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仙灵骨葆对兔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程潭;张柳;李震;李强;穆树林;田发明;刘永强

关键词:仙灵骨葆, 骨性关节炎, 软骨细胞, 软骨下骨, BMP-2, MMP-13
摘要:[目的]研究仙灵骨葆(xianlinggubao, XLGB)对兔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3个月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盐水组(ACLT+NS)和仙灵骨葆组(ACLT+XLGB),每组各10只.盐水组和仙灵骨葆组行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 ACLT)造成膝骨性关节炎模型.术后仙灵骨葆组125 mg/(kg*d)灌胃;盐水组则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6周后处死动物,取股骨测量骨密度,之后脱钙制片,行HE染色、Mankin评分及BMP-2、MMP-13免疫组化染色;取右膝胫骨近端包埋,制成硬组织切片,用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1)Mankin评分:仙灵骨葆组显著低于盐水组.(2)股骨远端骨密度及胫骨近端软骨下骨骨量:仙灵骨葆组均显著高于盐水组.(3)免疫组化:仙灵骨葆组MMP-13的表达显著低于盐水组,BMP-2的表达显著高于盐水组.[结论]仙灵骨葆125 mg/(kg*d)灌胃能够部分阻止骨关节炎兔关节软骨的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13的表达,上调BMP-2的表达,同时增加软骨下骨骨量,改善其微观结构有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巨指(趾)症2例报告

    巨指(趾)症是临床上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过度增生型畸形,可发生于单指或多指,亦可发生于足趾.病因尚不明确,治疗上对于手部巨指主要以软组织切除及病变神经切除术.足趾巨趾可跟据情况行截趾或部分截趾,此外无切实有效的方法.本科自2007年至今共收治巨指(趾)症2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作者:李振坚;李强;黄永平;谢红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黄韧带骨化症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症型胸椎管狭窄症(OLF-TSS)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治疗38例OLF-TSS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9~71岁,平均48岁.病变位于T10~L13个椎间盘水平31例(占81.6%).平均病程10个月.5.3%合并胸椎间盘突出.[结果]3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4例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3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均经以俯卧位为主的综合保守治疗后痊愈.按照王自立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11例,无改变2例,优良率94.7%.未出现定位错误和神经功能恶化者.[结论]OLF-TSS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症状包括下肢麻木无力、腰背痛、间歇性跛行、束带感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MRI及CT检查是确诊的有效手段.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进行胸椎管后壁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减少失误和并发症的对策是确定责任节段和规范手术操作.

    作者:张海波;王义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我国北方人群股骨髁旋转角度的测量及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人群股骨远端外旋角数值及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关系.[方法]自1998年4月~2005年4月对84例106膝初次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行CT检查.男性32例,女性52例.RA:48膝,OA∶67膝,色素沉着性滑膜炎1例.术前行CT检查,检查方法为平卧,下肢中立位,在股骨远端3 mm密扫,并在屏幕上划线,将股骨两后髁连线,股骨内上髁凹与股骨外上髁连线,测量两线的夹角.并在手术中按测量角度进行股骨远段的截骨.术后6个月行检查,并测量关节活动度.与常规行3°截骨之术后关节活动度相比较.手术所用假体均为PFC,术者均为1人.[结果]国人股骨远端外旋角平均大于3°.男性为5.1(SD 1.7),女性为5.8(SD 1.5),依据CT测量结果行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术,效果优于常规3°外旋截骨.[结论]国人股骨远端旋转角度大于3°,手术中依据术前CT测量外旋角进行截骨手术,其术后效果优于常规的3°外旋截骨.

    作者:岳德波;李子荣;杨连发;王佰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现代关节外科学》已出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13例和不用减压的前路椎间融合3例.后路手术21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前后联合手术31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9(4~17)分.本组患者随访1~10年,平均4.8年,术后JOA评分,前路手术平均14.1分,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11.9分,平均改善率51.2%,前后路手术平均13.4分,平均改善率65.4%.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4例;肌肉不全瘫痪者1例;脑脊液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结论]明确手术指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化程度、椎管狭窄率,以及脊髓功能损害情况,应根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具体部位、范围、椎管矢状面狭窄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术式.应用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和保持颈椎的稳定.

    作者:陈海波;郝定均;吴起宁;贺宝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改良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目的]研究改良的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10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的Ninomiya方法治疗27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3例3髋,女24例27髋;平均年龄29.4岁(15~42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3.2°(-15°~15°)矫正为28.5°(20°~40°),AC角由术前的26.6°(15°~38°)矫正为3.9°(0°~12°),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63.3%(19/30),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67%降为23%.平均随访4.2年(1.5~7年),1髋失随访,28髋疼痛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7分(67~96分)改善为97.8分(87~100分).术后2例患者出现耻骨纤维愈合,1例出现耻骨下支应力骨折,无截骨块或大粗隆不愈合病例.[结论]改良的髋臼旋转截骨术能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黄德勇;周乙雄;吕厚山;张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Pemberton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及股骨上段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目的]总结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强调联合化及个体化原则.[方法]选择1996年2月~2007年4月期间3~10岁CDH患儿26例,计28髋,均行Pemberton截骨术辅以广泛软组织松解、股骨上段矫形截骨等联合手术治疗,测定并对比其术前、术后AI角、CE角、髋臼的深度等指标,并以Severin影像学及Mckay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加以评价.[结果]本组2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43个月. 根据Severin影像学评价标准,优64.3%,良28.6%,可7.1%,而根据McKay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50.0%,良35.8%,可7.1%,差7.1%.总体上影像学评价优于临床疗效.[结论]Pemberton截骨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安全、有效的,联合化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必须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作者:王旭;董平;韵向东;汪静;夏亚一;王栓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恒磁场对金属离子钴铬作用下人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恒磁场对金属离子钴、铬作用下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寻找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方法.[方法]将CoCl2粉末与CrCl3粉末溶于无菌注射用水配制成CoCl2溶液和CrCl3溶液,从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单核细胞,将金属离子Co2+、Cr3+分别与人单核细胞在不同的磁场强度(1 mT、10 mT、100 mT)下共培养.实验分9组:单核细胞组(对照组)、Co2+、Cr3+组、Co2+、Cr3+分别+不同磁场强度(1 mT、10 mT、100 mT)组,各组细胞于培养12、24、48 h取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以吸光度(A值)的高低来反映标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多少.[结果]Co2+、Cr3+均能刺激人单核细胞释放TNF-α(P<0. 05),且以24 h释放为明显.经磁场暴露12 h之后,1 mT、10 mT、100 mT磁场处理组TNF-α量均低于非磁场处理组(P<0. 05),并呈现强度依赖性.[结论]一定强度的恒磁场可拮抗金属离子钴、铬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α,为磁场疗法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戴闽;熊建卫;詹平;漆启华;郝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分析和对策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应用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结果]随访12个月~6年,平均51.4个月,260例中,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7个月、9个月、16个月、2年、3年因全身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其余255例患者,36例出现9种37例次(1例L4非何杰金式淋巴瘤出现神经根损伤和定位、置钉失误)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大出血2例;血、气胸5例;脊髓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3例;输尿管损伤1例;定位、置钉失误6例;骨折复位不良1例;植骨不愈合2例;交感神经损伤15例,均经积极有效处理后恢复满意.[结论]预防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是充分认识胸腰椎的解剖特点和内固定系统结构特点,术中暴露清楚和熟练操作技术,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陈前芬;肖增明;李世德;黄成彬;劳山;詹新立;罗高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治疗与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24~71岁,平均45岁.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行后路常规手术入路,全椎板切除,尽量保留小关节突,打开硬膜,直视下神经剥离子分离肿瘤并切除,而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结果]随访6~42个月,平均26.2个月.术后Otani'S分级优11例,良18例,优良率64.44%,其中初次就诊至确诊并手术时间在1个月内的患者术后Otani'S等分级方法优良率(84.62%)优于因误诊、漏诊而延迟手术的1~6个月组(64.29%)及>6个月组(50%).[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的首选方法,早期确诊及时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作者:周强;陈德玉;史建刚;严望军;苟三怀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一氧化氮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一氧化氮(NO)在骨关节炎(OA)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NO含量与OA病情的相关性表明,NO在OA的软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抑制NO的过量释放能够提高软骨修复组织的质量,寻找有效的NOS抑制剂将为治疗OA开辟一条新途径.

    作者:杨林;郭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脊髓栓系手术治疗1例

    1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因发现腰部包块14年,伴间歇性疼痛1年于2002年4月入院.患儿出生后1个月发现腰部正中有一包块,质硬,约1.0 cm×1.0 cm,皮肤有少许毛发,随着年龄增长,包块逐渐长大并偏向右侧,1年前包块长大约4 cm×4 cm,且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休息1周可缓解,大小便正常.

    作者:熊国忠;殷作明;汤建林;李素芝;林秀来;叶峰;刘建伟;欧阳跃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改良Keller氏矫形术在(足母)外翻中治疗研究

    本院自2000年5月~2008年5月对77例152足中、重度中老年(足母)外翻进行了改良Keller氏矫形.该研究首先对(足母)趾跖趾关节囊周围附着组织及(足母)收肌起止点进行了解剖学观察,认为导致(足母)收肌长期挛缩是(足母)外翻形成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青;孙良智;孙建民;徐世民;衣兰凯;初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骨组织神经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作用的探讨

    糖皮质激素诱发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目前有多种,但其发病确切机制仍存在争议,从而使得其预防性的治疗措施无法实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揭示了正常的骨代谢需要骨组织中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参与.故作者认为骨组织神经的损伤和(或)改变在激素诱发的股骨头坏死发病中起到作用,并就此进行探讨.

    作者:王磊;王坤正;王娜;王鑫;毛路;郑世成;强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武汉华康医院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以脊柱侧凸为首诊的脊柱骨样骨瘤:鉴别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脊柱骨样骨瘤伴脊柱侧凸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分析其治疗转归及疗效.[方法]回顾研究1997年2月~2006年12月收治脊柱骨样骨瘤9例,年龄8~21岁(平均15.2岁),其中胸段2例,胸腰段2例,腰段5例.所有病人均以脊柱侧凸为首诊,同时伴有脊柱区疼痛,Cobb's角为10°~30°(平均22°).1例因侧凸度数较大为30°,躯干倾斜明显,而当即行瘤巢切除术,1例8岁患者,因躯干倾斜明显,在CT证实后行手术切除.1例诊断不明者亦一期进行了手术治疗.6例病人接受了试验性口服阿斯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治疗,1个月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其中3例轻度脊柱侧凸无明显进展,继续服用阿斯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后疼痛完全消失,停药后无复发,未予手术.另3例停止服药疼痛症状复发,予以手术切除瘤巢.[结果]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病理证实为骨样骨瘤.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缓解;脊柱侧凸患者中5例侧凸消失或度数小于15°,4例侧凸成为结构性,在支具控制下,侧凸度数减轻.[结论]青少年腰背痛或者疼痛性脊柱侧凸需考虑脊柱骨样骨瘤的可能.薄层CT横扫是有效和有助于定位的方法.脊椎骨样骨瘤病人可先行药物治疗,严格随访,如有需要,再行手术切除.

    作者:王斌;邱勇;熊进;俞杨;朱泽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不脱钙骨组织方法的探讨

    [目的]本研究通过改进既往标本制作方法,探讨应用不同浓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骨组织包埋效果的影响,寻找不脱钙骨组织标本包埋制作的理想方法.[方法]骨组织标本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 h,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转入含有15 g/L过氧化苯甲酰的甲基丙烯酸甲酯(UMMA)中,每24h换液1次.从转入UMMA渗透液开始,每天抽滤30 min,以排除组织中的气体. MMA聚合过程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以30 g/L、35 g/L、40 g/L三种筛选浓度加入过氧化苯甲酰,密切观察样本聚合情况.[结果]3种浓度及凝结时间观察比较,加速剂浓度为35 g/L的标本,在室温25℃左右,约7 d时间开始凝结,并逐渐变硬,组织与包埋剂的硬度均匀,效果理想,制作的切片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两种清晰的矿化标记;加速剂浓度为40 g/L的标本,约3~4 d开始凝结,但出现大量气泡影响观察及制片,效果欠佳;加速剂浓度为30 g/L的标本,观察30 d仍未见凝结.[结论]过氧化苯甲酰浓度为35 g/L的包埋剂对不脱钙骨组织包埋效果为理想,应用本研究方法能为骨科基础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硬组织制作技术平台.

    作者:谭见容;杨小红;康宁;王文;陈鸿辉;梁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脊柱侧凸术前病例讨论对手术方案制定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病例术前病例讨论对于制定终手术方案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07年10月1日入院待手术的脊柱侧凸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和影像学资料,并由其主治医生制定初步手术方案(包括诊断、手术入路、上下融合节段、是否行主胸弯选择性融合、手术次数),随后科内集体讨论制定终手术方案,分析比较两种方案的差异.[结果]至2008年2月29日共收集143例患者,特发性脊柱侧凸8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9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26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5例.平均年龄16.1岁(2~49岁),平均主弯Cobb's角56.9°(15°~115°).讨论后终手术方案改变的有46例(占总数的32.2%),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占38例.手术入路改变1例,上融合节段改变19例,下融合节段改变29例,是否行主胸弯选择性融合改变1例.用性别、年龄、Cobb's角大小、弯型、主治医生经验等分析影响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方案制定的因素,发现年龄小于20岁、Cobb's角70°以下、胸弯型的病例手术方案制定的难度更大.[结论]术前集体讨论改变了部分脊柱侧凸病例的手术方案并且有助于制定更完善的脊柱侧凸手术方案.

    作者:陈文俊;邱勇;朱锋;王斌;朱泽章;钱邦平;俞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术中对策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不等长的术中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2月357例全髋置换患者,男性149例,女性208例;年龄27~82岁,平均71.3岁.病因:股骨颈骨折114例,骨性关节炎172例,强直性脊柱炎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应用仰卧位,术前麻醉后摆放体位前后、术中直接触摸测量、对比双侧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距离的方法,结合术中缝线标记、假体预安装后牵拉肢体、调节关节松紧等方法进行反复综合测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绝对差值为:95%的病例小于10 mm,4.5%在10~15 mm,0.5%大于15 mm.[结论]仰卧位下,术前、术中双下肢骨性标志的直接测量,简便、直观、科学、可靠,结合其他的辅助检测方法和手术者的实践经验,可有效的预防双下肢不等长.

    作者:袁涛;翁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多孔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目的]制备多孔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并于体内体外研究其各种性能.[方法]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以不同比例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0%,2.5%,5%),制备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测定材料孔径率及抗压强度,筛选出佳比例.消化法培养成骨细胞接种于常规及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不同材料浸提液(0%,2.5%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及聚苯乙烯)分别与成骨细胞共培养,以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水平.将磷酸钙骨水泥及2.5%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分别植入山羊椎体内,6个月后收集标本,分别进行X线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估其降解情况.[结果]不同比例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总孔径率、大孔率及抗压强度分别为:38.7%、0%、12.1 MPa(0%);67.5%、40.6%、8.0 MPa(2.5%);72.2%、45.6%、5.0 MPa(5%).成骨细胞在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上生长良好,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磷酸钙骨水泥组,与聚苯乙烯组未见明显差异.多孔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6个月后在体内大部分已降解,而磷酸钙骨水泥未见明显降解.[结论]复合明胶微球可显著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孔径率促进其降解,增加其生物活性,这种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可作为非负重部位的骨替代物.

    作者:厉孟;刘旭东;刘兴炎;葛宝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