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取出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分析

庞忠训;彭方敏

关键词: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取出, 股骨头坏死
摘要:[目的]分析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取出后股骨头坏死发生原因及探讨佳治疗方法,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1998~2008年间,收治并得到随访的57例59个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不同时间及采用不同方法取内固定所产生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内固定取出后给予钉道空腔植骨,术后患者不负重3个月,然后扶拐下地逐渐增加负重强度的股骨头坏死率,较单纯取钉不负重1 ~1.5个月,平均1.2个月,股骨头坏死率明显降低,术后2年以上取内固定,较2年以内者股骨头坏死率低.[结论]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取钉时间在2年以上较适宜.内固定取出后,给予植骨并增加负重时间各3个月,然后扶拐,逐渐负重的方法,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个性化康复治疗

    [目的]研究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通过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的疗效.[方法]随访2008年5月~2010年5月肱骨远端骨折103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50例,术后采取固定、传统康复等常规治疗;康复组53例,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X线片检查,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评估术后1、3、6个月的肘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1年.按照Mayo评分,康复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1、3、6个月分别为85%、91%、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82%、88% (P<0.05).[结论]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作者:戴闽;杨康骅;艾江波;帅浪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使用跟骨钢板治疗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

    [目的]回顾研究跟骨钢板治疗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以探讨该类内固定物在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对2006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在三家医院采用跟骨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进行回顺性研究及随访,治疗结果采用UCLA肩关节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分.[结果]肱骨大结节骨折采取跟骨钢板治疗31例,女15例,男16例;年龄34~71岁(平均53.6岁).合并损伤情况:25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合并冈上肌部分损伤4例;合并臂从神经损伤1例;合并肱骨干中上骨折1例.31例大结节骨折病例均采用经三角肌人路;其中27例的固定方法只应用剪切、塑形的跟骨钢板,4例加用缝线.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7)个月.伤侧肩关节UCLA评分结果:优28例;良2例:差1例.[结论]本组病例研究提示,应用经过剪裁、塑形的跟骨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唐小松;郭刚;燕华;余斌;朱立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 2009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103例,根据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分为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组82例,可、差组21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3.01,P=0.003)、骨折类型(x2 =8.61,P=0.013)、受伤到治疗时间(t=2.93,P=0.004)和手术方式(x2 =8.14,P=0.047)与术后踝关节功能有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87,P=0.040)、手术方式(OR =0.15,P=0.004)是影响踝关节术后功能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手术方式,因此,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踝关节功能不良的关键.

    作者:晏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Iso-C 3D导航系统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在Iso-C 3D导航系统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在Iso-C 3D导航系统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共31例,观察临床疗效及置钉的准确性.[结果]本组31例中,共置人13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显示,颈椎骨折脱位复位均满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术后CT显示,13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穿透皮质率4.4%,但均未造成脊髓、神经、血管压迫等.经随访,X线显示所有病例融合区均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断钉及内置物松动现象.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为颈椎骨折脱位行后路内固定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Iso-C 3D导航下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置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沈源彬;关宏刚;陈苑妮;曹正霖;霍智铭;肖隆艺;梁亮科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全髋关节成形术后的偏心距测量对临床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测量研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61例单侧关节病患者,对其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测量股骨偏心距,采用三维CT扫描重建技术及X线影像技术分别为61例患者测量.通过手术前后股骨偏心距的变化及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临床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股骨偏心距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观察组的标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比术前Harris分明显提高.[结论]相对于X线影像技术,3D CT扫描重构技术的术前规划可较容易地获得测量值,且由于框架建立在股骨轴上,其获得不依赖测试时的条件,并不受位置变化的影响.

    作者:芦北极;孙俊英;施勤;魏东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异形钢板固定治疗双侧跟骨骨折

    [目的]探讨跟骨异形钢板固定治疗双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2010年6月对18例双侧跟骨骨折均采用异形钢板固定治疗.[结果]随访12~42个月,平均29.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19周.无感染、皮瓣坏死、腓肠皮神经损伤及钢板外露发生;3足术后出现切口渗液,经换药后均愈合;2足出现后距下关节炎行保守治疗后好转.接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平均85.8分,其中优21足,良10足,可3足,差2足,优良率86.1%.[结论]应用异形钢板固定治疗双侧跟骨骨折,同时给予植骨,能够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固定可靠,可早期负重.

    作者:杨英果;朱冬承;戈兵;王亮;李志胜;王晓民;时昌韩;陈才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骨盆指数在评价骶骨骨折矢状面成角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骨盆指数在评价骶骨“U”形骨折和“H”形骨折矢状面成角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23例骶骨“U”形骨折或“H”形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和治疗结果.本组骶骨“U”形骨折14例;“H”形骨折9例.其中屈曲型骨折15例;中立位骨折5例;伸展型骨折3例.全组患者均行髂腰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平均34.4个月.此间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放射影像行骨盆指数和骶骨成角畸形的计算机测量.[结果](1)屈曲型骶骨骨折的术后PI由术前76.3°±7.0°改善至58.1°±7.5° (P<0.05);术后成角畸形由术前33.5°±7.1°改善至12.7°±4.3°(P<0.05).手术前后PI差值与成角畸形差值呈正相关(P<0.05);(2)术后JOA评分平均19.4分.其中术后PI >62°者,JOA评分平均16.7分;PI< 62°者,JOA评分平均23.3分;(3)术后PI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0.880,P<0.05).[结论]PI可用于测量骶骨骨折矢状面的成角畸形改变,并据此推测患者的功能预后.

    作者:张海彬;王建民;和利;梁彦;张银光;李卫哲;刘兆杰;贾健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收集并分析关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的文献,对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Medline(1966年1月~2011年12月)、PubMed(1980年1月~2011年12月)、Embase(1990年1月~2011年12月)、Science(1990年1月~2011年12月)、Springer(1990年1月~2011年12月)、CNKI(1994~2011年)、万方数据库(1982~2011年)等数据库中关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均为英文文献,经改良Jadad 评分判定均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Constant评分(WMD值为-2.93,95%置信区间[-8.96,3.10],P=0.34)、DASH评分(WMD值为-7.43,95%置信区间[-16.14,1.27],P=0.09);VAS 评分(WMD值为-4.71,95%置信区间[-6.12,-3.31],I2=92%,P<0.0001);后期再次手术治疗方面比较(WMD值为8.81,95%置信区间[2.73,28.38],P=0.0003).[结论]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在Constant评分、DASH评分方面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疗效无差异,考虑手术会增加患者的刨伤、痛苦以及经济负担,故建议对此类患者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为宜.

    作者:冯彦华;王诗波;张伟伟;骆宇春;樊嵘;季航宇;许斌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5年5月~2010年2月5年间收治的81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合并伤、骨折肢别、骨折分型、从受伤至开始清创的时间、固定方式、软组织修复时机、VSD的应用等10项因素与骨折愈合率的关系,对以上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可能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因素有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从受伤至开始清创的时间及软组织修复时机等4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以及软组织修复时机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独立相关,其他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能量损伤是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愈合率与骨折分型严重程度有关,早期软组织修复有利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

    作者:赵国平;苏伟;赵劲民;唐建东;秦汉兴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经皮微创内外侧解剖锁定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内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优势和手术要求.[方法]选取43例胫骨远端骨折先行跟骨牵引,二期行经皮微创内或外侧解剖锁定板内固定为治疗组,随机选取同时期切开复位内或外侧解剖锁定板内固定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按Tornetta判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远期功能疗效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微创与切开复位内或外侧解剖锁定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均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但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的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大幅减少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和骨血运破坏,减少伤口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愈合,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作者:陈庆泉;张志宏;王万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1484例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不同方法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英文文献,对其畸形愈合率、不愈合率、感染率、内固定失败率及二次手术率等进行评价.[方法]2位作者独立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和相关的会议记录及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无语种限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采用SPSS 19,0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初检获得相关文献721篇,后纳入22篇,共1484例.保守治疗组(n =556)的不愈合率为1.3%,明显低于髓内针固定组(RR:0.22; CI:0.01~0.71;P<0.001)的5.8%和钢板内固定组(n =310)的3.7%(RR:0.35; CI:0.01~0.91; P=0.02).钢板内固定组的畸形愈合率为7.7%,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的15.5% (RR:0.50;CI:0.21~0.73; P=0.001)和髓内针固定组的14.6%(RR,0.53; CI:0.23 ~0.77; P=0.003).钢板固定组的二次手术率为8.1%,明显低于髓内针固定组的18.3%,(RR:0.44; CI:0.22~0.69; P<0.001).[结论]保守治疗组的不愈合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但保守治疗组的畸形愈合率明显高于钢板内固定组.钢板内固定组的畸形愈合率和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髓内针固定组.

    作者:卢发太;杨军;王岩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跟骨骨折手术入路进展

    跟骨是足部诸骨中大的一块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1—2].其中85%~ 90%以上为跟骨关节内骨折,跟骨骨折的诊治在过去100多年里经历了曲折而缓慢的过程,存在诸多争论.在18世纪和19世纪,跟骨骨折基本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目标是预防危及生命的感染和坏疽,保存肢体,早期常常行部分或全部跟骨切除[3].上世纪80~90年代,大量文献报道了不同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ORIF)技术及其长期的临床效果[2]这些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病人,只要采取合适的入路、正确的内固定手段,ORIF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田智广;潘进社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获得随访的髋部骨折患者60例,其中43例接受手术治疗,17例非手术治疗.对照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患者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于非手术组(P<0.01),即使合并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其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1).[结论]手术治疗能显著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完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的前提下,手术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卧床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黄继勤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应用小切口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PHILOS钢板有限切开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PHILOS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有限切开(肱骨近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8~79岁,平均6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9例(解剖颈骨折9例,外科颈骨折8例,大结节骨折2例);三部分骨折25例;四部分骨折10例(骨折伴肩关节脱位2例).[结果]54例患者经18个月的随访,54例均愈合,影像学提示骨愈合发生在10周左右,有1例发生轻度肩峰撞击,1例四部分骨折的患者发生部分肱骨头坏死.根据术后肩关节Neer评分法,优27例,良23例,可4例,优良率达92.6%.[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应用PHILOS钢板固定,重视内侧皮质复位内侧柱的重建,手术创伤小,复位简便,骨折愈合顺利,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未发现术后明显复位丢失、钉板松动和断裂病例,为目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巴雪峰;孙改生;凯瑟尔;廖炎炎;汪少波;周燕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胸腰段椎体骨折、结核、肿瘤或椎间盘突出常伴有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从而导致其致残率较高.近年来,随着高处坠落及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加,胸腰段脊柱骨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临床研究发现,胸腰段脊柱损伤后,常伴有脊髓损伤,这多是由于椎体骨折后导致骨折块向后移位而突入椎管,或是脊柱向后成角而致脊髓受压损伤引起神经功能障碍[1].目前,脊柱前路手术是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2],该法优点在于能够直接去除致压物,矫正向后成角畸形,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髓血供,使脊髓功能可以得到大限度的恢复.前路手术的适应证为:(1)脊髓损伤后有前脊髓损伤综合征者;(2)椎体后缘骨片向后明显移位致椎管严重狭窄或陈旧性爆裂骨折伴不全瘫者;(3)后路手术后前方致压未解除者;(4)前方致压的迟发性不全瘫者.本文就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黄卫民;阿不都乃比·艾力;李磊;张玉堃;周纲;田慧中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策略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手术的选择及对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本院2007年10月~2010年8月43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治疗中采用及早、微创的手术治疗,按Evans分型,选择适合骨折类型的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7.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Harris 评分87~92分,平均为90.5分.优31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7%.[结论]老年入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无手术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及早并采用微创、稳定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康复,减少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明显降低病死率.

    作者:金勇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75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病人,对围手术期的处理方式进行优化,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2 d.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Harris评分:优(90~100分)41例(54 7%);良(80~89分)25例(33.3%);可(70~79分)6例(6.0%);差(低于70分)3例(4.0%).优良率88.0%.[结论]在围手术期使用快速康复理念,可有效的减轻老年人应激水平,改善生理功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

    作者:宋远征;赵建宁;郭亭;王与荣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有患者31例,平均年龄68.3岁(61 ~84岁).术前诊断为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并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损害.全部病例接受了骨折复位、椎管减压、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手术治疗.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以及影像学观测脊柱Cobb角和受伤椎体高度回复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7个月(6~36个月),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术后VAS为2.8分、ODI为32.2%.术后压缩性骨折基本复位,观察期间内固定物无松脱、折断.[结论]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有利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复位和维持,进而减轻疼痛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用于伴有神经损伤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赵洪普;徐秋玉;吕玉明;曾勉东;钟志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1病因分折1.1脊髓损伤发生低钠血症的原因1.1.1 中枢性低血钠高尿钠综合征机制 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有学者认为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与早期进食不佳、利尿剂脱水剂的应用有关,多数学者用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给予解释[2].CSWS是继发于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肾脏保钠功能下降,引起肾性失永失钠的低血容量型低钠血症.颈脊髓损伤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肾素Ⅱ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受到抑制,经肾排钠增多而导致低钠血症.而低钠血症抑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使肾小球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下降从而导致排尿增多引起CSWS[2].

    作者:郑光峰;赵汉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取出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取出后股骨头坏死发生原因及探讨佳治疗方法,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1998~2008年间,收治并得到随访的57例59个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不同时间及采用不同方法取内固定所产生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内固定取出后给予钉道空腔植骨,术后患者不负重3个月,然后扶拐下地逐渐增加负重强度的股骨头坏死率,较单纯取钉不负重1 ~1.5个月,平均1.2个月,股骨头坏死率明显降低,术后2年以上取内固定,较2年以内者股骨头坏死率低.[结论]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取钉时间在2年以上较适宜.内固定取出后,给予植骨并增加负重时间各3个月,然后扶拐,逐渐负重的方法,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作者:庞忠训;彭方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