李瑞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的意义

    本文检测了糖尿病慢性病变患者62例血浆血栓烷B2(TXB2)含量和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表达量,显示对糖尿病慢性病变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检测中TXB2略优于P-选择素.

    作者:严旻瑜;刘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酶免测定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本文从国外引进HFRS病毒重组抗原建立了测定HFRS抗体的ELISA方法,对方法进行了考核,并与用病毒提取物作抗原的酶免试剂盒对比检测临床标本.本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作者:周文达;甄子刚;盛婪;金怡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毛细采血法测定儿童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水平的研究

    为了方便检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MP),本文采用毛细采血替代了静脉抽血,进行明胶颗粒凝集法测定MP-IgM抗体水平.两种采血方法通过100例相关性对照统计,呈良好的相关性(γ=0.9847).经一年临床应用,在312例拟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儿科患者中,122例为抗体阳性.结果显示经改良后的本试验方法用血少,采血速度快,且可解决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患者的抽血困难,大大地方便了临床的病原学诊断及流行病调查.

    作者:胡雷光;刘黂雯;戴湘茹;叶宇冰;任关仁;过仲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检测730份需氧血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评价全自动血培养系统BacT/Alert 120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BacT/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检测730例需氧血培养的阳性率,阳性检出时间,细菌种类以及假阳性、假阴性率.结果:730例需氧血培养分离到84株细菌,阳性率11.5%,快阳性检出时间2小时,24小时内检出的阳性占66.7%,48小时内检出的阳性占86.9%,72小时内检出的阳性占97.6%.84株细菌分布于28个种属,假阳性率2.2%,未发现假阴性.结论:应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提高了血培养的阳性率,缩短了培养时间,检出细菌种类多,减少污染机会,结果快速、准确.

    作者:濮跃晨;鲁怀伟;李华;潘健;盛敏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清NO和Lp(a)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探讨

    测定98例冠心病(CHD)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NO及Lp(a)浓度,了解不同临床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脂蛋白(a)[Lp(a)]浓度变化.结果CHD患者血清NO异常率为75.5%,而Lp(a)的异常率68.4%.说明CHD患者血清NO水平下降,Lp(a)浓度升高,二者都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参与CHD的发生.联合检测血清NO和Lp(a)浓度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筛选及预后观察.

    作者:周培芳;周焰;陶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方法的比较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选择好的检测方法,可直接影响到梅毒的治疗和预防.目前我国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方法主要有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梅毒微粒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吸收试验(FTA-Abs)、19S-IgM-TPHA和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印迹试验(WB)、TP-DNA测定试验(PCR)及梅毒胶体金法(SYP)等试验方法.本文应用其中三种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方法,对63例梅毒抗体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并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方法作了敏感度比较.

    作者:王福俊;王琳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不同稀释液对RIA测定高浓度AFP的影响

    甲胎蛋白(AFP)在诊断原发性肝癌、肝癌术后的疗效观察及对产前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类患者血清AFP浓度可高达数万μg/L,远远超过标准曲线(400 μg/L)的范围,故须加以稀释,使测定值落在标准曲线范围内.曾有报道,放射免疫分析管内的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影响检验结果.由于0 μg/L标准品的量有限,故笔者采用不同稀释液作了实验观察.

    作者:朱诚忆;胡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577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是院内机会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引起感染的该类菌种日益增多.本文报道我院1992年至1998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CNS 577株.在复鉴后对其菌种分布和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作者:张扬;赵毅;杨守磊;万霞;赵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检验医学杂志

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