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内固定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刘威;张晓东;王红超

关键词:改良, 截骨, 解剖板, 治疗, 先天性髋内翻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新方法.[方法]对Pauwels截骨方法进行改良,将截下的骨质翻转植入截骨端配以解剖板内固定,对10例(12髋)先天性髋内翻畸形的患儿进行治疗.[结果]经2~4年,平均2.8年的随访,优良率达91.7%.[结论]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内固定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较好而可靠的手术方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30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痨治疗至少3周后,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7岁.术前检查病变累及2个椎体者21例,3个椎体者9例.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5例,D级13例,E级7例.术前颈椎平均后凸角为12°.[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70~100 min,出血量为50~150 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末次随访中,23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5例B级恢复到D级,3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13例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6.5个月.[结论]经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挺松;肖增明;李世德;贺茂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两期手术治疗延迟处理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远期效果

    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处理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婴儿期应用Pavlik吊带和其它保持髋关节外展的方法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知,髋臼塑型多发生在18个月以内,大于18个月的婴幼儿采用非手术方法多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结果.

    作者:刘亚坤;赵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感谢一路有你

    尊敬的广大读者、作者朋友们:岁月匆匆,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转眼我们迈进2010年,回顾往昔岁月,有许多值得回忆和珍视的东西,感谢有您一路陪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内固定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新方法.[方法]对Pauwels截骨方法进行改良,将截下的骨质翻转植入截骨端配以解剖板内固定,对10例(12髋)先天性髋内翻畸形的患儿进行治疗.[结果]经2~4年,平均2.8年的随访,优良率达91.7%.[结论]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内固定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较好而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威;张晓东;王红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

    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假体类型及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治疗方法相对复杂,本文针对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的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骨折的认识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有所帮助.

    作者:刘宁;赵承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重建儿童胫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

    [目的]观察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修复儿童胫骨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4~2009年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儿童胫骨长节段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12例,肿瘤切除后,采用健侧带血管腓骨移植重建患侧胫骨,切取健侧腓骨长度为7~14 cm,平均长度10.1 cm.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影像学检查、Enneking评分结果评定疗效.[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4年,平均18个月.Enneking评分26~30分10例,20~25分2例,X线片示术后2~4个月内骨性愈合,移植的腓骨均有不同程度增粗,肿瘤无复发.[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是修复胫骨良性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旭升;樊晓海;刘兴炎;甄平;高秋明;薛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矫形外科快速发展

    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做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部分,临床医学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无疑是广大专业工作者的重任.

    作者:宁志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Real-Time 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内皮细胞eNOS、Tie-2基因表达

    [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源性内皮细胞功能基因表达水平,为骨组织工程血管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对BMSCs进行体外培养、纯化和扩增,用含有VEGF(10 ng·ml~(-1))和bFGF(2 ng·ml~(-1))的诱导培养液对其进行体外诱导分化3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鉴定细胞性质.以主动脉内皮细胞(VECs)为阳性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BMSCa源性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与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分化后的细胞在光镜下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诱导后的细胞内出现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RT-qPCR检测显示:实验组Tie-2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785,e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747,二者与阳性对照组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BMSCs能够成功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且具有成熟内皮细胞功能基因的表达,是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理想种子细胞.

    作者:白俊清;李琪佳;贾鹂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椎体破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1例T1~3肺癌转移,男性,59岁,诊断肺癌8个月,上胸椎及左侧肩部剧烈疼痛6个月,药物镇痛效果不佳,无手术可能.使用国产PVP和PKP工具包,采用局部麻醉,在透视引导下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完成T2和T3椎体强化.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顺利,T3和T2椎体分别进行PKP和PVP治疗,T1椎体因患者不能继续耐受而放弃.T3椎体PKP时间57 min,骨水泥填充量1.9 ml,T2椎体PVP时间49 min,骨水泥填充量1.5 ml.T2椎体左侧椎弓根破坏骨水泥外漏但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5 d出院.术前、术后2 d和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0分、3分和6分,使用镇痛药物可控制疼痛.[结论]单侧椎弓根外入路PVP和PKP是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作者:王建;周跃;陈超;刘杰;田华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后路椎间盘镜与臭氧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与臭氧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与臭氧椎间隙内注射治疗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同时取10例腰椎间盘手术病人(均为自愿者)的腰部肌肉组织、黄韧带组织、纤维环组织、髓核组织进行体外臭氧治疗观察.[结果]术后经6~12个月随访,平均7.9个月,根据Macnab的疗效评价标准,本组67例,优64例,良2例,可1例.病理结果提示:腰部肌肉组织、纤维环组织、黄韧带组织对照组与其相应臭氧组无明显改变;髓核组织对照组光镜下软骨细胞团清晰,臭氧组(30 min与24 h)光镜下软骨细胞团模糊、界限不清,见大量囊性小囊、软骨细胞团的溶解.[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与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上相补,效果叠加,与单一方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与臭氧P<0.01;与后路椎间盘镜P<0.05),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明举;高赛明;王艳辉;李垂启;张晔;鲁春华;冯中华;王海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相邻双节段颈椎间盘钙化症1例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cervic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CDCC)是一种相当少见的疾病,文献报道很少,而相邻两个节段椎间盘钙化的病例更为罕见,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庆胜;孙建华;靳宪辉;董桂贤;于铁淼;杨建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早的膝外翻截骨术

    作者:李晓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外科治疗——一种分区方法

    [目的]通过对39例接受外科治疗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用于指导外科治疗的分区方法,并根据分区方法探讨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1998~2009年收治的39例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X线平片判断病变范围,并根据股骨近端受累范围提出分区方法.分析分区类型与外科治疗方案的关系.并通过对患者术后局部病灶控制情况及术后功能(MSTS 93评分)评价外科治疗的效果.[结果]根据39例病变范围,并结合股骨近端解剖特点,将股骨近端分为四个区:Ⅰ区,股骨干(小粗隆以下);Ⅱ区,粗隆间(小转子至股骨颈基底部);Ⅲ区,股骨颈;Ⅳ区,股骨头.根据上述分区,病变分为7种类型,Ⅰ型9例,Ⅱ型12例,Ⅲ型3例,Ⅰ+Ⅱ型6例,Ⅱ+Ⅲ型5例,Ⅱ+Ⅲ+Ⅳ型2例,Ⅰ+Ⅱ+Ⅲ型2例,Ⅰ+Ⅱ+Ⅲ+Ⅳ型1例.手术主要采用病变刮除植骨+内固定.内固定方式有DHS,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其中DHS常见于Ⅱ区受累(57.58%),其次为Ⅲ区受累(24.24%);髓内针固定见于Ⅰ区受累(64.70%)及Ⅱ区受累(35.30%).病变累及三区及三区以上的病例,采用关节置换.本组39例均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3年(0.5~11年).MSTS 93评分:(91.70±9.64)%.局部复发率12.82%(5/39),均未发现局部畸形加重.本组病例随访结果满意,选取的治疗方法较为合理.[结论]制订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外科治疗方案时,应先考虑病变部位特点,从而选用合理的内固定方式,达到较好的外科治疗效果;本文提出的分区方法町以作为术前制订外科治疗方案的参考.

    作者:海国栋;郭卫;姬涛;汤小东;唐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重视化脓性脊椎炎及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许多情况下,化脓性脊椎炎发病比较严重,早期并不被重视,当出现明显全身症状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这种炎症常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男性较女性略多.人们对脊柱结核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化脓性脊椎炎,由于缺乏足够认识而被疏漏.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分型及手术方法选择

    [目的]探讨一种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的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分型.[方法]同顾性分析1994~2004年10年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68例,根据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平片上椎体的旋转、前后或侧方移位程度以及冠状面和矢状面躯干的平衡分为三型.Ⅰ型:很小或没有旋转;Ⅱ型:明显旋转和移位;Ⅲ型:重度旋转和移位,伴有冠状面和/或矢状面躯干的不平衡(C_7铅垂线偏移>4 cm).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腰痛及神经根性疼痛)分为三个亚型.A型:腰痛,不伴有神经根性痛;B型:来自腰骶部代偿侧凸的神经根性痛,伴或小伴腰痛;C型:来自主侧凸的神经根性痛,伴或不伴腰痛.[结果]Ⅰ A型3例,Ⅰ B型28例,Ⅰ C型6例;ⅡA型21例,ⅡB型45例,ⅡC型39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ⅢC型8例.其中Ⅰ A型以后外侧椎间融合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为主;Ⅰ B、Ⅰ C型的手术方法以单纯椎管减压为主;ⅡA、ⅡB、ⅡC型以后路椎管减压加后外侧融合术为主;ⅢA、ⅢB、ⅢC以前路椎间融合加后路器械矫形、椎管减压及后外侧融合术为主.[结论]此分型简便实用,尤其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洪;米川;Ploumis A;Transfeldt E;Denis F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伴脊髓高信号改变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伴脊髓高信号(high-signal intensity zone,HIZ)改变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手术疗效结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访自2005年3月~2008年3月诊治于上海长征医院骨科的40例伴有脊髓HIZ改变的OPLL患者,其中19例行经前路手术为A组,21例行颈后路手术为P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比较分析改善率.[结果]A组平均随访时间(19.5±3.4)个月,P组平均随访时间(20.3±4.5)个月,术后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JOA评分(12.8±0.9)分,P组(11.5±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改善率A组为(56.2±8.4)%,P组(52.5±1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脊髓HIZ改变区域术后无一例完全消失,但范围均有一定程度减小.[结论]伴有HIZ改变的OPLL手术风险大,神经功能恢复有限,但是根据术者的经验、骨化组织类型、位置以及椎管狭窄率选择正确的前路或者后路手术方式均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阳;袁文;张颖;王新伟;周许辉;陈华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探讨

    膝关节僵直为膝关节及其临近部位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给患者带来不便,单纯的传统股四头肌成形术及肌腱延长术效果不佳,而且有皮肤坏死、关节液漏、康复训练痛苦等严重并发症.1998年10月~2005年12月作者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119例创伤后及骨与关节感染等因素所致的膝关节僵直的病人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结果.

    作者:张利众;马丽艳;陈德生;张雪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微小颗粒骨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进行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微小颗粒骨的实验,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aleium pliosphate cement,CPC)和微小颗粒骨佳混合比例.[方法]取大耳白兔双侧股骨制作颗粒骨,实验组为颗粒骨和CPC分别以1:1、1:2、1:3、1:4、1:5混合固化的材料;对照组为CPC固化的材料.测定两组的固化时间及大抗压强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于材料浸提液中,MTT检测细胞增殖;间充质干细胞与各材料共培养5 d后,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量及形态.[结果]MTT检测:比例为1:2和1:3组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扫描:1:2、1:3组材料表面的细胞生长良好,其他组材料表面的细胞量明显少于这两组.1:3组材料的固化时间及大抗压强度适中,与CP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在可操作性、生物力学、细胞相容性方面是合适的混合比例.

    作者:梁建平;刘兴炎;葛宝丰;陈克明;熊发明;李荣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异种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的免疫反应研究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的免疫排斥反应,探讨其用于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分别获取猪和新西兰大白兔的关节软骨,制作成:①猪脱细胞软骨支架;②猪未脱细胞软骨支架;③兔脱细胞软骨支架.将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在兔背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埋入:①异种(猪)脱细胞软骨支架;②异种(猪)未脱细胞软骨支架;③同种(兔)异体的脱细胞软骨支架,术后分组饲养.于术后1、2、4周分别取支架埋藏部位组织,进行普通病理观察及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在术前和术后1周,2周,4周抽取外周血,分离检测血清中对支架产生的抗体的浓度(ELISA法).[结果]所有新西兰大白兔无不良反应,细胞免疫显示异种(猪)和同种(兔)的脱细胞软骨支架及周围埋藏部位组织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而异种未脱细胞组支架在埋入第4周时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体液免疫显示术前后抗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猪来源的脱细胞软骨支架用于异种移植时无免疫反应,从免疫学方面为异种脱细胞软骨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作者:鹿亮;郭全义;杨启友;袁玫;张莉;黄靖香;赵斌;彭江;眭翔;许文静;卢世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