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汪悦;覃仕化;谢凌寒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单节段髓核摘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本院行MED单节段髓核摘除术的32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2,3年行JOA评分、腰椎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24~46个月),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镜单节段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肯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小,且并发症少.
作者:周志刚;李志忠;王晶;焦根龙;孙国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病例资料患儿,男,8岁,发现右肩部畸形1个月余.患儿父母于1个月前无意发现患儿右肩部畸形,患儿无明显外伤史.查体:右肩呈翼状,右肩胛上角上缘较左侧高约2 em,右上肢上举及外展活动受限.
作者:杨亚东;薄占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锁骨肿瘤虽然发生率非常低,但种类繁多,文献中虽然对锁骨肿瘤的报道并不少,但绝大多数为个案或小病例数报告.锁骨肿瘤不同的病变在放射学特征上可能类似,再加上多数医生对锁骨肿瘤的诊断经验不足,从而造成了锁骨肿瘤诊断上的困难.本文报告本院收治的3例锁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一简单综述,以期提供临床同仁参考.
作者:王诗波;陈斌;华国军;骆宇春;许斌;许沛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腰推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ISS )主要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neurogenic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NIC),症状多随着腰椎后伸时加重,屈曲时缓解.对于症状较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以往通常采用减压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融合术是治疗脊柱退变的金标准,但脊柱融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融合固定所产生的异常应力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导致邻近未融合节段的运动范围异常增加及相关病理性变化,使患者术前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一些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赵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ambar disc hemiation, LDH)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腰腿疼痛是常见症状,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因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LDH的疼痛发生机制主要包括:机械压迫机制、炎症化学性刺激、自身免疫反应等,充分了解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发生机制,对临床上选择有效、适当的治疗方法,达到LDH疼痛的靶向治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上述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洪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对随访24个月后的Bryan,ProDisc C,Prestige ST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66~2010年9月)、EMBASE (1974~2010年9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9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9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9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年9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2010年9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纳入随访时间在24个月以上的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间盘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试验,1 0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Bryan,ProDisc C,Prestige ST颈椎间盘置换术比颈椎间盘减压融合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大部分指标未显示出显著优越性(P>0.05);在随访24个月后,Bryan,ProDisc C,Prestige ST比颈椎间盘减压融合术在术后VAS,NDI,和SF-36中大部分指标也未有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Bryan,ProDisc C,Prestige ST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间盘减压融合术在一般情况和术后远期疗效评价方面差异不大.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郝俊龙;陈永刚;夏亚一;汪玉良;王栓科;汪静;王翠芳;耿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硬脊膜漏是颈椎手术一种并发症,大多能够保守治愈,顽固性硬脊膜漏一旦发生,很难保守治愈,本科2000~2009年共实施颈椎手术531例,16例出现顽固性硬脊膜漏,经采用封闭式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予以报道.
作者:袁宏伟;代振动;路闯;王灿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良性的,但具有局部浸润倾向的罕见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滑膜软骨瘤病是一种少见的多为单关节疾病的关节滑膜病变.临床上时有对这两种病的报道,但两病同时存在于关节内实属罕见,本科收治1例,
作者:李健;黄海;张平;潘永谦;莫世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相关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特点,为该手术人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21具成人尸体标本L3~S1神经根前支、闭孔神经及腰交感干的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L3~S1神经根前支位置及走行相对恒定;骶髂关节间隙上缘至L4.5神经根前支外侧缘及闭孔神经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8.96±2.59) mm,(23.29±2.48) mm,(15.49±3.01) mm;骨盆界线与骶髂关节间隙交点至腰骶于外侧缘的水平距离为(6.20±2.08)mm;骶骨岬前外侧缘到第1骶前孔上缘切线的垂直距离为(28.73±2.93) mm.[结论]下腰椎侧方神经的走行及解剖学形态具有一定规律性,在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中,可有效避开或牵开这些结构,避免术中损伤.
作者:邢建强;房清敏;孙兆忠;仲江波;王大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不同程度地切除后部结构与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关系,以及在腰椎后部结构切除后的机体反应和机械稳定性改变,分析机体对自身稳定性损伤修复的能力及机制.[方法]对腰椎术后稳定性表现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对临床病例的总结显示腰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满意,通过对手术改善率低者的影像学检查,未见手术节段椎间不稳定发生;腰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临床结果与术前JOA评分、年龄、手术涉及的小关节数、椎板减压节段数没有相关性;术后功能恢复率与术后时间长短及病史长短有统计学负相关性.[结论]在术前无失稳存在时不同范围和程度的腰椎后部结构切除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并未造成随访时限内的腰椎不稳定的发生,提示机体对损伤具有修复代偿的能力.
作者:高中玉;马信龙;王沛;姜文学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改良Halo-骨盆牵引架在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过程中的牵引能力,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及主要优点.[方法]对本科2004年1月~2008年3月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男7例,女16例;年龄13~27岁,平均16.8岁.治疗前冠状位主侧凸角为68°~115° (91.8°±12.6°),矢状位胸椎后凸角48°~86°(69.5°13.5°).治疗过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完善相关检查后即安装改良Halo一骨盆架,逐步增加牵引力,直至患者不能耐受止;二期:在持续牵引下行前路松解术,术后继续加大牵引力度至理想效果或患者不能耐受止;三期: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并去除头盆环牵引.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8.5个月,对不同时期脊柱侧凸角及后凸角等矫形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26~39 (31.2±4.7) d.一期牵引后侧凸角矫正率30.8%%,后凸角矫正率 21.9%;二期牵引后侧凸角矫正率49.3%,后凸角矫正率37.7%.经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后脊柱畸形进一步改善,侧凸及后凸角矫正率分别为66.4%和54.5%.随访时发现矫形有轻微丢失,但P>0.05.[结论]改良Halo-骨盆架能有效地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进行牵引矫形,该弹性持续牵引增加了患者舒适感和耐受性.结合前路松解、后路椎弓根固定矫形,整个治疗过程能够有效地避免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增加矫形效果.
作者:王文军;宋西正;晏怡果;宋林章;李洪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和关节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炎,终致关节的软骨、韧带、肌腱等各种组织以及多脏器损害.其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急性期滑膜肿胀、渗出,粒细胞浸润;慢性期滑膜增生肥厚,形成血管豁,后者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障碍、使疾病进入不可逆阶段的病理基础.
作者:李颖;汪悦;覃仕化;谢凌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间的相关性.[方法]2007~2009年,56例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测量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分析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胸弯角度由术前平均53.4°±11.7°矫正为18.4°±10.5°(P<0.05),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6.8%.胸椎后凸由术前31.8°±4.39°降至22.3°±3.13°(P<0.05).平均置钉密度为1.56 (1.0~2.0).矢状面胸椎后凸的减小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度数和矫正率明显相关(P<0.05).置钉密度与侧凸矫正率无相关性.[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椎特发性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会造成矢状面胸椎后凸减小.置钉密度与侧凸的矫正率无相关性.
作者:张伟;朱晓东;吴大江;易红蕾;陈家瑜;吴冰;魏显招;张涤清;李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 DDH)在儿童时期如果不能被矫正,患者成年后关节软骨所承受的剪力逐渐增大,往往发展成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 HOA).
作者:赵秀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在2008年12月~2010年3月期间行Dynesys系统治疗的患者21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VAS,JOA与ODI评分,以及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进行椎间角度测量,并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结果]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则显著升高(P<0.01).各疗效指标(VAS,JOA及ODI改善率)与所研究的影响因素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体位、不同节段的椎间角度在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上位及下位节段的术前ROM与末次随访ROM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访的结果显示Dynesys的疗效较佳,且疗效没有受到所研究因素的影响.Dynesys对于手术节段起到了应有的固定作用,节段的活动度受到了部分限制,但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另一方面,仅就椎间活动度变化的现状来看,Dynesys在保持了手术节段一定活动度的同时,又没有增加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的退变.
作者:陈博来;许鸿智;林颖;林定坤;孔畅;王羽丰;郭玉海;宁飞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髋关节做为全身大的承重关节,其关节的形态以及功能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空间立体结构复杂,如何正确的认识髋关节的结构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对于提高儿童髋发育不良的全面认识,规避手术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NF-kB抑制剂PDTC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及Livin和Caspase-9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MG -63细胞系,用50,100,200和400 RmoV L的PDTC作用于骨肉瘤MG-63细胞24,48,72 h后,用MTT法测各组骨肉瘤MG-63细胞存活率,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的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PDTC作用于骨肉瘤MG-63细胞24 h后,各组细胞的Livin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随PDTC浓度增加,骨肉瘤MG-63细胞后其增殖活性呈下降趋势,作用时间越长细胞的增殖活性越低,而细胞的凋亡率呈上升趋势(P<0.05).随PDTC浓度增加各组细胞中Livin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Caspase9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PDTC可诱导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DTC抑制NF-kB传导通路,下调Livin表达继而上调Caspase-9表达有关.
作者:王玉峰;王岩峰;胡春吉;柴利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骨科运动康复是指利用人体的各种功能练习、锻炼和自然因素中的日光、空气、水等,同时以手术、功能训练、假肢和矫形器辅助作为三大基本干预手段来防治骨科疾病与创伤的一种有效方法.骨科疾病的治疗总的原则是治愈疾病,恢复运动系统的功能,治愈疾病是前提,恢复运动系统功能是目标[1].
作者:戴闽;艾江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治疗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2008年11月期间22例颈胸交界处病变的患者,采用经颈前路不劈开胸骨的手术路径,暴露病变的颈胸椎交界处(C6-T5),对病变进行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22例病人,其中椎体结核5例,椎管狭窄8例,椎体发育不良1例,肿瘤5例,创伤3例,年龄在13~74岁,平均32.3岁.术前通过X线和MR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位于病椎以远.[结果]全部患者安全完成手术,病灶清除和减压彻底,植骨融合或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11例多节段病变(大于3个节段)或者有后凸的病人需要行前后路联合的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74个月,平均28.5个月,除2例肿瘤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胸交界处病变,术前进行仔细评估胸骨切迹所对椎体,如果位于病椎以远,采用颈前路延长切口,能够获得良好的显露,能够进行良好的减压和固定.对于多节段的病例或者有后凸的病例行后路的固定稳定脊柱是必要的.
作者:周建伟;马华松;邹德威;谭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骨盆骨溶解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6~2009年,华西医院骨科共收治24例24髋THA术后骨盆骨溶解患者.收集24例患者的骨盆前后位、股骨颈正斜位、45°髓骨斜位、45°闭孔斜位X线片和髋关节CT扫描影像检查资料,对照术中发现,分析、比较CT扫描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骨盆前后位X线片明确骨溶解13例,占54.2%;骨盆前后位结合股骨颈正斜位X线片明确骨溶解病灶18例,占75%;骨盆前后位、股骨颈正斜位、髋骨斜位和闭孔斜位X线片明确骨溶解病灶22例,占91.7%; CT扫描发现骨溶解病灶24例,占100%.CT扫描评估骨盆骨溶解病灶部位和范围比X线片更加精确.[结论]CT扫描诊断骨溶解比X线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且可以精确确定骨溶解部位和范围.
作者:孔德宝;康鹏德;裴福兴;沈彬;周宗科;马俊;唐新;杨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