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
老年性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好其治疗原则,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粗隆部血管较多,血运丰富,切开复位易破坏其局部血运,非常不利于骨折的愈合,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创(minimally invasire)治疗ITF,手术方式及骨折固定物应遵循微创原则.
作者:黄木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侧和(或)前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1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后内侧和(或)后外侧入路和(或)前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15.3±2)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8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及内外翻情况.[结论]后侧入路较常规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及后关节间隙,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
作者:韩康;郑联合;于哲;卞娜;周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成人改良型肱骨近端外侧解剖钢板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05例儿童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后均采用成人改良型肱骨近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结果]105例均获得随诊,术后随诊长时间2年4个月,短1年,骨折全部愈合,无延期愈合及骨不连,下肢功能正常.[结论]对于儿童股骨髁上骨折采用成人改良型肱骨近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能使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达到理想效果.
作者:苏义生;韦向东;蒙世远;黄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所建立的钛板和死骨表面的细菌生物膜(BBF)模型用于研究同种细菌在不同异物表面的BBF形成能力的可行性,从而指导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法]采用改良的置片培养法建立钛板和死骨表面的BBF模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BBF图像及测量BBF厚度、活菌百分率.[结果]BBF是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实验组钛板和死骨的BBF厚度分别为(39.20±4.26)μm和(44.70±4.22)μn(P<0.05).在实验组钛板表面,中层和底层活菌百分率分别为(81.05±10.46)%和(52.20±5.45)%(P<0.01).在实验组死骨表面,中层和底层活菌百分率分别为(85.50±6.42)%和(57.30±4.92)%(P<0.01).[结论]此次实验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研究同种细菌在不同异物表面的BBF形成能力.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死骨表面的BBF形成能力比钛板强.在BBF里,底层活菌的新陈代谢比中层的慢,并且活菌大多被死菌所包裹,这种结构可能是造成慢性骨髓炎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
作者:冯安平;孙效棠;王万明;牛永永;黄少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联合转染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和血管紧张素-1(ANG-1)双基因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将本室构建的编码人VEGF165和ANG-1双基因腺病毒质粒pAd-VIA在QBI-293A细胞内进行包装和扩增,获得腺病毒载体pAd-VIA,将其体外转染大鼠BMSCs,应用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实验分为4组:A.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BMSCs并诱导组;B.BMSCs诱导组;C.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BMSCs组;D.单纯BMSCs组.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的测定、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茜素红染色来评价联合转染双基因对BMSCs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pAdVIA在QBI-293A细胞内成功包装和扩增,有大量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体外转染大鼠BMSCs后,A、B组的ALP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茜素红染色为阳性,而C组和D组为阴性.ALP活性表达具有时间相关性,3 d开始表达,7 d到达高峰,在7、14 d,A、B组与C、D组之间ALP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和B组之间,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大鼠BMSCs后,未明显影响其体外成骨分化潜能.
作者:张金康;孟国林;刘建;胡蕴玉;袁志;段春光;白峰;李丹;白建萍;刘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探查修补治疗初次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先行关节镜检查,仔细观察髌股关节对合情况,伴发伤给予镜下相应处理.髌骨内侧纵形或斜形切口,切开后仔细查找MPFL,对于MPFL探查明显破裂者,给予修补缝合;探查不明显者,可取一1.2 cm左右宽度的条状内侧支持带,远髌骨端游离,通过关节镜监视,在适当的张力下,将游离端缝合在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处.股内侧肌和远端切口缝合,将重建韧带包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23个月,关节功能良好,髌骨稳定性好,髌股关节对合良好,与健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Lysholm评分:优25膝,良4膝,可1膝,优良率为96.67%.[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探查修补治疗初次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直观,准确,能够有效防止其复发脱位,对于维持髌骨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作者:毛瑞君;刘禄明;关家文;黄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949年,德国首次人工合成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CA),10年后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人们逐渐发现早使用的粗制短链氰基丙烯酸酯对动物有毒,而长链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的毒性相对低得多.
作者:雷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及评估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10年11月,本科收治的2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术后功能;术后20例获随访,随访6~42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 min,术后5~11 d能扶拐下床,术后2~3周扶双拐行走,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无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能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能早期活动,保留了髋关节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邴佩旭;宋长福;薛启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对钢板内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 Direct以及CNKI、CBM、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等网站进行检索.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1995年1月~2010年9月.再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系统收集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相关文献,并按临床科研方法的国际通用原则进行阅读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指标的相关证据.[结果]共检索到192篇原始文献,有6篇符合终的入选标准,总计随访患者33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内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比较,可显著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但是增加术后感染率.[结论]钢板内固定可显著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但是增加术后感染率.在骨折不愈合率、医源性神经损伤等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本次系统评价纳入病例数较少,尚需要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增加证据的论证强度.
作者:王晓旭;刘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0岁,因骑摩托车与他人车辆相碰,右前臂及肘部撞击路边树干,而致右前臂及肘部肿痛,右肘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伤后12 h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前臂中上段表皮淤青、肿胀,无开放性创口,压痛明显,有骨擦感.
作者:张勇;黄立新;董天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Bold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行Bold螺钉内固定,其中5例加用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通过随访根据X线检查、活动范围及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对肘关节的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5~45个月,平均28个月,骨折均愈合.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优9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应用Bold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吴卫东;鞠文;张晓剑;蒋富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的原因.[方法]对5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骨折部位、类型、术中操作情况及术后辅助外固定时间、功能锻炼情况等影响因素,以探求钢板断裂原因.[结果]5例均是锁骨中1/3骨折,RobirnsonⅡB1型2例,RobinsonⅡB2型骨折3例,4例患者出现萎缩性骨不连,5例患者术后均过早去除外固定.[结论]锁骨骨折部位、类型及手术操作不规范、术后辅助外固定时间短等因素是钢板断裂的重要原因.
作者:周强;张涛;姜春乾;井万里;滕东辉;周海昱;姜文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钙蛋白酶抑制剂E-64-D,脊髓组织钙蛋白酶表达和活性的变化及对动物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纯种雄性成年SD大鼠,夹闭右肾动脉分支下腹主动脉30 min,造成动物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B组),再灌注后静脉应用钙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D(C组)或甲基强的松龙(D组),观察3、24、72 h和7 d后脊髓损伤节段的钙蛋白酶的表达,及钙蛋白酶特异性底物68-KD NFP的降解和动物后肢功能情况.[结果]脊髓再灌注损伤后3 h,开始出现的钙蛋白酶阳性细胞,于再灌注后72 h明显.68-KD NFP的降解产物也在再灌注损伤后3 h出现,并在72 h后达到高峰.应用E-64-D和甲基强的松龙后,钙蛋白酶的表达和68-KD NFP的降解得到抑制,而且E-64-D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甲基强的松龙,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不同程度地保护脊髓组织和动物后肢的运动功能.
作者:张子峰;白玉树;侯铁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骶髂关节对于骨盆的稳定作用占60%.骶髂关节损伤,常合并全身其他脏器和骨盆前环的损伤,病情重、复杂,对常规诊疗提出挑战.保守治疗并发症较多,疗效不肯定,手术治疗能恢复骨盆环的稳定性,正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作者:田大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介绍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3例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均获得24~72个月的随访,平均50个月.术后掌指关节复位良好,拇指掌指关节主动屈曲45°~60°,其他掌指关节主动屈曲80°;各掌指关节伸直均可达到0°及0°以上.[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是治疗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赵炳显;李炳万;赵世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CL)在不同的肘关节屈曲角度时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8对新鲜冰冻肘关节尸体标本,测量每个标本在前臂旋前、旋后、中立位时,肘关节不同被动屈曲角度下UCL的张力变化;测量UCL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30°、50°、70°、90°)外翻应力试验时失效载荷与屈曲角度的关系.[结果]肘关节在被动屈曲0°~57°时,对UCL前束的前带和后带均没有产生超过3%的张力,屈曲导致的张力改变对后带的影响有显著性(P<0.01),对前带的影响无显著性(P=0.128).在57°以后,后带上的张力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00°~130°左右的范围达到大.前臂的旋转对韧带张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在肘关节屈曲90°时UCL断裂失效所需载荷大,在屈曲30°时小.UCL断裂好发部位为其前束肱骨内侧髁止点处.[结论]UCL损伤或者重建术后的固定角度应为肘关节屈曲<57°,早期的康复锻炼肘关节屈曲0°~57°为安全范围.肘关节在屈曲90°时具有高的外翻稳定性,可以减少UCL损伤机率.
作者:余恒明;刘娟;李鑫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肢体创伤创面的止血和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切割法分别建立猪臀部凹陷性创面、侧面创面、膝关节处创面等模型.向每个创面喷洒伤口急救保护剂5~10 s,观察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分别在伤后不同时间取创面软组织及保护剂膜进行组织学检查.建立猪污染创面模型,实验组中向创面喷洒伤口急救保护剂6 s,观察保护剂的抑菌效果.[结果]在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厚度方面,凹陷性创面与侧面创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型与膝关节处创面指标之间却有明显差异(P<0.05).3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均为100%,且均在喷保护剂后10 s左右完全止血,在术后12 h内没有继发出血.组织学检查示喷洒保护剂后保护剂膜下的软组织表现为常规炎症反应.伤口急救保护剂组处理的伤口水肿轻,渗出少,伤后24h内伤口细菌生长速度均明显慢于纱布覆盖伤口组.[结论]伤口急救保护剂具有止血速度快,止血效果满意,同时具备较强抑菌活性,是一种良好的创面止血材料.
作者:孙鸿涛;李军;刘必善;裴国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析其治疗效果,探索治疗该病新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6例30距骨,先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根据MRI检查距骨骨软骨损伤部位准确标定治疗点,能流密度0.14~0.16 mJ/mm2(3~3.5 bar,8 Hz),冲击频率40~50次/min,冲击次数2 000次,隔日1次,共治疗5次,然后进行踝关节镜手术行病灶清理,微骨折或钻孔术.应用Mazur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10个月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踝关节MRI检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个月距骨损伤面积的变化.[结果]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后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MRI示损伤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邢更彦;张鹏礼;史展;刘水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作者:刘旭东;张先龙;曾炳芳;蒋垚;陈云苏;王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管后壁破裂的老年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本组38例重度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先过伸复位,再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术后对患者的疼痛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骨折椎体经皮穿刺均获成功,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9±0.3)分到术后(2.0±0.4)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复位球囊扩张前后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的24.8°±3.7°矫正至术后的9.8°±2.9°,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过伸闭合复位结合PKP是治疗后壁破裂的老年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作者:于金河;孙先泽;侯树兵;任亮;顾振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