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概述

斯日古楞;王月洪;吴荷花;包双山

关键词:额尔敦乌日勒,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 舒筋活络, 概述
摘要:末梢神经炎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发展会造成神经功能逐渐减退甚至肌肉萎缩、行动困难等。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是临床舒筋活络的常用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近年来也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本文对近年来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应用做一概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评价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质量*

    目的:建立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用来全面评价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Welch ultimate XB-C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25℃,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分别确立了两个厂家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中的7个和11个共有峰,2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结论:该分析方法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可作为评价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质量控制的依据。

    作者:张珺;程月发;郭兰;刘颖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穿心莲总内酯的NO抑制活性研究*

    目的:考察穿心莲总内酯对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模型,采用Griess Reagent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一氧化氮(NO)含量并计算抑制率,通过MTT法评价细胞毒性。结果:穿心莲总内酯在5-50μmol·L-1浓度范围内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的N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IC50分别为8.58μmol·L-1,11.52μmol·L-1,8.94μmol·L-1;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5-60μmol·L-1)、脱水穿心莲内酯(5-100μmol·L-1)、新穿心莲内酯(5-100μmol·L-1)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的NO亦表现出抑制作用,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其IC50分别为17.54μmol·L-1,49.54μmol·L-1,41.80μmol·L-1。结论:穿心莲总内酯的NO抑制作用优于三个单体,以上结果可为穿心莲总内酯的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作者:徐芳芳;金治全;石伟;马毅敏;周军;王振中;毕宇安;王智民;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药马兜铃酸的肾毒性研究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的毒性作用机制、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与原因。方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马兜铃酸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发生、发展的新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与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本文为防治马兜铃酸肾病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李文婷;吴勉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HPLC法测定地菍药材中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含量

    目的:为了更好地控制地菍药材质量,建立地菍中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菍中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含量,色谱柱SunFireTM C18(4.6 mm×150 mm,5μm),检测波长365 nm,流动相为甲醇-0.2%甲酸水溶液,柱温40℃,流速1.0 mL·min-1。结果: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回归曲线分别为:Y=1×106X-14396,Y=1×106X-13900,它们分别在0.210μg-1.050μg(r=0.999)和0.186μg-0.930μg(r=1.00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97.48%、104.64%,RSD分别为2.32%、1.51%。样品含量牡荆素和异牡荆素分别为1.25和1.86 mg·g-1.结论:本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地菍中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曹丹;姜岩;林瑞超;马志强;王金凤;赵崇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金家族”分析

    目的:剖析五行“金家族”中成员特性的相似性。方法:运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理论,对成员——金、秋、西、白、辛、肺被划入“金家族”这一范畴中的缘由进行分析。结果:“金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家族相似性。结论:“金家族”成员是通过家族相似性进行类比推理后,被划入“金家族”范畴的;被划入“金家族”的任何一个成员,至少存在着另一个成员与其相似;“金家族”中某一成员可以和多个成员存在着不同方面的相似;“金家族”中任意某两个成员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似性;可以推论,肺的某些生理功能不是本身所具有的,而是通过“金家族”特性赋予得到的;“金家族”的范围可以扩大和繁衍,在不同领域可以构建出新的成员。

    作者:马淬兰;郭瑨;贾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产地桔梗镇咳祛痰作用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全国桔梗主产区不同产地桔梗的镇咳祛痰作用,为客观评价桔梗质量和种植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浓氨水喷雾致咳实验、小鼠气管酚红排泄实验,观察不同产地桔梗水提物对小鼠咳嗽和气管分泌物的影响。结果:内蒙赤峰产桔梗药材低镇咳、祛痰有效剂量为0.2 g·kg-1,在此给药剂量下,内蒙赤峰产桔梗可显著减少小鼠咳嗽次数(P<0.01),并可显著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P<0.01),四川、陕西商州、重庆产桔梗可明显减少小鼠咳嗽次数(P<0.05),四川、陕西商州、内蒙赤峰产桔梗可明显增加小鼠酚红排泄量(P<0.05)。结论:桔梗具有明显镇咳、祛痰作用,内蒙赤峰产桔梗镇咳、祛痰作用明显强于其它产地桔梗。

    作者:朱继孝;曾金祥;张亚梅;钟国跃;刘福青;李洪泽;韩风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热毒宁注射液抗菌及调节免疫活性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抗菌及提高免疫力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双黄连组(7.8 mL·kg-1)和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20.30 g·kg-1、10.15 g·kg-1、5.08 g·kg-1),采用体内抗菌实验观察其对细菌感染的小鼠死亡保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香菇多糖组(0.19 mg·kg-1)和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20.30 g·kg-1、10.15 g·kg-1、5.08 g·kg-1),采用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血清溶血素方法及碳粒廓清实验观察其免疫调节作用。结果:热毒宁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具有抗菌作用,可降低小鼠死亡率;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可增强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增加小鼠溶血素的生成,增强免疫低下小鼠迟发型的超敏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抗菌,增强小鼠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等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张帅;王红梅;常秀娟;陈健;陈春苗;周军;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当归苯酞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苯酞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当归中,它们结构多样,通常以苯甲酸丁酯结构为基本骨架,进行生合成的加成和取代衍生而来。该类化合物普遍具有抗凝血、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本文对当归中苯酞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总结,为苯酞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刘露丝;彭成;熊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苦味受体挖掘苦寒(味)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

    苦味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由25种亚型组成。苦味受体分布于口腔,介导哺乳动物的苦味觉;另外还存在于胃、肠管等口腔外消化系统,影响消化吸收及能量调控,在呼吸系统松弛呼吸道平滑肌,在心血管系统则发挥降压作用。而与现代苦味受体的新进展惊人一致的,则是古老的中医药性味理论中的苦味中药或苦寒中药功效,如“泄”、“燥”、“坚”等特性,数千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内分泌、呼吸、心血管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因此,基于苦味受体环节,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诠释中药苦味属性或苦寒药性的科学内涵,应是一条可行途径和新的研究模式,对于丰富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客观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戴丽;霍海如;隋峰;姜廷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DNA序列的石斛属药用植物鉴定研究进展

    本文从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三方面,综述了目前常用DNA序列在石斛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和物种分类研究中的进展。文献显示,目前用于石斛属物种分子鉴定研究的DNA序列主要有核ITS/ITS2、LEAFY,叶绿体rbcL、matK、trnH-psbA、rpoB、rpoC1、trnL-F、rbl16、trnl intron和线粒体基因组nad1 intron2,这些DNA序列均对石斛属药用植物鉴定具有借鉴意义。笔者对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作为“超级条形码”在石斛属植物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石斛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周红;马双姣;杨培;姚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藏医药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已成为严重威胁高原人群健康的主要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在藏医药经典古籍《四部医典》中记载有该病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本文对藏医药防治HAPC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优势和现代创新研究做了分析,并针对目前藏医药治疗HAPC临床有效性规范化不足、藏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不清楚等问题,提出在继承藏医药理论基础上,以临床疗效为根本,将藏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加强藏医药治疗HAPC古籍文献整理与用药经验数据挖掘,规范临床治疗标准和用药方案,以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现代研究手段,进一步研究藏医药治疗HAPC的科学内涵。

    作者:黄宇;降拥四郎;赖先荣;德洛;邝婷婷;张静;王毓杰;伍文彬;张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痛宁胶囊组方不同有效部位细胞药理活性评价*

    目的:评价腰痛宁胶囊组方、拆方及其有效部位对细胞增殖以及免疫、抗炎和骨细胞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腰痛宁胶囊组方原则及组合化学思想,根据腰痛宁组方药材比例配制了由腰痛宁不同类型有效部位组成的6个腰痛宁组方及拆方样品,采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或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价各样品对巨噬(Ana-1)细胞分泌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的促进作用;对脂多糖(LPS)诱导的Ana-1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2(PGE2)产生的抑制作用;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增殖及葡萄糖胺聚糖蛋白(GAG)合成的影响以及对IL-1β诱导的滑膜细胞增殖及IL-6分泌水平的影响,通过比较各样品的EC50(或IC50)叠加值与实验值间的差异分析各有效部位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同一药理模型下6个样品的活性存在差异,部分腰痛宁拆方的某些药理活性优于或显著优于腰痛宁全方,但腰痛宁全方在促进细胞免疫、抗炎及骨细胞修复方面均有良好的功效,腰痛宁药引黄酒有促进各有效部位协同增效的作用。结论:腰痛宁胶囊组方中各有效部位间的协同增效作用是腰痛宁全方具有增强免疫、抗炎及促进骨细胞修复等综合疗效的物质基础。

    作者:倪力军;朱婷婷;王南南;张立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中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和黄芪皂苷Ⅲ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目的:采用HPLC-ELSD法测定了16批不同产地蒙古黄芪中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的含量。方法:使用DIKMA Diamonsil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ELSD检测器参数:漂移管温度90℃,空气流量2.8 L·min-1。采用SPSS 1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和黄芪皂苷Ⅲ在进样量分别为0.0932-1.02μg(r =0.9995),0.789-8.78μg(r =0.9997),0.506-3.13μg(r =0.9996),0.0161-1.38μg (r =0.9992)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5%、98.61%、99.68%、98.58%,RSD分别为1.2%、1.3%、1.3%、1.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一采用黄芪甲苷为指标的聚类分析无法区分各省份蒙古黄芪,而同时采用4种皂苷含量为指标,可将不同省份蒙古黄芪明显区分开。结论:本方法简单、快捷、准确,能够更加直接地反映出不同产地蒙古黄芪原药材的质量状况,为蒙古黄芪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史静超;李浩铮;王永辉;周然;刘必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相思子蛋白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思子蛋白(Abrin)是自相思子(Aburs precatorius L.)种子中分离的一种细胞毒性蛋白。本文从Abrin的分子结构和毒性、抗肿瘤作用特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个方面,阐述近几年来Abrin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从免疫毒素靶向治疗和纳米制剂的研究两方面阐述了Abrin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对Abrin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并为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于莹;杨润梅;高南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金黄凝胶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研究金黄凝胶的成型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凝胶剂的成型性、稳定性、失水率、pH等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佳成型工艺。采用TLC法鉴别本品中天花粉、大黄;采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优处方为卡波姆940为1%、甘油10%、三乙醇胺0.5%;能采用TLC法检测天花粉、大黄,pH在5.00-5.15之间;芍药苷的线性范围为29.04-945.20 mg·mL-1,平均回收率为98.80%,RSD为2.91%(n=9)。结论:金黄凝胶剂成型工艺简单、质量可控,方法可靠、稳定性好。

    作者:唐建兰;张珊;刘承伟;陈俊;丁岗;王振中;萧伟;江国荣;陆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管平滑肌增殖模型及中药抑制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管再狭窄等。适宜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是探讨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筛选相关保护作用药物的重要工具。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因素众多,机制与病理意义各异,一些如ox-LDL、AGEs、AngⅡ、高糖、TNF等已被成功应用于建立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本文总结了这些目前为常用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同时概述了对这些模型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尤其是其单体成分,以期靶向平滑肌细胞的药物筛选以及相关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冯海涛;陈修平;王一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分子印迹技术分离桂枝茯苓胶囊中芍药苷类活性组分成分*

    目的:芍药苷类化学成分是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活性成分,研究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方法。方法: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考察其吸附性能,同时利用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从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中直接分离得到芍药苷活性组分。结果:合成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max=52.28 mg·g-1,4 g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通过一步分离,共制得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197 mg,芍药苷纯度89.3%。结论: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得到芍药苷类成分。

    作者:顾睿;李石平;倪付勇;赵祎武;曹亮;黄文哲;王振中;徐筱杰;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叶下珠和苦味叶下珠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比较

    目的:建立叶下珠和苦味叶下珠指纹图谱,为其是否可以混用或代替使用提出物质基础的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INDUSTRIES Epic C18120A(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A)-水(0.1%磷酸,V/V)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建立了叶下珠和苦味叶下珠指纹图谱。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其混用或代替使用提出物质基础的依据。

    作者:张鑫瑶;许利嘉;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秦艽潜在功用的考察与分析

    通过考察秦艽在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及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所载内容,发现古代本草及方剂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功用主治与《中国药典》基本吻合。但综合古代文献提炼出来的疏散风邪、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止血、止咳等功用《中国药典》不曾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初步确认这些功用均为秦艽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

    作者:张红梅;梁茂新;范颖;张林;卢健;姜开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光谱法研究炎琥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作者:刘里;杨晓丽;成飞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