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平;苏伟;赵劲民;唐建东;秦汉兴
[目的]收集并分析关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的文献,对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Medline(1966年1月~2011年12月)、PubMed(1980年1月~2011年12月)、Embase(1990年1月~2011年12月)、Science(1990年1月~2011年12月)、Springer(1990年1月~2011年12月)、CNKI(1994~2011年)、万方数据库(1982~2011年)等数据库中关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均为英文文献,经改良Jadad 评分判定均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Constant评分(WMD值为-2.93,95%置信区间[-8.96,3.10],P=0.34)、DASH评分(WMD值为-7.43,95%置信区间[-16.14,1.27],P=0.09);VAS 评分(WMD值为-4.71,95%置信区间[-6.12,-3.31],I2=92%,P<0.0001);后期再次手术治疗方面比较(WMD值为8.81,95%置信区间[2.73,28.38],P=0.0003).[结论]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在Constant评分、DASH评分方面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疗效无差异,考虑手术会增加患者的刨伤、痛苦以及经济负担,故建议对此类患者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为宜.
作者:冯彦华;王诗波;张伟伟;骆宇春;樊嵘;季航宇;许斌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获得随访的髋部骨折患者60例,其中43例接受手术治疗,17例非手术治疗.对照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患者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于非手术组(P<0.01),即使合并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其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1).[结论]手术治疗能显著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完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的前提下,手术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卧床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黄继勤 刊期: 2012年第14期
1椎间盘退变与治疗策略椎间盘连接相邻的两个椎体,主要由中央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外侧的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和上下终板( endplate,EP)构成,对脊柱、大脑和其他组织器官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除纤维环的外1/3有少量血液供应外,正常的椎间盘无血供和神经支配,营养的获取主要依赖终板的渗透作用[1].终板在结构上与关节软骨类似,约0.6mm厚,是营养物质从椎体运输到椎间盘的主要通道[2-3];中央的胶状髓核主要由蛋白多糖(蛋白聚糖为主)、肢原(Ⅱ型胶原为主)和水构成[4];纤维环主要由15~25层同心圆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主要为I型胶原(80%左右)[5].
作者:黄永灿;吕维加;陆瓞骥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骨盆指数在评价骶骨“U”形骨折和“H”形骨折矢状面成角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23例骶骨“U”形骨折或“H”形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和治疗结果.本组骶骨“U”形骨折14例;“H”形骨折9例.其中屈曲型骨折15例;中立位骨折5例;伸展型骨折3例.全组患者均行髂腰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平均34.4个月.此间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放射影像行骨盆指数和骶骨成角畸形的计算机测量.[结果](1)屈曲型骶骨骨折的术后PI由术前76.3°±7.0°改善至58.1°±7.5° (P<0.05);术后成角畸形由术前33.5°±7.1°改善至12.7°±4.3°(P<0.05).手术前后PI差值与成角畸形差值呈正相关(P<0.05);(2)术后JOA评分平均19.4分.其中术后PI >62°者,JOA评分平均16.7分;PI< 62°者,JOA评分平均23.3分;(3)术后PI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0.880,P<0.05).[结论]PI可用于测量骶骨骨折矢状面的成角畸形改变,并据此推测患者的功能预后.
作者:张海彬;王建民;和利;梁彦;张银光;李卫哲;刘兆杰;贾健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继1959年Boucher成功采用长螺钉经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之后,1963年Roy-Camille研制出椎弓根螺钉钢板(pedicle screw plate,PSP)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1996年北美脊柱学会正式认可了椎弓根螺钉在临床上的使用.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病变、骨折、肿瘤、畸形和炎症的固定治疗,而且成为脊柱后路固定的主要方法,该技术的关键是,螺钉的置入必须位于三维空间中唯一的一个通道上,即按照正确的矢状面角及水平面角,沿椎弓根的长轴穿过椎弓根这一狭小的骨性通道达椎体[1].虽然随着操作技术的进步、影像辅助系统的发展,椎弓根螺钉技术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然而经椎弓根置钉仍存在着一定的失误率[2-3],螺钉位置不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者可导致脊髓或神经损伤、大血管或脏器损伤、硬脊膜破裂及脑脊液漏、椎弓根骨折等并发症.因而对于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关键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进行文献分析、综述,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永兴;曾忠友 刊期: 2012年第14期
胸腰段椎体骨折、结核、肿瘤或椎间盘突出常伴有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从而导致其致残率较高.近年来,随着高处坠落及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加,胸腰段脊柱骨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临床研究发现,胸腰段脊柱损伤后,常伴有脊髓损伤,这多是由于椎体骨折后导致骨折块向后移位而突入椎管,或是脊柱向后成角而致脊髓受压损伤引起神经功能障碍[1].目前,脊柱前路手术是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2],该法优点在于能够直接去除致压物,矫正向后成角畸形,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髓血供,使脊髓功能可以得到大限度的恢复.前路手术的适应证为:(1)脊髓损伤后有前脊髓损伤综合征者;(2)椎体后缘骨片向后明显移位致椎管严重狭窄或陈旧性爆裂骨折伴不全瘫者;(3)后路手术后前方致压未解除者;(4)前方致压的迟发性不全瘫者.本文就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黄卫民;阿不都乃比·艾力;李磊;张玉堃;周纲;田慧中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测量研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61例单侧关节病患者,对其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测量股骨偏心距,采用三维CT扫描重建技术及X线影像技术分别为61例患者测量.通过手术前后股骨偏心距的变化及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临床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股骨偏心距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观察组的标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比术前Harris分明显提高.[结论]相对于X线影像技术,3D CT扫描重构技术的术前规划可较容易地获得测量值,且由于框架建立在股骨轴上,其获得不依赖测试时的条件,并不受位置变化的影响.
作者:芦北极;孙俊英;施勤;魏东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Iso-C 3D导航系统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在Iso-C 3D导航系统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共31例,观察临床疗效及置钉的准确性.[结果]本组31例中,共置人13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显示,颈椎骨折脱位复位均满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术后CT显示,13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穿透皮质率4.4%,但均未造成脊髓、神经、血管压迫等.经随访,X线显示所有病例融合区均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断钉及内置物松动现象.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为颈椎骨折脱位行后路内固定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Iso-C 3D导航下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置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沈源彬;关宏刚;陈苑妮;曹正霖;霍智铭;肖隆艺;梁亮科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内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优势和手术要求.[方法]选取43例胫骨远端骨折先行跟骨牵引,二期行经皮微创内或外侧解剖锁定板内固定为治疗组,随机选取同时期切开复位内或外侧解剖锁定板内固定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按Tornetta判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远期功能疗效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微创与切开复位内或外侧解剖锁定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均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但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的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大幅减少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和骨血运破坏,减少伤口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愈合,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作者:陈庆泉;张志宏;王万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 h皮下注射VPA 300 mg/kg至取材;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大鼠在伤后24、48、72 h和1周先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随后处死取材.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通过化学比色法测定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BBB评分显示C组运动功能未受影响,VPA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组,两者相比在伤后48、72 h和1周差异有显著性(P<0.01).HE染色示C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VPA组各时间点的病理变化与SCI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善.C组偶见或未见iNOS阳性表达细胞.与C组相比,SCI组和VPA组的iNOS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在伤后72 h达高峰,但VPA组的iNOS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SCI组(P<0.05).SCI组和VPA组脊髓组织的MDA含量明显高于C组,而GSH-Px活性明显低于C组(P<0.05),VPA组和SCI组相比较,MDA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下降,GSH-Px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VPA通过减轻SCI所诱导的氧化应激,从而对SCI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李新枝;聂政;杨琴;林森;周红利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取出后股骨头坏死发生原因及探讨佳治疗方法,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1998~2008年间,收治并得到随访的57例59个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不同时间及采用不同方法取内固定所产生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内固定取出后给予钉道空腔植骨,术后患者不负重3个月,然后扶拐下地逐渐增加负重强度的股骨头坏死率,较单纯取钉不负重1 ~1.5个月,平均1.2个月,股骨头坏死率明显降低,术后2年以上取内固定,较2年以内者股骨头坏死率低.[结论]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取钉时间在2年以上较适宜.内固定取出后,给予植骨并增加负重时间各3个月,然后扶拐,逐渐负重的方法,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作者:庞忠训;彭方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通过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的疗效.[方法]随访2008年5月~2010年5月肱骨远端骨折103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50例,术后采取固定、传统康复等常规治疗;康复组53例,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X线片检查,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评估术后1、3、6个月的肘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1年.按照Mayo评分,康复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1、3、6个月分别为85%、91%、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82%、88% (P<0.05).[结论]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作者:戴闽;杨康骅;艾江波;帅浪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比较长节段固定术、短节段固定术和短节段结合椎体成形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稳定性.[方法]收集6具新鲜尸体的脊柱(T9~L5)标本,对每一具标本依次按完整状态、骨折状态、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和短节段结合椎体成形的顺序进行测试,计算其在屈曲、背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骨折后脊柱在6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均增加(P<0.05);各内固定组的运动范围均小于完整组(P<0.05);长节段固定和短节段结合椎体成形固定的运动范围小于单纯短节段固定组(P<0.05);短节段结合椎体成形固定在屈曲和左右侧屈方向上的运动范围与长节段固定无差别(P>0.05),而在背伸和左右旋转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短节段结合椎体成形固定则大于长节段固定(P<0.05).[结论]通过延长固定节段与联合椎体成形均能够增加短节段固定的稳定性,在屈曲和左右侧屈方向上短节段联合椎体成形已经能够达到长节段固定所能够达到的稳定性.
作者:刘传安;曾至立;程黎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肱骨中上段骨折行顺行髓内钉治疗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1 ~64岁,平均(36.5±5.6)岁.损伤原因:车祸伤8例,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右侧9例,左侧4例;肱骨上1/3骨折8例,肱骨中1/3骨折5例.不扩髓肱骨交锁髓内钉(unreamed humeral nail,UHN)由AO公司提供.[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 ~27个月,平均(19±2.8)个月随访.手术操作时间40~ 100 min,平均(70±18) min,术中出血20~80 ml,平均(55±14) ml.所有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无内固定物移位、失效及断裂.骨折愈合时间4~8.5个月,平均(5.8±1.5)个月,无旋转、短缩等畸形愈合.无并发桡神经损伤,术前1例不全桡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复诊功能恢复.根据ASES评分,优良率92.3%.[结论]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符合中心应力生物力学固定方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功能康复满意.
作者:葛建华;罗雷茗;尹一然;万永鲜;鲁晓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跟骨异形钢板固定治疗双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2010年6月对18例双侧跟骨骨折均采用异形钢板固定治疗.[结果]随访12~42个月,平均29.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19周.无感染、皮瓣坏死、腓肠皮神经损伤及钢板外露发生;3足术后出现切口渗液,经换药后均愈合;2足出现后距下关节炎行保守治疗后好转.接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平均85.8分,其中优21足,良10足,可3足,差2足,优良率86.1%.[结论]应用异形钢板固定治疗双侧跟骨骨折,同时给予植骨,能够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固定可靠,可早期负重.
作者:杨英果;朱冬承;戈兵;王亮;李志胜;王晓民;时昌韩;陈才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75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病人,对围手术期的处理方式进行优化,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2 d.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Harris评分:优(90~100分)41例(54 7%);良(80~89分)25例(33.3%);可(70~79分)6例(6.0%);差(低于70分)3例(4.0%).优良率88.0%.[结论]在围手术期使用快速康复理念,可有效的减轻老年人应激水平,改善生理功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
作者:宋远征;赵建宁;郭亭;王与荣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比较内固定物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间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1例.其中内固定组36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5例.比较2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内固定组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8、20个月.内固定治疗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均较长,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较多,髋关节功能恢复稍差(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输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负重活动早、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书涛;刘洋;张明辉;王晓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不同方法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英文文献,对其畸形愈合率、不愈合率、感染率、内固定失败率及二次手术率等进行评价.[方法]2位作者独立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和相关的会议记录及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无语种限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采用SPSS 19,0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初检获得相关文献721篇,后纳入22篇,共1484例.保守治疗组(n =556)的不愈合率为1.3%,明显低于髓内针固定组(RR:0.22; CI:0.01~0.71;P<0.001)的5.8%和钢板内固定组(n =310)的3.7%(RR:0.35; CI:0.01~0.91; P=0.02).钢板内固定组的畸形愈合率为7.7%,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的15.5% (RR:0.50;CI:0.21~0.73; P=0.001)和髓内针固定组的14.6%(RR,0.53; CI:0.23 ~0.77; P=0.003).钢板固定组的二次手术率为8.1%,明显低于髓内针固定组的18.3%,(RR:0.44; CI:0.22~0.69; P<0.001).[结论]保守治疗组的不愈合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但保守治疗组的畸形愈合率明显高于钢板内固定组.钢板内固定组的畸形愈合率和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髓内针固定组.
作者:卢发太;杨军;王岩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有患者31例,平均年龄68.3岁(61 ~84岁).术前诊断为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并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损害.全部病例接受了骨折复位、椎管减压、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手术治疗.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以及影像学观测脊柱Cobb角和受伤椎体高度回复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7个月(6~36个月),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术后VAS为2.8分、ODI为32.2%.术后压缩性骨折基本复位,观察期间内固定物无松脱、折断.[结论]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有利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复位和维持,进而减轻疼痛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用于伴有神经损伤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赵洪普;徐秋玉;吕玉明;曾勉东;钟志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手术的选择及对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本院2007年10月~2010年8月43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治疗中采用及早、微创的手术治疗,按Evans分型,选择适合骨折类型的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7.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Harris 评分87~92分,平均为90.5分.优31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7%.[结论]老年入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无手术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及早并采用微创、稳定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康复,减少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明显降低病死率.
作者:金勇 刊期: 201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