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患者标本的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自动化校正方案探讨

张海鸥;程蔚蔚;胡雯婧;刘朦迪;范建霞;钱义元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 产前筛查, 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患者标本的孕中期血清三联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自动化校正方案,旨在建立更有效的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质量保证体系.方法:对本院2014年的13 024例孕中期孕妇的唐氏征筛查中位数倍数(multiple of medians,MoM),运用累积和批次校正法进行校正,采用校正中位数倍数中值(median of multiple of medians,mMoM)在0.90~1.10之外的批次(方案一)和校正中位数倍数中值(mMoM)在0.95~1.05之外的批次(方案二)这2种方案得到的MoM值,重新评估孕妇胎儿发生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2种校正方案分别能把mMoM在0.90~1.10和0.95~1.05的百分比由校正前的64%和90%,提升到校正后的67%、99%和85%、99%.13 024例孕妇的唐氏综合征检出率和阳性率在原始方案和2种校正方案中差异不大.结论:对于孕中期血清三联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临床实验室可考虑在当前质控方案基础上增加自动化校正方案.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BRAF V600E(V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BRAF V600E、CK19及Galectin-3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BRAF V600E抗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以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BRAF V600E、CK19、Galectin-3 3种抗体在PTC组与对照组间的表达差异,并分析BRAF V600E抗体与PT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PTC患者甲状腺被膜侵犯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率有关(P<0.05).80例PTC患者病理组织中的BRAF V600E、CK19及Galectin-3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50%、98.75%、95.00%,联合运用CK19及Galectin-3,其诊断灵敏度达95.00%;BRAF V600抗体的诊断特异度为100%,分别与CK19、Galectin-3联合运用,可提高诊断特异度.BRAF V600E抗体表达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甲状腺被膜侵犯与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亚型等临床病理参数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运用BRAF V600E、CK19、Galectin-3抗体有助于PTC的病理诊断,BRAF V600E抗体可起到对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初筛作用.

    作者:蔡蓉;闵学文;陈美蓉;沈娅婷;石群立;周晓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支气管冲洗液基因检测在肺癌诊治中的价值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居我国肿瘤死亡的首位.因此,肺癌的诊断在临床上既常见又重要.肺癌诊断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其定性诊断,主要是组织和细胞病理诊断,其次是分期诊断.随着近年来靶向治疗和驱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进展,肺癌的基因诊断及分子分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发展迅速.

    作者:张新;张新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我国肺癌筛查现状与展望

    肺癌是我国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位居前列,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肿瘤远处转移,仅有不足20%的肺癌患者可于早期被发现.肺癌的分期与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ⅠA期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2],相比之下,Ⅳ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不到5%[3].因此,如何在肺癌早期阶段将患者筛选出来,将是降低肺癌死亡率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所在.

    作者:韩宝惠;沈胤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管集束征在肺磨玻璃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胸部增强CT图像中的血管集束征,在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为5~20 mm的136个GGN的动态增强CT表现,包括良性结节20个、浸润前病变(pre-invasive lesions,PL)32个,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31个,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53个.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源CT行胸部增强CT扫描,观察、比较GGN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根据扫描结果将血管集束征分为肺动脉异常(Ⅰ型)、肺静脉异常(Ⅱ型)两型,比较Ⅰ、Ⅱ型血管集束征在良、恶性结节及不同浸润程度结节中的差异.结果: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上,GGN中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为53.68%(73/136),而恶性结节中的血管集束征显示率(57.76%,67/116)高于良性结节(30.00%,6/20)(P=0.021).良、恶性结节间的Ⅰ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2/20)比13.79% (16/116),P=0.644];在不同病理亚型的恶性结节间,Ⅰ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L,12.50% (4/32);MIA,25.81% (8/31);IAC,7.55%(4/53),P=0.062].但Ⅱ型血管集束征在恶性结节中的出现率(43.97%,51/116)高于良性结节(20.00%,4/20)(P=0.044),且随着恶性结节病变级别的增加,Ⅱ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增高[PL,21.88% (7/32);MIA,25.81%(8/31);IAC,67.92% (36/53),P<0.001],其在IAC中的出现率为高,诊断灵敏度为67.92%,特异度为76.19%.IAC组与PL组、MIA组比较,Ⅱ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PL组与MIA组间的Ⅱ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4).结论:肺静脉异常型(Ⅱ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对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当GGN为IAC时出现血管集束征的概率更高.

    作者:曹琪琪;杨文洁;严福华;刘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癌免疫治疗标志物研究进展认识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对于晚期肺癌的治疗,仍以靶向治疗和放化疗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由此开创了晚期肺癌新的治疗方案,也引领了整个晚期肺癌治疗的变革,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问世,打破了恶性肿瘤既往治疗僵局,特别在晚期肺癌患者中取得了空前长效的临床疗效.2018年4月权威医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布重磅临床数据,CA209-003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表明,既往接受过1~5线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治疗后,5年生存率由5%提升至16%.这是目前报道过的PD-1抑制剂应用于晚期NSCLC患者时间长的随访数据,有望使得NSCLC成为一种慢性病.

    作者:王晓斐;高蓓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早期微小肺腺癌CT影像与病理的相关性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且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有效的手段.为达到早期诊断肺癌的目的,诊治关口前移非常重要,以病灶直径为1 cm作为早期微小肺癌评估风险的临界值是合理的,这就能将肺癌扼杀在早期阶段.当前,低剂量CT已被广泛应用于肺结节和肺癌的检出,研究CT密度值与纯磨玻璃结节病理间的关联,了解早期微小肺癌CT形态分型的病理基础,可从影像学到病理学对早期微小肺癌进行识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国桢;蔡庆;张伟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双能CT在非小细胞肺癌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双能CT对肿瘤总碘含量的量化测定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非手术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建立基于肿瘤碘含量测定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经活检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晚期NSCLC病例,在非手术治疗的第一疗程前、后行双能CT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软件测得30枚靶病灶的大径、CT值及总碘含量.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Choi标准及双能CT标准分别对30枚靶病灶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病灶大径、CT值及碘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差异,Kappa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检查结果与RECIST、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并采用配对x2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标准评估的部分缓解率与RECIST标准、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差异.结果:靶病灶的大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较小,平均变化率仅为缩小[(-3.45±15.76)%(P>0.05)];CT值的变化率亦不明显,平均变化率为减低[(-4.80±25.00)%(P>0.05)].靶病灶总碘含量的平均变化率为减低[(-10.47±23.34)%(P<0.05)],较大径及CT值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RECIST评估结果相比的一致性(Kappa=0.302,P<0.05),双能CT标准与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更好(Kappa=0.718,P<0.05);双能CT评估的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RECIST标准(P<0.05),而与Choi标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能CT测定的病灶碘含量较大径、CT值在治疗前后变化更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碘含量能更早地反映NSCLC肿瘤对药物的应答.相较于RECIST,采用总碘含量结合大径测量建立的双能CT标准的评估结果与兼顾肿瘤血供的Choi标准间的一致性更好,因此双能CT标准评估化疗疗效的建立具有可行性.

    作者:顾圣佳;曹琪琪;严福华;杨文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气管镜导航技术在肺外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策略

    肺结节是指影像学表现为肺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大直径小于3 cm的密度增高影,其外周被含气肺组织包绕[1].随着胸部CT在人群体检中应用的增多,大量的肺结节被发现,但肺结节特别是肺外周结节的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传统的经支气管镜活检依靠CT阅片判断肺外周结节的部位,有一定的盲目性,诊断率较低.

    作者:陈涛;黄建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点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肺原发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肺部原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10例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7例确诊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1例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确诊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8例患者的CT图像上病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9例增强CT均可见病灶轻度强化及血管漂浮征,8例可见晕征,而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结论:肺部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且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空气支气管征、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血管漂浮征、晕征等为肺部淋巴瘤在CT图像上较为特征的征象.

    作者:马媛媛;王燕;宋琦;陈克敏;赵夏;王黎;江旭峰;赵维莅;严福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ASP2215联合SAHA对FLT3-ITD突变细胞株体外协同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FLT3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抑制剂ASP2215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抑制剂SAHA,对伴FLT3-ITD突变的细胞株MV4-11的协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P2215、SAHA单药或两药联合处理白血病细胞株MV4-11,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其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FLT3及下游信号分子STAT5的磷酸化,分析凋亡调控蛋白Mcl-1、Bcl-xL、Bcl-2、Bax和caspase-9、caspase-3的蛋白含量.结果:①相较于FLT3野生型细胞株THP-1,ASP2215能够特异性地抑制FLT3-ITD突变AML细胞株MV4-11细胞的增殖.②ASP2215和SAHA单药处理均能抑制MV4-11细胞的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两药联合使用时能够协同抑制MV4-11细胞株的活性,不同药物浓度联合的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值皆小于1.③ASP2215和SAHA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诱导MV4-11细胞凋亡,两者联合能够进一步增加MV4-11细胞凋亡.MV4-11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伴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剪切活化,且活化程度随细胞凋亡增加而上升.相较于单药作用,两药联合能够引起更多的caspase-3和caspase-9剪切活化.形态学上,细胞凋亡和坏死改变随着药物浓度增加依次增多,且两药物联合能够引起细胞更明显的凋亡和坏死改变.④FLT3抑制剂ASP2215能够降低FLT3受体及下游分子STAT5的磷酸化水平,SAHA对FLT3及下游STAT5分子磷酸化也有轻度抑制作用.ASP2215和SAHA都能引起Mcl-1和Bcl-xL抗凋亡蛋白水平的降低,轻度下调Bcl-2蛋白和轻度上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两药联合相较于单药能够进一步下调Mcl-1、Bcl-xL的蛋白表达水平和Bcl-2/Bax蛋白比例.结论:ASP2215联合SAHA能够协同抑制伴FLT3-ITD突变MV4-11细胞株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涉及两药对FLT3-STAT5通路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以及对凋亡相关蛋白Mcl-1、Bcl-xL及Bcl-2/Bax蛋白比例的调控.

    作者:朱庆锋;胡晓丽;朱坚轶;郎雯竞;钟济华;陈芳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分型及其影像学诊断进展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s,CCC)又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儿童常见的胆道畸形,其以肝内和(或)肝外胆管树的囊状或梭状扩张为特点,囊肿的体积可较巨大.CC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小儿先天性疾病,其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约为1/100 000,而在亚洲地区则相对常见,发病率为1/13 000;女性多见,男女的发病比例为1∶(3~4)[1].对于导致东西方间及不同性别间发病率差异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作者:汪心韵;任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评估及监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关节肌肉疼痛及心肺肾功能损害.SLE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70/10万人,好发于育龄女性,多见于15~45岁年龄段,女∶男的发病比例为(7~9)∶1.在北美地区,SLE的发病率为23.2/10万人;非洲地区的发病率仅为0.3/10万人.根据英国风湿病协会的指南推荐,应常规监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药物毒性和并发症.对于疾病处于活动期的患者,至少每1~3个月复查各血项指标,而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则可将监测频率减少至6~12个月1次[1].

    作者:奚慧琴;金艳;潘蕾;沈晓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CMPT)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总结2例CMP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结果,1例患者诊断为微浸润性黏液腺癌,另1例考虑需鉴别CMPT与微浸润性黏液腺癌.术后石蜡组织显示其具有共同的特征性结构,肿瘤组织主要排列呈腺管状、乳头状结构,局部可呈贴壁状生长,也可形成微乳头状结构;肿瘤内及肿瘤周围肺泡腔内充满黏液,并形成黏液池;肿瘤间质常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由基底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及黏液细胞3种细胞构成.3种肿瘤细胞均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无肿瘤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基底细胞表达P63及P40,部分表达TTF-1;纤毛柱状细胞及黏液细胞均表达CK7及MUC-1,部分或少数弱表达TTF-1、NapsinA、SP-A及P63,均不表达P40,少量纤毛细胞弱表达MUC5AC;3种细胞Ki-67均低表达.结论:肺CMPT是一种新近认识的少见肺肿瘤,其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3种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表达不一致,但在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冷冻病理检查中易被误诊为腺癌,确诊需要进行石蜡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志检测.

    作者:陈晓炎;杨晓群;袁菲;张静;王朝夫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课程的整合初探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是以免疫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设计、操作及结果分析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突出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验室输送专业人才[1].

    作者:黄洁雯;李擎天;卫蓓文;宋珍;陈福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结节诊断和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2018年,估计将有1 810万新发癌症病例(不包括非黑素瘤皮肤癌,共1 700万)和960万癌症死亡病例(不包括非黑素瘤皮肤癌,共950万);在男性与女性人群中,肺癌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分别占癌症总发病人数的11.6%,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18.4%[1].近年来,随着低剂量CT(low dose CT,LDCT)的广泛应用,肺结节和肺癌检出率大幅提高.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表明,相较于X线胸部平片筛查,采用LDCT筛查后肺癌死亡率降低了20%,肺结节检出率为25%,肺癌检出率为4%[2-3].国内一项多中心肺癌筛查研究显示,LDCT检查的肺结节检出率为29.89%,肺癌检出率为1.23%,且≤8 mm的结节检出率约95.67%[4].而对于检查出的亚厘米结节,由于CT和PET检查判断此类结节良、恶性的可靠度并不高,且很难进行穿刺活检,因此对于此类结节的处理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基因检测及支气管镜等检查作为肺结节的主要检查诊断方法,能否准确地对结节的良恶性进行鉴别,对临床应对处理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赵俊松;陈克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清presepsin(sCD14-ST)、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介细胞素-6诊断血流细菌感染的诊断性能比较

    目的:探讨感染性标志物presepsin[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soluble CD14 molecular subtype,sCD14-ST)]在血流细菌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sCD14-ST、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 6,IL-6)检测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间经血培养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者79例(≥18岁成人组,34例;<18岁儿童组,45例),并纳入同期57名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presepsin、PCT,CRP、IL-6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不同生物标志物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应用presepsin辅助诊断细菌感染在不同年龄阶段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细菌感染组(688.32 pg/mL)与对照组(34.89 pg/mL)间的血清presepsin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细菌感染组按照年龄分层,成人感染组与儿童感染组间的血清presepsi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比较各生物标志物,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resepsin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高于PCT(0.802)、CRP(0.772)和IL-6(0.693),且血清presepsin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PCT、CRP及IL-6.血清PCT区分革兰阴阳性菌的曲线下面积大,为0.944,高于presepsin的0.915和IL-6的0.904和CRP的0.780.结论:感染标志物presepsin对细菌感染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诊断价值优于PCT、CPR,且血清presepsin浓度没有年龄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中都可以应用;而各项指标中,血清PCT区分革兰阴阳性菌的诊断效能高于presepsin.

    作者:杜坤;杨喜;卞炳贤;任懿倩;张广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支气管镜新技术在肺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肺结节为小的局灶性、类圆形病灶,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无典型症状,常为直径≤3 cm、边界清晰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单个高密度软组织影.直径<8 mm的肺结节可称为亚厘米结节,直径<4 mm的肺结节称之为微结节[1].目前,随着薄层CT检查的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日益增高,虽然周围型肺癌一般表现为肿块或结节,但出现肺结节并不等于患肺癌.

    作者:白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皮肤黑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良、恶性皮肤黑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例细胞型蓝痣、1例先天性痣伴非典型增生以及1例恶性雀斑样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3例患者均有不同大小的皮损,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均表现为黑素细胞增生,且黑素细胞的形态、分化程度及生长方式表现多样化,存在交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3例患者病理组织中增生细胞可溶蛋白-100(soluble protein-100,S-100)蛋白、人黑素相关抗体(human melanoma-related antibody 45,HMB45)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皮肤黑素细胞病变的病理类型多样,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鉴别其良、恶性十分困难.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组织的大体观察特征、镜下所见、免疫表型特点,必要时辅以分子检测,以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杨茹雪;李楠;周婷;赵艳;陈少华;朱清;冯振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诊断治疗进展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又被称作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上皮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患者有泪腺及唾液腺的功能减低,出现特征性的口干、眼干、猖獗龋齿、腮腺肿大等临床表现.干燥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o)gren's syndrome,sSS).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免疫异常,故可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如关节、肺、肾脏、血液、神经系统等.由于肺主要由血管系统和结缔组织构成,所以肺部是SS易受累的靶器官之一.同时也是SS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1-2].

    作者:梁媛媛;王璇;汤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两种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IgM结果差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和被动颗粒凝集法(passive particle agglutination,PPA)在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双份血清PPA和IFA检测MP-IgM的结果,分析不同病程中2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差异.结果:388例血清标本中总MP-IgM检出率为32.5% (126/388).2种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受发热天数的影响有所差异,发热0~3 d时PPA与IFA 2种方法间的MP-IgM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发热天数增加,两者出现差异,发热天数4d以上,PPA法检测MP-IgM阳性率为25.14%(119/388),高于IFA法的检出率(18.0%,70/388),2次检出结果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一致性(Kappa=0.126).结论:对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诊断,在无发热及发热1~3 d的病例中PPA与IFA测得的MP-IgM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热4d以上病例中,2种检测结果间有差异,此时进行联合检测有利于MP-IgM的检出.

    作者:严华杰;范德平;邵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