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麻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陈晓庆;杨惠林;王根林;潘文明;顾勇;梅昕;唐天驷

关键词:骨化, 黄韧带,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局麻
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应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2月,1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在局麻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50.5岁(33~69岁);单节段4例,多节段12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 min(125~250 min);平均失血量360 ml(230~530 ml);平均每例减压2.9个椎板(1~9个).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8.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4.812±1.109,术后JOA评分为8.313±1.7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3, P<0.01),JOA恢复率58.6%,疗效优良率81.3%,总有效率93.8%.所有病例无后凸畸形、慢性背痛等并发症.[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手段.局麻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功能,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减压后并不一定需要椎管成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13例和不用减压的前路椎间融合3例.后路手术21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前后联合手术31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9(4~17)分.本组患者随访1~10年,平均4.8年,术后JOA评分,前路手术平均14.1分,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11.9分,平均改善率51.2%,前后路手术平均13.4分,平均改善率65.4%.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4例;肌肉不全瘫痪者1例;脑脊液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结论]明确手术指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化程度、椎管狭窄率,以及脊髓功能损害情况,应根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具体部位、范围、椎管矢状面狭窄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术式.应用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和保持颈椎的稳定.

    作者:陈海波;郝定均;吴起宁;贺宝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改良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目的]研究改良的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10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的Ninomiya方法治疗27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3例3髋,女24例27髋;平均年龄29.4岁(15~42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3.2°(-15°~15°)矫正为28.5°(20°~40°),AC角由术前的26.6°(15°~38°)矫正为3.9°(0°~12°),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63.3%(19/30),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67%降为23%.平均随访4.2年(1.5~7年),1髋失随访,28髋疼痛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7分(67~96分)改善为97.8分(87~100分).术后2例患者出现耻骨纤维愈合,1例出现耻骨下支应力骨折,无截骨块或大粗隆不愈合病例.[结论]改良的髋臼旋转截骨术能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黄德勇;周乙雄;吕厚山;张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骨组织神经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作用的探讨

    糖皮质激素诱发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目前有多种,但其发病确切机制仍存在争议,从而使得其预防性的治疗措施无法实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揭示了正常的骨代谢需要骨组织中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参与.故作者认为骨组织神经的损伤和(或)改变在激素诱发的股骨头坏死发病中起到作用,并就此进行探讨.

    作者:王磊;王坤正;王娜;王鑫;毛路;郑世成;强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分析和对策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应用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结果]随访12个月~6年,平均51.4个月,260例中,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7个月、9个月、16个月、2年、3年因全身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其余255例患者,36例出现9种37例次(1例L4非何杰金式淋巴瘤出现神经根损伤和定位、置钉失误)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大出血2例;血、气胸5例;脊髓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3例;输尿管损伤1例;定位、置钉失误6例;骨折复位不良1例;植骨不愈合2例;交感神经损伤15例,均经积极有效处理后恢复满意.[结论]预防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是充分认识胸腰椎的解剖特点和内固定系统结构特点,术中暴露清楚和熟练操作技术,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陈前芬;肖增明;李世德;黄成彬;劳山;詹新立;罗高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双掌长肌腱并优势正中动脉变异1例

    掌长肌腱缺如变异较常见,文献报道有15%~20%[1].其他变异少见.本院收治1例右腕掌侧刀割伤病人,术中发现患者有双掌长肌腱并伴明显优势正中动脉,报道如下.

    作者:徐林;李桂石;李黎明;张咸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多孔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目的]制备多孔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并于体内体外研究其各种性能.[方法]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以不同比例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0%,2.5%,5%),制备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测定材料孔径率及抗压强度,筛选出佳比例.消化法培养成骨细胞接种于常规及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不同材料浸提液(0%,2.5%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及聚苯乙烯)分别与成骨细胞共培养,以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水平.将磷酸钙骨水泥及2.5%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分别植入山羊椎体内,6个月后收集标本,分别进行X线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估其降解情况.[结果]不同比例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总孔径率、大孔率及抗压强度分别为:38.7%、0%、12.1 MPa(0%);67.5%、40.6%、8.0 MPa(2.5%);72.2%、45.6%、5.0 MPa(5%).成骨细胞在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上生长良好,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磷酸钙骨水泥组,与聚苯乙烯组未见明显差异.多孔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6个月后在体内大部分已降解,而磷酸钙骨水泥未见明显降解.[结论]复合明胶微球可显著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孔径率促进其降解,增加其生物活性,这种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可作为非负重部位的骨替代物.

    作者:厉孟;刘旭东;刘兴炎;葛宝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局麻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目的]探讨局麻下应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2月,1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在局麻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50.5岁(33~69岁);单节段4例,多节段12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 min(125~250 min);平均失血量360 ml(230~530 ml);平均每例减压2.9个椎板(1~9个).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8.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4.812±1.109,术后JOA评分为8.313±1.7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3, P<0.01),JOA恢复率58.6%,疗效优良率81.3%,总有效率93.8%.所有病例无后凸畸形、慢性背痛等并发症.[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手段.局麻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功能,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减压后并不一定需要椎管成形.

    作者:陈晓庆;杨惠林;王根林;潘文明;顾勇;梅昕;唐天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黄韧带骨化症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症型胸椎管狭窄症(OLF-TSS)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治疗38例OLF-TSS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9~71岁,平均48岁.病变位于T10~L13个椎间盘水平31例(占81.6%).平均病程10个月.5.3%合并胸椎间盘突出.[结果]3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4例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3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均经以俯卧位为主的综合保守治疗后痊愈.按照王自立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11例,无改变2例,优良率94.7%.未出现定位错误和神经功能恶化者.[结论]OLF-TSS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症状包括下肢麻木无力、腰背痛、间歇性跛行、束带感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MRI及CT检查是确诊的有效手段.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进行胸椎管后壁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减少失误和并发症的对策是确定责任节段和规范手术操作.

    作者:张海波;王义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不脱钙骨组织方法的探讨

    [目的]本研究通过改进既往标本制作方法,探讨应用不同浓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骨组织包埋效果的影响,寻找不脱钙骨组织标本包埋制作的理想方法.[方法]骨组织标本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 h,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转入含有15 g/L过氧化苯甲酰的甲基丙烯酸甲酯(UMMA)中,每24h换液1次.从转入UMMA渗透液开始,每天抽滤30 min,以排除组织中的气体. MMA聚合过程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以30 g/L、35 g/L、40 g/L三种筛选浓度加入过氧化苯甲酰,密切观察样本聚合情况.[结果]3种浓度及凝结时间观察比较,加速剂浓度为35 g/L的标本,在室温25℃左右,约7 d时间开始凝结,并逐渐变硬,组织与包埋剂的硬度均匀,效果理想,制作的切片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两种清晰的矿化标记;加速剂浓度为40 g/L的标本,约3~4 d开始凝结,但出现大量气泡影响观察及制片,效果欠佳;加速剂浓度为30 g/L的标本,观察30 d仍未见凝结.[结论]过氧化苯甲酰浓度为35 g/L的包埋剂对不脱钙骨组织包埋效果为理想,应用本研究方法能为骨科基础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硬组织制作技术平台.

    作者:谭见容;杨小红;康宁;王文;陈鸿辉;梁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术中对策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不等长的术中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2月357例全髋置换患者,男性149例,女性208例;年龄27~82岁,平均71.3岁.病因:股骨颈骨折114例,骨性关节炎172例,强直性脊柱炎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应用仰卧位,术前麻醉后摆放体位前后、术中直接触摸测量、对比双侧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距离的方法,结合术中缝线标记、假体预安装后牵拉肢体、调节关节松紧等方法进行反复综合测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绝对差值为:95%的病例小于10 mm,4.5%在10~15 mm,0.5%大于15 mm.[结论]仰卧位下,术前、术中双下肢骨性标志的直接测量,简便、直观、科学、可靠,结合其他的辅助检测方法和手术者的实践经验,可有效的预防双下肢不等长.

    作者:袁涛;翁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不都需要手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由于检测手段进步而得以及早发现,临床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一种颈椎后纵韧带内的异位骨化的病理现象.当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并出现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时,才应称之为颈椎后韧带骨化症.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现代关节外科学》已出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综合治疗

    脊柱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原发于脊柱的良性肿瘤,血运丰富,侵袭性生长,易复发,并可发生肺转移,因此治疗难度大.文中综述了各种治疗方法及其效果,包括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动脉栓塞治疗及其发生肺转移时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目前,对于脊柱骨巨细胞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广泛或边界的整块切除,如果不能达到边界切除,则应辅助放射治疗,消灭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巨大的骶骨骨巨细胞瘤可采用连续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发生肺转移的脊柱骨巨细胞瘤,可以通过肺叶切除和(或)采用化疗来控制.

    作者:李坤;郭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一氧化氮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一氧化氮(NO)在骨关节炎(OA)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NO含量与OA病情的相关性表明,NO在OA的软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抑制NO的过量释放能够提高软骨修复组织的质量,寻找有效的NOS抑制剂将为治疗OA开辟一条新途径.

    作者:杨林;郭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巨指(趾)症2例报告

    巨指(趾)症是临床上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过度增生型畸形,可发生于单指或多指,亦可发生于足趾.病因尚不明确,治疗上对于手部巨指主要以软组织切除及病变神经切除术.足趾巨趾可跟据情况行截趾或部分截趾,此外无切实有效的方法.本科自2007年至今共收治巨指(趾)症2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作者:李振坚;李强;黄永平;谢红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黄韧带退变病理特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韧带位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前面构成椎管后壁,后面与棘间韧带相邻,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和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它是脊柱后部的重要连接结构,主要由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4种成分构成,其中弹性纤维所占比例约达75%左右[1].

    作者:上官磊;樊星;罗卓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手部封闭治疗后并发指端坏死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因左拇指屈伸受限伴弹响及疼痛2个月余,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腱鞘炎,给予局部封闭治疗(2%利多卡因加醋酸强的松龙混合液2毫升),约10 min后患者感手指麻木伴指端疼痛,手指颜色逐渐由红润转为苍白,以拇、食指为甚,继而全手掌及左前臂颜色逐渐变紫,医生嘱注意观察,未给予特殊处理.

    作者:王海峰;方健;赵光勋;陈前永;吴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脊髓栓系手术治疗1例

    1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因发现腰部包块14年,伴间歇性疼痛1年于2002年4月入院.患儿出生后1个月发现腰部正中有一包块,质硬,约1.0 cm×1.0 cm,皮肤有少许毛发,随着年龄增长,包块逐渐长大并偏向右侧,1年前包块长大约4 cm×4 cm,且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休息1周可缓解,大小便正常.

    作者:熊国忠;殷作明;汤建林;李素芝;林秀来;叶峰;刘建伟;欧阳跃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怀念卢传新院长

    满腔怀念思情浓追寻伟迹仰高风无私奉献创勋业倾注心血建奇功为人正派堪楷模治学严谨循正宗而今君驾黄鹤去斯民默默颂英雄

    作者:魏启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成品矫形器(六)铝合金肩外展矫形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