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文;贾连顺;袁文;田纪伟;李家顺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多为高能量损伤,常伴有骨盆其它部位或髋臼骨折.而骶髂关节对骨盆环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如复位固定不佳常遗留疼痛、畸形和下肢功能障碍,是骨盆骨折常见的严重创伤.其晚期临床症状与一些腰骶部疾病相似,容易误诊,贻误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骶髂关节结构由于年龄、性别及全身或局部存在的生理病理状态或暴力不同而产生骨折脱位的类型不同.
作者:潘进社;郝睿峥;郑占乐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在地震灾害中外伤性截肢平面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医疗队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行外伤性截肢的10例(10个肢体)临床资料.[结果] 10例中2例肢体残端残留创面Ⅱ期植皮后愈合;2例术后残端局部皮肤表皮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余6例肢体残端切口Ⅰ期愈合.[结论] 在地震灾害中截肢平面的选择不强求尽量保留肢体长度,可根据术中肌肉坏死情况酌情升高截肢平面,同时对于肢体残端切口皮肤高张力者不强求Ⅰ期闭合肢体残端切口,可延期或Ⅱ期闭合切口.
作者:张斌;马勇;戴闽;雷刚刚;程细高;唐亚敏;刘虎城 刊期: 2008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0期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和交通业迅速发展,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远端骨折有增多趋势.虽然治疗手段不断修正和更新,但至今仍是临床上棘手问题.其并发症多,病残率高.本院于2001年5月-2007年5月采用潍坊三维骨科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的单侧(万向)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架超踝关节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苏光源;王铁翔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编者按卢世璧同志系我国骨科领域德高望重的著名资深专家,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长,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等.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主动请战参加解放军总医院老专家医疗队,在第一时间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第一线,不顾艰险困苦与劳累, 指导和带领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伤员救治工作,并做出突出成绩, 受到军内外多种媒体宣传报道.本文为作者于2008年7月5日应第17届中国康协肢残学术年会邀请,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专题报告会上的演讲,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经作者同意,本刊根据作者幻灯演讲稿,对主要内容和资料加以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作者:卢世璧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齿轮撑开式脊柱复位固定板装置(GDP),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用医用钛合金制成GDP植入物,用不锈钢制成专用工具.18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随机分为3组,对GDP组内固定进行载荷-应变、载荷-位移、强度、刚度、扭转强度及极限承载能力测试,并与对照组(CD、Steffee)对比分析.[结果] 齿轮撑开式脊柱复位固定板(GDP)组在载荷-应变、载荷-位移、强度、刚度、扭转强度及极限承载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D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对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后突畸形复发和椎体高度丢失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学文;贾连顺;袁文;田纪伟;李家顺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应急预案的建立在高能量肢体创伤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1998-2007年收治的高能量肢体创伤患者86例,依据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分类并结合ISS评分[1],将高能量肢体损伤分成3类,并根据类别实施相应的肢体修复与重建,对其治疗原则及方法与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3例获得随访15~37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5例双下肢浮膝伤,骨折愈合后出现膝关节僵硬畸形、功能障碍,在取出内固定的同时行一次性关节松解,结合CPM机辅助锻炼,均恢复膝关节功能;另有5例骨折未愈合,经植骨处理后痊愈;其余骨性愈合时间5~16个月,平均7.5个月.下肢截肢3例,死亡3例,经尸检属多发骨折伴多发性脏器破裂衰竭,死亡率3.48%.[结论] 制定或建立高能量肢体创伤应急救治预案,采用Gustilo-Anderson分期及创伤指数ISS评分,能够将损伤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类,并进行科学有序的分期救治处理,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救治、降低死亡率、减少肢残率的目的,是创伤外科应该建全和完善的应急系统.
作者:黄擘;史晨辉;盛文辉;何博;陈继峰;曹安军;刘春新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检查Helfet试验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分析研究2007年4月-2007年10月北医三院收治的外侧半月板损伤患者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平均25.3岁(15~43岁),内侧半月板损伤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本院外侧半月板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内侧半月板患者6例.分别进行Helfet试验检查,依胫骨结节屈伸时是否内外旋来判断半月板损伤,并与麦氏征,摇摆试验,KS征和及关节镜下所见为对照.[结果] 所有外侧半月板损伤患者,Helfet试验阳性率81.4%,与半月板其他几个试验麦氏征,KS征,摇摆试验,关节镜的诊断相符合,对于半月板提篮伤及横裂等类型阳性率分别为89.6%、87.2%,对内侧半月板诊断阳性率差.[结论] Helfet试验对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尤对于半月板提篮伤及横裂等引起绞锁症状的前体部为主的患者.而且操作简便、无创、适合推广应用.对内侧半月板诊断阳性率差.
作者:王洁颖;崔国庆;任龙喜 刊期: 2008年第20期
1 病例摘要患者, 男,21岁,踢球扭伤左踝1周,急诊行X线片检查提示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欠佳,遂入院治疗.查体见踝关节肿胀,前外侧压痛,内踝无压痛,主动活动受限,跟骨叩击痛阳性,足趾活动、皮肤感觉及末梢血运无异常,足背动脉可扪及.X线片示右胫骨远端骨折,涉及关节面,台阶约8 mm(图1).诊断:Tillaux-Chaput骨折.入院后行三维CT检查示骨折部位为胫骨前结节,4 cm×3 cm大小,远端关节面粉碎,下胫腓间隙良好.
作者:蒋毅;张丛笑;王东;宋华伟;杨明连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一种能提高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的麦氏截骨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105例.[结果] 102例病人随访1~7年,平均3.5年,97例获得骨性愈合,未见股骨头坏死征象,优良率95.1%.[结论] 麦氏截骨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技术改进,截骨线高,内移少,肢体短缩小,骨折稳定,愈合率高,改变了局部血运循环,降低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是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潘洪阁;韩焕长;张家茂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挤压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汶川大地震后发生挤压综合征的27例患者,致伤原因均为地震中被重物砸伤.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5.8~72岁,平均33.6岁;受挤压时间7~101 h,平均27.8 h;受伤到接受治疗的时间8~112 h,平均38 h;单纯一侧下肢挤压伤13例,单纯一侧上肢挤压伤5例,臀部挤压伤2例,双下肢挤压伤4例,上下肢联合挤压伤3例.出现少尿15例,无尿7例.实验室检查:27例患者均出现肌红蛋白尿,BUN平均21.34 mmol/L,Cr平均365.6 μmol/L,CK平均54 022 IU/L,12例血钾升高(5.01~7.82 mmol/L,平均值6.0 mmol/L),17例血钙降低(1.25~2.09 mmol/L,平均值1.71 mmol/L).6例患者肌酐水平轻度升高,平均164 μmol/L,CK平均8 723 IU/L,无少尿.入院后予以静脉快速补液和静脉用抗生素,碱化尿液,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对于高钾血症患者,除快速补液外,静脉输入5%NaHCO3、10%葡萄糖酸钙或5%氯化钙、葡萄糖溶液(50%葡萄糖溶液,胰糖比1∶4)以及速尿等静脉注射.21例无尿或少尿合并急性肾功衰(acute renal failure,ARF)者,接受血液透析透析治疗.截肢或关节离断手术16例,骨筋膜室切开减压11例.截肢患者均为受压肢体缺血坏死或气性坏疽.[结果] 截至2008年5月30日(地震后18日),无1例患者死亡.21例合并ARF患者中,16例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停止透析,继续透析治疗5例,其中2例患者肾功能改善不明显.6例肾功能不全但无少尿的患者,经碱化尿液、大量补液以及甘露醇利尿治疗后,无1例发展为ARF.截肢后创面Ⅰ期愈合9例,经换药、创面处理扩创Ⅱ缝合愈合6例;减压创面直接缝合4例,游离植皮3例,Ⅱ期扩创缝合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同数量的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1 834 ml.而且部分患者多次、长时间输血.[结论] 挤压综合征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如补液、纠正低血容量和高钾血症、适时筋膜切开减压或截肢,创面积极有效的处理、血液透析、合并症和全身营养支持下的多科协作综合治疗是挤压综合征成功治疗的保证.
作者:杨效宁;裴福兴;黄富国;屠重棋;杨天府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编者按裴福兴同志系我国骨科著名中青年专家,现为华西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博导,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副总编.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积极组织参与伤员救治工作,并做出突出成绩,荣获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应邀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四川传递任务.该论文为作者于2008年7月5日应第17届中国康协肢残学术年会邀请,在汶川地震伤救治专题报告上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经作者同意,本刊根据作者、幻灯演讲稿,对主要内容和资料加以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作者:裴福兴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针对初次固定臼杯松动,其所需髋臼翻修选用何种材料和固定方式为佳,尚无定论.本研究肯定了设计新颖的组配式骨小梁金属杯的早期效果.[方法]自2006年4月-2006年11月期间本院对16例髋臼假体翻修病人使用了骨小梁金属杯,共计16髋,女9人,男7人,平均69.2岁.每个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1、2年进行Harris髋关节(HHS)评分、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评分及骨盆前后位片的拍摄.所有病人随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结果]术后随访18~25个(平均24个月),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21~54分(平均32.6分)增加到术后的56~90分(平均87.5分),UCLA评分由翻修前的2~5分(平均3.8分)增加到术后的6~9分(平均8.2分),无假体移位及下沉等不稳迹象,骨小梁金属杯周围骨质内向长入.[结论]初次用骨水泥固定人工髋臼杯失败的病例,若无骨缺损,翻修时使用骨小梁金属杯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
作者:陈刚;徐卫东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失败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4月本院门诊及病房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643例,初期行手法复位620例,石膏外固定590例,夹板固定31例.按照AO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1],手法整复失败43例,占6.94%.27例接受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1例,外固定架固定13例,3例因后遗症行尺骨茎突切除.6例接受再次手法整复治疗,10例拒绝再次治疗.[结果] 43例手法复位失败者再治疗37例,并得到6个月~ 4年随访,平均15个月.根据Aro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37例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1.08%.[结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极不稳定,手法整复后容易出现短缩和再移位,导致手法复位失败,及时采用经皮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孙建峰;顾敏琪;邓磊;韩斌;李治斌;马占忠;申杨勇;陈京峰;肖京;张彦东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在脊柱外科中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TLIF)相对于经前路椎体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ALI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PLIF)是一种较新的脊柱融合技术.从其发明至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以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等.本文就TLIF技术的特点,适应证,优点以及新近发展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成浩;徐建广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自体半腱肌加强并V-Y肌瓣修补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取自体半腱肌对已行端端吻合的跟腱在吻合处两侧的正常跟腱组织冠状面上钻洞形成环扎,分散跟腱吻合处的分离张力.[结果] 3例患者直接行端端缝合并自体半腱肌加强,13例患者行V-Y肌瓣延长后,断端吻合并自体半腱肌加强,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皮肤切口平整,随访9~38个月,平均18个月,无跟腱再断裂发生,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87.5%),良2例(12.5%),优良率100%.[结论] 自体半腱肌加强并V-Y肌瓣修补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且手术操作简单,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应用.
作者:吴宏斌;郑启新;杨述华;杜靖远;邵增务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伤椎置钉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方法] 对12例Dins分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在伤椎椎弓一侧植入椎弓根钉,复位时通过伤椎椎弓根钉的直接推顶和撑开作用,使得向后移位的椎体复位,恢复解剖序列.[结果] 所有12例均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均一次间接复位成功,术后1年半以上复查X片椎体高度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结论] 伤椎置钉技术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
作者:贾水淼;董胜利;张凯;高振甫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应用重组骨形成蛋白4/7融合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AAV BMP4/7)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对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1)采用RT-PCR一步法和基因重组法,从胎盘组织中克隆BMP4和BMP7成熟肽cDNA,获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质粒pGEM质粒中;(2)从pGEM-BMP4/7质粒中切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穿梭质粒,在大肠杆菌内重组,在293细胞中构建AAV-BMP4/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3)不同MOI值的AAV-BMP4/7转染兔BMSCs,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描记细胞生物曲线,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AAV-EDFP做对照;(4)AAV-BMP4/7转染兔BMSCs细胞7、14 d后,行ALP及OC含量测定,观察成骨活性,以AAV-EDFP做对照.[结果] (1)成功构建高滴度的携带BMP4/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BMP4/7;(2)AAV-BMP4/7转染BMSCs细胞后,细胞增殖活性良好,转染效率为72%,细胞形态呈典型的成骨改变,1×105 vg/cell的MOI值对细胞形态影响较小,而转染效率强于5×104vg/cell(59.38%).(3)AAV-BMP4/7转染细胞后,ALP、OC含量均明显增高,并与转染后诱导培养的时间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tALP=896.88 P<0.001 tOC=543.24 P<0.01).[结论] AAV-BMP4/7融合基因转染效率高,对BMSCs细胞有明显的诱导成骨活性,对骨愈合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者:袁绍辉;尚剑;邵国军;刘玉耆;博超刚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19~73岁,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单纯颈椎间盘突出11例,椎管狭窄19例,仅MRI脊髓影像异常而无明显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表现13例.43例均经前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 4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均获明显改善,ASIA评分平均由入院时的43.7恢复到87.4.[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能有效促进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MRI显示无明显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亦有明显改善.
作者:蒋涛;任先军;王卫东;李长青;郝勇 刊期: 2008年第20期
肱骨远端髁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非手术治疗需要长期制动,容易出现肘关节僵硬、骨不连、骨折处不稳定等并发症,只适用于存在手术禁忌证和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
作者:田建;王金武 刊期: 200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