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治平;郑昌坤;勘武生;李鹏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逐年增加,骨折开放伤的病例也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感染性骨不连的发生率增高.感染性骨不连是指骨折愈合过程失败并且在骨折部位有6~8个月的持续感染[1],是骨不连所有类型中难处理的一类.感染性骨不连涉及感染和骨不连两大难题,常常伴有软组织缺损、多处窦道、骨髓炎、骨外露、邻近关节僵硬、多重耐药菌感染、肢体不等长、复杂畸形等[1].因此,感染性骨不连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和挑战.然而,目前针对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治疗选择主要包括清创植骨、游离组织移植、抗生素骨水泥局部应用和Ilizarov技术等.根据感染性骨不连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对目前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尹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上臂离断肢体再植术后患者应用改良的背阔肌肌皮瓣移位术,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12年,作者对上臂离断再植成活、运动功能无法恢复的患者4例,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同时,取阔筋膜重建肘部滑车结构,二期手术腕关节、拇指掌指关节融合,术后评定重建手术的疗效.[结果]随访8~25个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4例患者主、被动伸肘均为0°,主动屈肘大达115°~125°,屈肘时肘部移位的背阔肌无明显弓弦样改变,移植背阔肌肌力达Ⅳ级,屈指时2~5指指尖距远侧掌横纹0~3 cm,患侧肩背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应用改良的背阔肌肌皮瓣移位术是重建上臂离断肢体再植术后屈肘、屈指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燕;洪兴宇;桑秋凌;刘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标准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叭),但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1年时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是术后2年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减少术后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曾昭池;郭中凯;朱志勇;汪海军;朱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去势后(OVX)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去势模型,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传代4次后进行成骨诱导,建立对照组和不同浓度阿司匹林组(0.25、0.5、1、2及5mmol/L).于不同的培养时间点,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进行MTT检测细胞增殖生长情况;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培养细胞上清ALP活性;于诱导7d和21d时分别行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钙化结节染色.[结果]阿司匹林无明显促进BMSCs增殖作用,而大剂量阿司匹林(5 mmol/L)具有抑制BMSCs增殖作用.实验组(0.25、0.5、1、2 mmol/L阿司匹林组)细胞培养上清中AL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碱性磷酸酶染色(1、2 mmol/L组)阳性表达增强;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0.5、1、2mmol/L组)钙结节数量、钙化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不能直接促进去势大鼠BMSC增殖活性,但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提高体外培养BMSC成骨活性,增强钙盐沉积,促进钙结节形成.
作者:牛二龙;张毅;李阳;张扬;覃君慧;梁媛;王瑞安;桑宏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5号聚酯缝线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2例,应用锁骨钩钢板复位肩锁关节,4股5号聚酯缝线经锁骨、喙突,无张力状态下缝合喙锁韧带残端.所有患者采用视觉类比评分(VAS)、HSS肩关节评分系统及Constant -Murley评分.[结果]术后切口愈合好,无臂丛神经损伤、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的出现.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0个月,平均16个月,VAS评分为(0.94±0.88)分;HSS评分为(86.44±8.94)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72±5.21)分.本组优17例,良13例,一般2例.[结论]5号聚酯缝线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以有效避免喙锁韧带断端缝合后张力过大和缝线骨道内磨损,有利于喙锁韧带无张力下愈合.
作者:冯磊;戴志刚;刘金兰;程贵元;刘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回顾分析9例脊柱手术并发急性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对其损伤因素、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患者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SM)3例,前路减压手术2例,后路减压手术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OPLL)前路手术3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后路手术1例;胸椎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2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脊髓半切综合征为主,伴有对侧肌力和双侧触觉不同程度减退.术后立即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脱水、保护胃粘膜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4例患者术后给予高压氧治疗,2例患者给予神经节苷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当天开始给予功能锻炼.术前和术后3个月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例患者在甲强龙冲击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而停止治疗.伤侧肢体功能开始恢复时间在术后24h内5例、48 h内2例、72 h内1例及术后3周1例.术后3个月,2例24 h肢体功能开始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优于术前,其他7例接近术前.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经治疗和功能锻炼后,脊髓不完全损伤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脊柱手术并发急性脊髓不完全损伤区域局限、损伤程度较轻,经术后治疗和功能锻炼后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黄凯;贾连顺;周盛源;唐宇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分体式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研究髌骨骨折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对于103例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其中38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A组),65例采用分体式髌骨爪固定(B组).从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4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2种方法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在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A组,A组在费用方面优于B组.[结论]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分体式髌骨爪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可靠方法.分体式髌骨爪固定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存在高耗材、费用高的缺点,在手术时应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酌情选择.
作者:葛孚章;郑进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骨折端血供的影响.[方法]对20条家犬两侧胫骨中段横型截骨,随机选择一侧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对侧以普通接骨钢板固定作为对照,分别于内固定后4、8、12、16周行大体病理、HE染色、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内固定后l、3周对照组分别出现骨折劈裂、钢板松脱和钢板断裂各1例,实验组术后5周出现内固定弯曲变形1例.HE染色观察显示:实验组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骨痂的生长均早于对照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骨痂的新生血管密度(MVD)均高于对照组,8、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有效提供骨折端稳定、避免应力遮挡的同时,能显著减少对骨折端血供的破坏.
作者:陆继鹏;熊鹰;李群辉;吴中雄;赵烽;柳百炼;甘学文;普淇;张仲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响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矫正度丢失的主要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7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资料,以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为结局指标,对术后疗效进行随访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内固定方式、植骨方式、术前Cobb角度、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改变及伤椎上缘椎间隙高度改变等因素与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随访时间11 ~27个月(平均17.1个月),术后21例Cobb角度丢失≤3°、27例≥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节段6钉固定术后在Cobb角度维持上较短节段4钉固定效果好(OR=0.160; 95%Cl:0.503~0.819; P=0.016),术后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后凸角度矫正的维持(0R=14.214; 95%C1:0.543~0.843; P=0.005).[结论]内固定方式及功能锻炼情况是影响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主要因素.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能更好地维持术后矫正效果,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预防术后Cobb角度的丢失.
作者:印飞;张绍东;吴小涛;王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与传统灌注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1月~ 2009年12月本院55例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30例(A组)接受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另外25例(B组)采用灌注冲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包括住院日、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C反应蛋白变化率及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结果]与传统组相比,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组手术各项指标包括:住院日、术后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C反应蛋白变化率均优于传统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组在术后6、12、24、48 h(VSA)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1),术前及术后72 h(VSA)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链珠与灌注冲洗均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术式,但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出血少、恢复快、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作者:武亮;邢科;朱玉杰;田小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肱骨小头骨折(fracture of the humeral capitullum,FHC)又称Kocher骨折,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临床上并不多见,发病比例约占肘部损伤的1%,占肱骨远端骨折的6%[1],多见于成年女性可能与其生物力学上的易患性(提携角偏大)和代谢上的易患性(骨质疏松)有关[2].本文就该类损伤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东靖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策略.[方法]随访2008年11月~2012年1月间74例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平均87.3岁,对患者的疗效、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摄股骨近端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评价螺旋刀片的位置.[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尖顶距18.6 mm,髋关节Harris评分71 ~96分,平均88.5分.术中未发生内置物周围骨折、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内置物断裂、内置物切割出股骨头及骨折端移位等情况.[结论]采用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对于超高龄、合并不同程度内科疾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有优势.
作者:梁昌详;詹世强;肖丹;马元琛;郑晓青;顾宏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后踝骨折(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PMF)在全部踝关节骨折中占7%~44% [1-2].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临床功能恢复会较差,伴有PMF的踝关节骨折较严重程度相似的双踝骨折创伤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2].目前对于PMF的手术指证和手术方法选择仍存在争议.美国一项大规模的医师调查问卷显示,在处理PMF时,是否采取内固定的首要参考因素并非骨折块的大小,而是踝关节的稳定性(56%的医师选择);当然,随着PMF涉及踝关节面积的逐渐增大,选择固定的医师也不断增加,超过50%关节面时,有97%的医师选择固定,<10%的关节面时,仅9%的医师选择固定[3].由于目前对此类损伤治疗缺乏一致性,本文就PMF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魏世隽;蔡贤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在人工髋臼翻修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对28例人工髋臼行翻修手术(20例髋臼松动,8例髋臼磨损).[结果] 28例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获得24 ~ 72个月(平均49个月)随访,无1例出现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6.5分增至术后的平均89.5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4%.[结论]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在髋臼翻修术中,固定牢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张绍安;魏新军;李智浩;彭高峰;贺喜顺;郑水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骨盆骨折合并创伤性膈疝、脾破裂、胃破裂临床上罕见,本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8岁.外伤致左腹股沟区疼痛8h就诊.患者缘于8h前6 m高空坠落,左半身着地,即感左腹股沟区疼痛,急就诊于当地医院,拍骨盆正位X线片示:左耻骨上下支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左骶骨骨折,断端未见明显移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门诊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诉左腹股沟区疼痛,无明显胸腹部症状,遂未给予全身查体,直接收入院治疗.
作者:张擎柱;罗子璇;潘进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肘肌瓣肱桡关节成形术在治疗开放性肘关节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开放性肘关节外伤8例,肱尺关节复位后,对关节面缺损或严重破坏之肱桡关节,采用带血管蒂的肘肌瓣转位肱桡关节成形,挽救部分肘关节功能.[结果]肘肌瓣血运良好.8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肘关节功能得以部分保留.[结论]带血管蒂的肘肌瓣转位肱桡关节成形,可用于急诊肘关节外伤的修复,且能有效保留部分肘关节功能.
作者:张晨阳;崔文勇;梁文锴;高培刚;杨宏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骨锚修复急性Ⅲ度指间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12月,应用骨锚修复21例Ⅲ度急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其中食指10例,环指5例,小指4例,中指2例.[结果]术后20例患者获得随访10 ~2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6周可自由活动患指,12周后重返工作岗位,18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2例有轻微疼痛.术后侧方应力试验,侧倾角差均小于对侧相应手指的10%.[结论]应用骨锚修复急性Ⅲ度指间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术后疗效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琛玉;徐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意外事故发生率随之上升,各种创伤性疾病明显增多,特别是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脊柱脊髓损伤后果严重,且其损伤机制复杂,这就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试图搞清其损伤机制,制定出合理的损伤分型及治疗方案.自从Bohler首次提出脊柱损伤分型概念以来,对脊柱损伤分类及治疗相关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目前仍无一种被广泛接受而又非常实用的方法.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晏礼;宋文慧;王春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伴有肱骨矩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采用PHILOS钢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57例肱骨近端伴肱骨矩粉碎新鲜骨折患者,术后第1、2、3、6、9、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至少1次门诊检查.常规拍摄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了解潜在的并发症,同时进行Neer评分来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该组患者平均随访23.8个月(9~ 42个月),平均Neer评分为(78.9±13.9)分,优良率达78.95%.骨折不愈合1例,内固定物穿出3例,内固定物松动1例,肱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大结节移位3例,内翻畸形7例,继发性冻结肩5例,其中伴有一种并发症的3例,伴有2种并发症的5例,伴有3种以上并发症的4例.[结论]由于PHILOS钢板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设计,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积极的康复锻炼,用PHILOS钢板治疗伴有肱骨矩粉碎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能取得良好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李仁斌;林焱斌;庄研;张怡元;熊圣仁;熊国胜;林任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带负电荷硫酸钙/B-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BCC骨水泥)和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造成猪肺栓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海南五指山小型种猪12只,分为BCC组与PMMA组,每组6只.PMMA组:经猪肺动脉干注入2 ml PMMA骨水泥;BCC组:经猪肺动脉干注入2 ml BCC骨水泥.分别于骨水泥注入后的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等不同时间点监测平均动脉压(MAB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与心率(HR).[结果]猪肺栓塞模型成功后,BCC组于注入骨水泥后各时间点的MABP、HR下降幅度以及MPAP的升高幅度均小于PMMA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较之PMMA骨水泥,BCC骨水泥致实验猪肺栓塞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为平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秦毅;秦杰;江建明;瞿东滨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