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总酚酸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和质量研究

张秋燕;张盈颖;崔翰明

关键词:丹酚酸, 柱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摘要:目的:提取纯化丹参中水溶性酚酸类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质量分析.方法:以HPLC检测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丹参的提取工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丹参水溶性成分,并对丹参及其提取物的水溶性成分进行HPLC指纹图谱研究,制定相应质量标准.结果:丹参总酚酸提取物中主要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的提取转移率达85%,提取纯化物中含丹酚酸B>65%,其他丹酚酸12%;相应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有效分析和鉴别主要水溶性成分的特征峰.结论:该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分离纯化丹参水溶性成分,得到较高纯度的丹参总酚酸;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良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配合手法治疗乳房发育不良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针灸配合手法丰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乳房扁平偏小患者随机分为针灸配合手法组、针灸组、手法组各50例.针灸组针刺主穴取膻中、乳根、膺窗、天溪、足三里、三阴交、少泽,留针30 min并用艾条施行温和灸,每日1次;手法组以乳房推拿为主,配合经络按摩,每日1次;针灸配合手法组以先行手法、后施针灸,每日1次;3组均以2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每例的胸围值以及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针灸配合手法组丰乳疗效的有效率83.0%,针灸组有效率53.3%,手法组有效率26.7%.针灸配合手法组改善临床症状与针灸组相当(P>0.05),但均明显优于手法组(P<0.05).针灸配合手法组改善胸围值第1疗程与手法组相当(P>0.05),两者均优于针灸组(P<0.05);第2疗程、第3疗程,针灸配合手法组优于针灸组,两组均优于手法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手法可提高丰乳的疗效,且见效快,无不良反应.

    作者:彭红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HPLC测定广西牛大力药材中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牛大力药材中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药材中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含量,色谱柱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冰醋酸溶液(38∶62),检测波长248,31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结果:芒柄花素进样量在0.002 3~0.060 0 μg与峰面积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100.0%,RSD为2.0%(n=6);高丽槐素进样量在0.039 1~1.015 6 μg与峰面积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为0.7%(n=6).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牛大力药材中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勇;谢臻;巫繁菁;韦玉燕;卢森华;曾海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于信息平台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中医干预措施复杂多变的固有特点,采用动态观点研究3个问题:(1)通过病案、病例的收集和梳理,利用聚类和AHP等方法,建立一个动态、共享的中医疗效评价信息平台,全面、准确地收集中医疗效信息,解决中医疗效评价的数据匮乏问题;(2)基于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海量数据,建立反馈机制,并利用字符匹配算法,构造具有相对评价标准的临床疗效指标数据库,实时生成具有某种权重的评价指标树,满足中医干预措施不断变化的要求;(3)对不同量纲、不同数量单位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实现基于运行监控的中医疗效动态评价.研究结果对完善中医疗效评价理论方法与体系,客观评价中医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阚红星;金力;杨艳;胡继礼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青蒿琥酯对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裸鼠移植瘤抑制效果的研究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裸鼠背部皮下接种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系,建立移植瘤模型,接种7天后始见成瘤时,随机将动物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RT 50.0 mg·kg-1组、ART 100.0 mg·kg-1组、ART 200.0 mg·kg-1组、DDP 2.0 mg·kg-1组.每组5只,隔天给药,称裸鼠体重,给药8次后取瘤称重,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ERK2,VEGF的表达.结果:ART 200.0 mg·kg-1组以及DDP 2.0 mg·kg-1组移植瘤瘤重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ART 200.0 mg·kg-1组与DDP 2.0 mg·kg-1组相比,抑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DDP 2.0 mg·kg-1组体重减轻明显,极度瘦弱,其余各组体重及生活状态无明显改变.瘤体标本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均发现ART 100.0 mg·kg-1可引起细胞凋亡并下调Bcl-2、ERK2以及VEGF的表达,这种下调作用在ART 200.0 mg·kg-1组更为明显,其与DDP 2.0 mg·kg-1组效果相似.结论:青蒿琥酯可有效抑制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毒副作用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VEGF,Bcl-2,ERK2的表达相关.

    作者:胥航;农晓琳;李异兴;李佳荃;俞立平;朴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症状关联的小儿肺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思路与方法

    以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评价为切入点,针对现有临床疗效评价时主要采用症状体征逐一打分、计算统计的方法,结合现代新兴学科--数据挖掘方法,以小儿肺炎为例,提出症状关联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思路和做法.

    作者:艾军;戴铭;易展翔;汪受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不同粒径三七粉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不同粒径三七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不同粒径的三七粉进行外观性状、流动性、松密度、浸出物、水分、吸湿性以及体外溶出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超微粉碎后,三七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发生一定改变,随着粒径的减小,三七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颜色变浅,粉末细腻,颗粒感消失;流动性变差;松密度提高;浸出物含量(冷浸法、热浸法)增加;含水量增加;吸湿性变强.但其体外溶出度与80目细粉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80目细粉比较,三七超微粉的一般物理性质虽然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体外溶出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三七在散结镇痛胶囊制剂粉碎工艺中,三七仍采用80目细粉并不适宜超微粉碎.

    作者:鹿丽丽;萧伟;徐连明;徐忠坤;殷洪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复方益肾灵治疗慢性肾脏病120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益肾灵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肾脏病门诊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复方益肾灵口服,对照组给予肾炎康复片口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复方益肾灵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部分生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血肌酐、尿素氮经2个疗程的治疗,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除对照组的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外,其余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复方益肾灵可以降低尿蛋白,减少尿红细胞,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王继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铁皮石斛护肝及抗胃溃疡作用研究

    目的:考察铁皮石斛对肝脏损伤及胃溃疡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CCl4造模剂量 50 μL·kg-1,腹腔注射)、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酒精造模剂量7.5 mL·kg-1·d-1×14 d,灌胃)、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冷水浸泡法诱导)及化学性胃溃疡模型(消炎痛诱导,40 mg·kg-1,灌胃).将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石斛榨汁高、低剂量组(含生药2,0.5 g·kg-1),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若干天,每天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同时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实验结束时,肝损伤动物麻醉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同时剖取肝脏计算肝脏系数;胃损伤动物麻醉后,剖开腹腔取胃,观察腺胃部的胃黏膜损伤程度并采用Guth标准记分法计算溃疡指数.结果:铁皮石斛鲜榨汁液显著抑制CCl4 肝损伤小鼠血清AST,ALT(P<0.05)及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ST的升高(P<0.05);显著降低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及消炎痛诱导的化学性胃溃疡模型的溃疡指数(P<0.01).结论:铁皮石斛鲜汁具有保肝护胃的作用.

    作者:梁楚燕;李焕彬;侯少贞;张洁;黄松;赖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感清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建立感清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没食子酸、石吊兰素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感清颗粒的提取工艺,以颗粒吸湿性、流动性和成型性为指标对干法制粒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7倍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75℃~80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9,干法制粒制备得到的颗粒吸湿性、流动性和成型性好.结论:优选得到的感清颗粒工艺稳定可行,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田源红;张英;刘赟;熊灿霞;马敬原;夏文;王晓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中草药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国内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药材和方剂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大孔树脂精制皂苷类成分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数学建模方法,归纳出适合皂苷分离的大孔树脂特点.大孔树脂吸附皂苷类成分具有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特点,通过加强吸附和解吸等过程机制的研究,优化工艺参数,并开发色谱工艺控制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树脂精制效率,稳定皂苷产品质量.

    作者:龚行楚;闫安忆;瞿海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耳穴压丸对正常人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比较正常人在耳穴压丸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的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变化的差异,初步探讨耳穴对人体生理状况调节的机制.方法:30例受试者用Actiheart心电记录仪记录耳穴刺激前10 min,刺激时20 min,刺激后20 min的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3个时间段心率和心率变异性影响的差异.结果:(1)与刺激前比较,耳穴压丸刺激时心率(BPM)值下降,NN间期标准差(SDNN),5 min SDNN(SDANN),心率变异性(HRV)三角函数,lnVLF(极低频功率)和LF/HF(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值均升高(P<0.05),刺激后SDNN,SDANN,HRV三角函数,lnVLF,lnLF,LF/HF值均升高(P<0.05);(2)与刺激中比较,刺激后SDANN,LF/HF值均升高(P<0.05);(3)相邻期间差的平方根(RMSSD),lnHF 3个时间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穴压丸能调整自主神经的均衡性,增大HRV总体的大小,对自主神经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作者:甄尔传;陈俊琦;张佩;王娇;陈伟明;伍沃操;区颖仪;黄焕琳;黄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七叶树属植物研究进展

    七叶树属植物的果实多可药用,除<中国药典>收录的娑罗子外,其他品种的果实也多在产地作为药用.本文综述七叶树属植物的植物学研究、生药学特性、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类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石召华;张一娟;关小羽;刘享平;叶利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用于藿香正气方化学物质轮廓谱的研究

    目的:研究藿香正气方的化学物质轮廓谱.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建立藿香正气方的化学物质轮廓谱,收集不同厂家的27批产品进行测定,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化学物质轮廓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27个样品基本可分为7类,不同剂型的藿香正气制剂化学物质轮廓谱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可较系统地用于藿香正气方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征辉;叶挺祥;赵洪芝;郭永泽;程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便携式人体穴位针刺模拟训练仪的设计

    针对现有针刺教学训练仪的不足之处,提出基于ARM+Android嵌入式平台的新型针刺模拟训练仪设计方案.该系统能够采集针刺运动产生的提插力、扭转力以及摆动力信号,并以频域和时域两种方式显示,另外还增加了WIFI模块,从而方便训练与考核.

    作者:汪灿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药开放数据集建设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药学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公开,导致很多研究成果缺乏可验证性和可比较性,统计结果也难于评价.本研究基于<中华本草>中的文献资源,开发了一套中药数据集,并对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和使用方法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该数据集为中药信息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可以免费获取的开放数据资源,有利于中药信息学的推广发展.

    作者:刘海波;周家驹;彭勇;黄璐琦;肖培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加味四逆散对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组织GASR、VIPR2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建立慢性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探讨加味四逆散对应激模型大鼠胃液pH、胃黏膜溃疡指数(UI)、胃粘膜病理形态及胃组织胃泌素受体(GASR)和空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II型受体(VIPR2)mRNA表达的影响,阐明加味四逆散干预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心理性应激方法建立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经加味四逆散等干预后,检测胃液pH并评估胃黏膜溃疡指数(UI),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胃粘膜形态学改变,RT-PCR法检测胃组织GASR、空肠组织VIPR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液pH不同程度升高,而胃粘膜溃疡指数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胃液pH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胃粘膜溃疡指数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胃粘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弥漫出血、溃疡糜烂,较正常组损伤明显,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减轻.正常组及各治疗组胃组织GASR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升高,空肠组织VIPR2mRNA表达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胃组织GASRmRNA表达均较奥美拉唑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中药高剂量组空肠组织VIPR2mRNA表达较奥美拉唑组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四逆散可显著减轻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程度,抑制应激所致胃酸分泌,并可改善胃组织GASR、空肠组织VIPR2mRNA表达.

    作者:谢慧臣;刘芬;杨强;熊常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医方剂现代研究的实践与思考——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构想与建立

    本文通过对四物汤、三拗汤等代表性类方较为系统的研究实践和学习体会,探索性地提出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学体系.方剂功效物质组学是研究功效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方法学体系.作为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探讨,作者提出了结构性的功效表征-效应信息群-功效物质组-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与相应方法技术体系.基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有效关联中医临床功效、生物效应及效应物质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功效物质组及功效物质组学的方法学体系,为符合中医临床特点的方剂复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支撑,有助于从功效物质层面深化认识经典方剂及其衍化类方的配伍关系与衍化规律的共性和差异,对中医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方剂创新药物的发现提供引导.

    作者:段金廒;宿树兰;刘培;尚尔鑫;范欣生;钱大玮;郭建明;唐于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于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方-证-病关联规律分析

    本文通过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较为系统的研究,围绕中医功效的效应信息群客观表征,功效物质组发现、优化与验证,基于方剂功效物质组的方-证-病关联分析,采用方剂功效物质组的研究方法技术体系,探索性的阐述了四物汤类方功效物质组及其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方-证-病关联关系,为经典方剂及其衍化类方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段金廒;刘培;宿树兰;范欣生;尚尔鑫;钱大玮;郭建明;朱敏;刘立;唐于平;华永庆;马宏跃;洪敏;刘春美;谈勇;王佩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青海道地药材羌活栽培技术

    羌活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传统中药材,是青海省道地药材,曾被视为濒危植物.开展人工栽培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种植基地选择、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与初加工4个方面介绍了羌活的栽培技术,为该药材深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李永平;王拴旺;田丰;俞科贤;洒玉萍;李福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内毒素诱导瘀热互结证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内毒素诱导的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研究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及药物干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0)和正常组(n=20),模型组又按200,100,50,20 μg·kg-1 4个剂量,每个剂量0.5,3,6,12 h 4个时间点,随机分为16组,每组5只大鼠.各剂量分次进行实验,每次实验均设正常组5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经尾静脉注射1次相应剂量的内毒素(2 mL·kg-1),大鼠自由饮水、进食.于注射内毒素后各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5 mL,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与相应正常组比较,200 μg·kg-1剂量的3 h组、6 h组、12 h组,100 μg·kg-1剂量的6 h组、12 h组,50 μg·kg-1剂量的0.5 h组、3 h组、6 h组、12 h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屈服应力等指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凝血功能检测显示,内毒素不同剂量组大鼠血液呈现低凝溶解状态.结论:不同剂量内毒素诱导建立的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低黏、低浓、低聚、低凝状态,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毒素诱导建立的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特征,为该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条件及药物干预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包传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