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东;杨绪芳;李峰;刘俊超;吴云;孙永成;萧伟
相思子蛋白(Abrin)是自相思子(Aburs precatorius L.)种子中分离的一种细胞毒性蛋白。本文从Abrin的分子结构和毒性、抗肿瘤作用特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个方面,阐述近几年来Abrin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从免疫毒素靶向治疗和纳米制剂的研究两方面阐述了Abrin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对Abrin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并为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于莹;杨润梅;高南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中药注射剂注射用芪红脉通中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OPA-FMOC柱前衍生化法,用HPLC方法同时检测注射用芪红脉通中17种氨基酸。结果:所测17种氨基酸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本试验建立的HPLC检测氨基酸的分析方法,选择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注射用芪红脉通中氨基酸的检测及质量控制。
作者:赵祎武;张宏达;谢雪;王伟;洪奎;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腰痛宁胶囊组方、拆方及其有效部位对细胞增殖以及免疫、抗炎和骨细胞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腰痛宁胶囊组方原则及组合化学思想,根据腰痛宁组方药材比例配制了由腰痛宁不同类型有效部位组成的6个腰痛宁组方及拆方样品,采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或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价各样品对巨噬(Ana-1)细胞分泌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的促进作用;对脂多糖(LPS)诱导的Ana-1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2(PGE2)产生的抑制作用;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增殖及葡萄糖胺聚糖蛋白(GAG)合成的影响以及对IL-1β诱导的滑膜细胞增殖及IL-6分泌水平的影响,通过比较各样品的EC50(或IC50)叠加值与实验值间的差异分析各有效部位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同一药理模型下6个样品的活性存在差异,部分腰痛宁拆方的某些药理活性优于或显著优于腰痛宁全方,但腰痛宁全方在促进细胞免疫、抗炎及骨细胞修复方面均有良好的功效,腰痛宁药引黄酒有促进各有效部位协同增效的作用。结论:腰痛宁胶囊组方中各有效部位间的协同增效作用是腰痛宁全方具有增强免疫、抗炎及促进骨细胞修复等综合疗效的物质基础。
作者:倪力军;朱婷婷;王南南;张立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的桔梗药材皂苷指纹图谱,为桔梗的质量控制与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DB101大孔树脂纯化精制桔梗皂苷,应用HPLC-ELSD法测定全国9省市自治区39批桔梗样品皂苷类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色谱条件:选用Agilent HC-C8(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0.5%乙酸系统,梯度洗脱;进样量6μL;流速0.5 mL·min-1;漂移管温度90℃;氮气流速1.2 mL·min-1。结果:以内蒙古赤峰产区牛家营子镇6批样品共有指纹图谱为参照,发现各产区桔梗药材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其品质与各地桔梗栽培用种种源不规范和生态环境差异及药材干燥、贮藏等初加工方式密切相关。结论:在桔梗栽培生产中,应加强桔梗种源基地建设,规范用种,合理制定桔梗生产区划,规范桔梗产地加工。
作者:曾金祥;方香香;朱继孝;吴波;钟国跃;刘福青;李洪泽;韩风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的毒性作用机制、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与原因。方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马兜铃酸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发生、发展的新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与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本文为防治马兜铃酸肾病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李文婷;吴勉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金黄凝胶的成型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凝胶剂的成型性、稳定性、失水率、pH等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佳成型工艺。采用TLC法鉴别本品中天花粉、大黄;采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优处方为卡波姆940为1%、甘油10%、三乙醇胺0.5%;能采用TLC法检测天花粉、大黄,pH在5.00-5.15之间;芍药苷的线性范围为29.04-945.20 mg·mL-1,平均回收率为98.80%,RSD为2.91%(n=9)。结论:金黄凝胶剂成型工艺简单、质量可控,方法可靠、稳定性好。
作者:唐建兰;张珊;刘承伟;陈俊;丁岗;王振中;萧伟;江国荣;陆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管再狭窄等。适宜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是探讨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筛选相关保护作用药物的重要工具。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因素众多,机制与病理意义各异,一些如ox-LDL、AGEs、AngⅡ、高糖、TNF等已被成功应用于建立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本文总结了这些目前为常用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同时概述了对这些模型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尤其是其单体成分,以期靶向平滑肌细胞的药物筛选以及相关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冯海涛;陈修平;王一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全国桔梗主产区不同产地桔梗的镇咳祛痰作用,为客观评价桔梗质量和种植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浓氨水喷雾致咳实验、小鼠气管酚红排泄实验,观察不同产地桔梗水提物对小鼠咳嗽和气管分泌物的影响。结果:内蒙赤峰产桔梗药材低镇咳、祛痰有效剂量为0.2 g·kg-1,在此给药剂量下,内蒙赤峰产桔梗可显著减少小鼠咳嗽次数(P<0.01),并可显著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P<0.01),四川、陕西商州、重庆产桔梗可明显减少小鼠咳嗽次数(P<0.05),四川、陕西商州、内蒙赤峰产桔梗可明显增加小鼠酚红排泄量(P<0.05)。结论:桔梗具有明显镇咳、祛痰作用,内蒙赤峰产桔梗镇咳、祛痰作用明显强于其它产地桔梗。
作者:朱继孝;曾金祥;张亚梅;钟国跃;刘福青;李洪泽;韩风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苦味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由25种亚型组成。苦味受体分布于口腔,介导哺乳动物的苦味觉;另外还存在于胃、肠管等口腔外消化系统,影响消化吸收及能量调控,在呼吸系统松弛呼吸道平滑肌,在心血管系统则发挥降压作用。而与现代苦味受体的新进展惊人一致的,则是古老的中医药性味理论中的苦味中药或苦寒中药功效,如“泄”、“燥”、“坚”等特性,数千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内分泌、呼吸、心血管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因此,基于苦味受体环节,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诠释中药苦味属性或苦寒药性的科学内涵,应是一条可行途径和新的研究模式,对于丰富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客观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戴丽;霍海如;隋峰;姜廷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八角茴香水提物对实寒证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石膏、龙胆草、黄柏和知母水煎液(2:1.2:1:1.5)灌胃复制实寒证大鼠模型,观察八角茴香水提物对实寒证大鼠一般体征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浆中乳酸(LD)、丙酮酸、甘油三酯、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T4)及肝组织中LD、丙酮酸、肝糖原含量,检测肝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及 ATP酶的活力。结果:八角茴香水提取物对实寒证模型大鼠的一般体征有改善作用,可降低血浆中甘油三酯、可升高血浆中丙酮酸、T4及TSH含量;可降低肝匀浆中LD、肝糖元含量及LDH活性,可升高肝匀浆中LDH活性及Ca2+-Mg2+-ATP酶活力。结论:八角茴香水提物可改善实寒证大鼠的一般体征,改善物质及能量代谢,调节甲状腺轴功能,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
作者:黄丽贞;杨玲玲;邓家刚;游健敏;何育佩;谈美明;余洪环;廖志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山东同一种植基地不同形态瓜蒌种子中的蛋白质。方法:采用紫外分析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蛋白电泳分析,采用Biosens Gel Imaging System软件绘制指纹图谱。利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计算遗传相似系数。结果:不同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蛋白电泳图谱具有多条共有带。结论:种子蛋白质的含量不是评价瓜蒌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蛋白电泳图谱的共有条带可作为鉴定瓜蒌真伪的重要依据。
作者:宋艳梅;李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优选斑鸠菊果实中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以及液料比对斑鸠菊果实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4次,每次1 h、料液比为1:20。结论:采用佳提取条件,得到的斑鸠菊果实中总黄酮含量为103.55 mg·g-1。
作者:孙美利;李蕾;王和宇;张晶;徐暾海;刘铜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考察历代本草记载的生地黄功用,检索古代含生地黄复方治疗病症构成,在归类基础上提炼出整体功用,进而与2010版《中国药典》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除与《中国药典》相吻合的功能主治外,生地黄古代还广泛用于多种热病、虚损、疮疡痈疽、打扑损伤、月经不调、痹病、癥瘕积聚、中风、咳嗽、心神不宁等病症。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初步认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补益、活血化瘀、宁心安神、平肝息风、蠲痹止痛为生地黄的潜在功能。
作者:赵磊;梁茂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三七、浙贝母、薏苡仁、龙血竭药材中Pb,Cu,As,Cd,Hg,Mn,Ni和Tl等18种元素检测方法,对散结镇痛胶囊中重金属元素进行控制。方法:药材采用微波消解法进行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分析,选择内标法定量以改善基体效应和干扰。结果:各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2;方法检出限为0.0028-0.54μg·L-1,实验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73.01%-109.13%。结论:测量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为监控及制订中药材中有害元素的限量提供参考。
作者:王金玲;秦建平;胡军华;李家春;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用来全面评价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Welch ultimate XB-C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25℃,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分别确立了两个厂家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中的7个和11个共有峰,2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结论:该分析方法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可作为评价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质量控制的依据。
作者:张珺;程月发;郭兰;刘颖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叶下珠和苦味叶下珠指纹图谱,为其是否可以混用或代替使用提出物质基础的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INDUSTRIES Epic C18120A(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A)-水(0.1%磷酸,V/V)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建立了叶下珠和苦味叶下珠指纹图谱。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其混用或代替使用提出物质基础的依据。
作者:张鑫瑶;许利嘉;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黄连不同部位中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生长年限黄连不同部位中酚酸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FeCl3-K3[Fe(CN)6]比色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不同生长年限黄连不同部位中总酚酸、绿原酸与阿魏酸的含量。结果:测得黄连不同部位总酚酸含量约98.435-184.456 mg·g-1在范围内,绿原酸与阿魏酸含量分别在0.176-2.227 mg·g-1与0.039-0.512 mg·g-1范围内。结论:黄连不同部位酚酸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各部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均表现为移栽2年后高,进而随生长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作者:张丹;钟国跃;瞿显友;曹纬国;廖光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文从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三方面,综述了目前常用DNA序列在石斛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和物种分类研究中的进展。文献显示,目前用于石斛属物种分子鉴定研究的DNA序列主要有核ITS/ITS2、LEAFY,叶绿体rbcL、matK、trnH-psbA、rpoB、rpoC1、trnL-F、rbl16、trnl intron和线粒体基因组nad1 intron2,这些DNA序列均对石斛属药用植物鉴定具有借鉴意义。笔者对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作为“超级条形码”在石斛属植物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石斛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周红;马双姣;杨培;姚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山茱萸叶片中Fe元素含量与其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山茱萸叶片中Fe元素含量,果实中马钱苷与熊果酸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同时对叶片中Fe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马钱苷及熊果酸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产量水平的山茱萸叶片中Fe元素含量不同,且与果实产量及品质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改善山茱萸源库关系,进而调节源库平衡,指导药农掌握喷施Fe肥时期,以提高山茱萸的产量与品质。
作者:熊玉萍;董诚明;夏伟;杜真辉;叶海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芍药苷类化学成分是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活性成分,研究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方法。方法: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考察其吸附性能,同时利用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从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中直接分离得到芍药苷活性组分。结果:合成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max=52.28 mg·g-1,4 g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通过一步分离,共制得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197 mg,芍药苷纯度89.3%。结论: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得到芍药苷类成分。
作者:顾睿;李石平;倪付勇;赵祎武;曹亮;黄文哲;王振中;徐筱杰;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