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强;玄燕华;董军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吸痰方式对颈髓损伤患者吸痰时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气道洁净度、吸痰间隔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选取吸痰效果好,对患者生理指标影响小的吸痰方法.[方法]将54例颈椎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依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2],采用自下慢慢上提方法,和依据颈髓损伤后呼吸改变[3]而研究改革的自上而下吸引的两种不同吸痰方式进行吸痰,并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气道洁净度、吸痰间隔时间等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改革后的吸痰方式对颈髓损伤患者生理指标影响小,每次吸后气道的洁净度好,且吸痰间隔时间长,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髓损伤这个特定的患者群中采用研究改革的自上而下吸引的吸痰方式进行吸痰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作者:王爱兰;孙海燕;李海霞;王谦军;成晓园;郝其全;王英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生物型髋臼假体是否喷涂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在临床效果上的差异.[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收集关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使用HA涂层髋臼假体和无HA涂层髋臼假体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7篇,纳入618个髋臼假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A涂层髋臼假体在影像学松动和因松动及各种原因产生的翻修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A涂层没有明显改善髋臼假体的稳定性及翻修率.
作者:郭佳勇;尹宗生;刘敬军;王斯晟;李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现今,骨外固定技术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器械改进和适应证的拓展方面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集生物学理论、应力成组织机理和功能适应性,以及器械系列化、操作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为一体的技术体系.适应证也从早期的单一骨折固定,拓展至复杂性骨折、毁损性肢体损伤、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复杂畸形矫正和复杂性肢体短缩畸形等骨科临床为棘手的问题,并且跨界其他相关领域,如在治疗下肢血供障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在整形和美容外科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
作者:夏和桃;秦泗河;李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出现股神经麻痹并发症及其可能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采用Pavlik吊带治疗,初3周每周门诊复查1次,采用B超及体格检查了解股骨头复位情况并根据患儿生长发育调整吊带的松紧.3周后应用B超和临床检查判断是否获得复位,若失败则停止吊带治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结果] 170例中有3例患儿在穿吊带治疗后出现股神经麻痹.临床查体及神经肌电图检测(ENeG)提示患侧股神经损伤.3例患儿平均出生体重4.1 kg,穿戴吊带时平均年龄为46 d,查体发现,3例患儿均存在明显的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Ortolani征阳性,B超Graf法分型为Ⅲ型.神经肌电图检测(ENeG)显示为患侧股神经运动潜伏期(FML)延长、运动电位(MAP)波幅衰减.去除Pavlik吊带后密切观察、未予以特殊治疗,平均13 d(8 ~22 d)后患肢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股神经麻痹是应用Pavlik吊带治疗DDH的并发症之一,过度屈髋造成股神经牵拉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肥胖、髋关节外展受限严重可能是危险因素.股神经麻痹是暂时性的功能性损伤,及时去除吊带,症状多可在数周内缓解、消失.随后,改用手法复位石膏裤外固定可获得满意的复位.
作者:陈兆强;杨建平;张中礼;邓书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HTA)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组(MA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手术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多模式镇痛组(n=30),于假体安置完成,缝合关节囊后于关节囊周围、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2.5 g/L,80ml(含0.1 mg肾上腺素),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n=30),不做切口浸润直接缝合切口.两组患者均不使用静脉患者自控式镇痛泵.观察2组患者术后1、4、24、48、72 h和出院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24、48、72 h及出院时术侧髋关节活动度,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多模式镇痛组(MA组)患者术后48 h内切口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MA组患者疼痛程度稍低于对照组,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屈伸、外展活动MA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MA组16人要求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显著低于对照组(26人)(P<0.05),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发生率MA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等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THA术后疼痛,减少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同时不增加THA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多模式镇痛是THA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王浩洋;康鹏德;裴福兴;杨静;沈彬;周宗科;马俊;黄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训练伤预防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成立训练伤预防能力培训考核小组,采用理论授课、现场模拟情景训练等方法培训骨干,骨干带动普通官兵学习训练,并考核验收.[结果]培训后训练伤预防能力较培训前有较大的提高.[结论]注重训练伤预防能力培训,可以强化官兵训练伤预防意识及技能,为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官兵身心健康提供有利支撑.
作者:朱云杰;吕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骨质疏松(osteop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据统计,1997年中国OP患者人数约为8 390万人,发生率占全国总人口的6.6%,2010年约为11 040万人,占8.2%[1].本文旨在观察阿仑膦酸钠对OP细胞因子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冯兴兵;陈忠义;洪盾;陈海啸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新型低模量β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方法](1)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Ti35Nb3Zr2Ta,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能谱扫描(EDX)和表面接触角测量方法观察材料表面特征;(2)将原代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与实验组(Ti35 Nb3Zr2Ta)和对照组(Ti6Al4V)合金体外培养,通过细胞计数、细胞骨架染色、MTT比色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茜素红染色等方法观察成骨细胞在两组钛合金表面的粘附、伸展、增殖、分化及成骨能力.[结果]材料表面特征测试结果显示Ti35Nb3Zr2Ta具有比Ti6Al4V更高的表面粗糙度和更好的亲水性.细胞实验表明成骨细胞在Ti35 Nb2Ta3Zr表面的粘附、伸展、增殖、分化优于Ti6Al4V.[结论]新型低模量β钛合金TB5Nb3Zr2Ta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人工关节假体.
作者:程萌旗;郭永园;陈德胜;史思峰;朱晨;王立强;张先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车祸、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常造成Schatzker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多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及膝关节不稳定[1].与摔伤等低能量损伤所致的Schatzker Ⅰ、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经早期手术内固定后多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不同,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率高、预后差[2].因此,对于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需要采用不同于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外固定架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综述.
作者:王宏川;舒衡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髁粉碎骨折的手术入路及操作技巧,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5月~2012年1月本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髁粉碎骨折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1 ~53岁,平均36岁;左侧3例,右侧8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跌落伤2例.1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胫骨内外侧平台骨折.所有病例采取膝关节后侧切口、后内/外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8 ~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无骨折再塌陷及膝内外翻畸形发生.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经膝关节后侧切口、后内/外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粉碎骨折手术直观、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无骨折再塌陷等临床并发症发生,获得优良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熊然;樊仕才;杨成亮;叶书熙;麦奇光;王华;李涛;燕华;金大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髌骨不稳定是由于骨的解剖结构异常和软组织限制力不足引起的,尽管有多种治疗髌骨不稳定的术式,但术后疗效评价不一.在屈膝过程中,髌股关节运动的主导骨性结构是髌骨,限制髌骨向外半脱位的主要软组织是内侧髌股韧带(MPFL).髌骨不稳定的患者由于外伤等原因发生脱位后,MPFL近100%受损伤,如果不能有效治疗,往往愈合不佳,不能完全恢复功能.近几年随着对MPFL解剖及其功能的研究深入,学者们认为对髌骨不稳的患者重建MPFL是有价值的,术后疗效评价优良,现在MPFL重建术已逐渐普及.MPFL重建术并发症的文献报告也越来越多.本文回顾了MPFL相关的解剖学、生物力学及MPFL重建手术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王瑞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胚胎脊髓移植后对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后,分为应用胚胎脊髓和MK-801治疗组(A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应用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明胶海绵填充组(C组).手术后1、3、7、14 d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以及Bcl-2蛋白免疫反应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B、C三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图像分析发现,细胞凋亡率为:C>B>A,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A>B>C.[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和胚胎脊髓移植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
作者:张强;邵阳;赵昌松;高峥嵘;蔡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与伽马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取本院骨科于2010-2012年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手术、住院以及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O.05).[结论]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可以有效提高股骨干合并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手术、住院及愈合时间.
作者:葛文平;赵妍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otase,BAP),尿羟脯氨酸/尿肌酐(urinary hydroxyproline/creatinine,HYP/Cr)及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urinary deoxypyridinoline/ereatinine,DPD/Cr)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骨代谢指标、骨折风险、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HO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软件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2种方法评估骨折风险;检测晨起血清BGP、BAP,尿HYP/Cr、DPD/Cr;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绝经后妇女常见骨折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1)随着年龄增长,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呈升高趋势,L2-4、L-FN、Ward's三角、L-distal forearm等4个部位的BMD呈降低趋势;BGP、BAP在51 ~ 55岁阶段有明显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2)骨代谢指标与骨折风险相关性:BGP与2种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均呈负相关(P<0.01),BAP、HYP/Cr、DPD/Cr与2种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均呈正相关(P<0.01);(3)骨代谢指标与BMD相关性:BGP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以L2-4为显著(r值=-0.739).BAP、HYP/Cr、DPD/Cr与4个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1),其中BAP与Ward's三角BMD高度相关(r值=0.729),HYP/Cr、DPD/Cr与L2-4部位BMD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536、0.751);(4)骨密度与骨折风险相关性:4个部位的骨密度与2种方法评估的骨折风险呈正相关(P<0.01),L-FN、L2-4的BMD与FRAX、OSTA指数风险分级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四项骨代谢指标与FRAX评估结果、OSTA指数、骨密度均有相关性,监测BGP、BAP、HYP/Cr、DPD/Cr等指标对此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洪强;玄燕华;董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膝关节是人体大、复杂的关节.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和肌肉组织附着,能很好的保证其稳定性.近年来,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资料显示,骨科创伤患者中0.2%为膝关节脱位多韧带损伤,膝关节脱位多韧带损伤每年的发生率为0.001%~0.003%[1].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是骨科中较为复杂及严重的损伤之一,往往是膝关节脱位的结果,一般至少侵犯膝关节的两条主要韧带[2].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治疗不当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丧失劳动力.
作者:杨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近期治疗效果并探讨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 2012年3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骨折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8~50岁,平均39岁,均采用锚钉技术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34个月),并采用陆氏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1例中优9例,良2例,疗效满意.[结论]采用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避免二次手术.
作者:张如意;唐佩福;陶笙;梁向党;张立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该类骨折损伤特点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自2008年1月~2011年7月对21例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男13例,女8例.年龄27 ~56岁,平均36.7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后内侧骨折6例,后外侧骨折7例,后内、后外侧同时累及8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16例,运动损伤2例.[结果]本组1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4个月(12~24个月),所有骨折在10 ~ 15周愈合,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4.8周.根据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9.5%.[结论]后内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林辉;孙正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孟氏骨折(Monteggia fracture)是以米兰的一位外科病理学家Giovanni Batista Monteggia名字命名的.是他早在1814年,观察到2具尸体标本上的近端1/3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外伤性损害,并予以描述.直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发表大量的相关文章,Bado将孟氏骨折定义为桡骨头骨折或脱位合并近端或中段的尺骨骨折.现已扩展到桡骨头的多方向的脱位或骨折合并尺骨近端或中段骨折的复杂损伤.儿童陈旧孟氏骨折具体定义为外伤后超过多长时间为陈旧尚无统一具体时间,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许多学者都倾向外伤后尺骨骨折愈合,桡骨小头仍脱位已失去保守治疗成功的可能就为陈旧孟氏骨折.近年来尽管有关儿童孟氏骨折报道有许多,国内外儿童医疗中心治疗方案的确定尚未达到统一,特别是对陈旧孟氏骨折治疗还有很大争议,交点问题集中在陈旧桡骨小头脱位.
作者:曾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5月12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其中Garden Ⅰ型4例,Ⅱ型8例.术后随访6~ 2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2个月.术后6个月按髋关节Harris评分:优4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1.67%.近期并发症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1例),发生率为33.3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田元;李志杰;赵磊;张英泽;彭阿钦;吴春生;宋朝晖;宋连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估改良的Watson-Jones切口入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对老年帕金森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6月对20例发生股骨颈骨折的帕金森病患者行改良的Watson-Jones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oehn-Yahr方法对患者的帕金森病病情进行分级,Hoehn-Yahr分级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8例,Ⅳ期5例.采用HHS评分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0~60个月,HH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5.5分(24~60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6.6分(65 ~ 96分).[结论]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的Watson-Jones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帕金森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方法.
作者:罗文峰;赵德伟;王本杰;崔大平;谢辉;黄诗博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