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杰;蒋家正;李立东;王木金;韩宏德
关节置换技术在现阶段主要包括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膝关节置换手术.关节置换技术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医学技术之一[1].
作者:吴小峰;唐智柳;田纪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两种方法提取的骨胶原产量及特性的比较,推荐-种较为理想的提取皮质骨Ⅰ型胶原的方法.[方法]以猪皮质骨为原料,去除软组织后劈成小骨块,经酒精梯度脱水、无水乙醚脱脂、盐酸脱钙、甲醇:氯仿(1:1,v/v)再脱脂处理后,骨块软化.然后将软化的骨块在高速粉碎机上粉碎成脱钙骨基质粉.分别采用传统的碱溶法和自建的增强酶解法对脱钙骨基质粉处理,经溶解、离心、透析、冻干等操作提取皮质骨胶原.后对增强酶解法所得产物进行鉴定,并对两种提取方法的效率及得到的产物的外观、黏度、凝胶固化性进行比较.[结果]增强酶解法所得胶原的氨基酸组成、蛋白电泳、相对分子量大小、大光吸收波长均符合Ⅰ型胶原特征;和碱溶法比较,提取率由(57.8±4.96)%提高到(94.04±0.55)%;其相同浓度(0.03%,w/v)醋酸溶液黏度测定,增强酶解法为3.71,碱提法为2.81;在37.0℃,pH值7.35~7.45条件下行凝胶固化性检测,增强酶解法所提胶原凝胶液约10 min可固化形成凝胶块,而碱提法所提胶原的溶液仍为黏性液体.[结论]增强酶解法提取的骨胶原是Ⅰ型胶原;相对于碱提法,该法提取效率高,所得胶原纯度高、黏性好、固化性好,是一种较好的从猪皮质骨中制备Ⅰ型胶原的方法.
作者:施洪臣;吕仁发;周强;许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6~2005年间手术治疗的肱骨小头骨折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54岁,平均36.6岁;按Bryan-Morrey分型Ⅰ型8例,Ⅱ型8例.手术经前方入路,骨折复位后拉力螺钉固定;骨折块过于细小则行骨块切除.[结果]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3月.随访未发现肱骨小头缺血坏死,4例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平均Mayo评分86分.[结论]肱骨小头骨折的治疗需综合分型计划手术;经肘前方入路牢固固定,早期锻炼可获较好功能.
作者:张颖;王迎松;解京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股骨远端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在5~12个月内愈合,膝关节功能:优12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良好的复位,可靠的内固定,仔细的软组织修复及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折愈合及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基本要求.
作者:李雄杰;蒋家正;李立东;王木金;韩宏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建立羊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4周后分为4组:单纯行髓芯减压组(A组)、髓芯减压后植入自体松质骨和OSTEOSET(R)2 DBM组(B组)、髓芯减压后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架/自体松质骨OSTEOSE(R)2 DBM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分别于5、10、20周对股骨头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C组在髓芯减压区骨缺损修复及成骨方面较B组略高,B、C两组都较同时期的A组明显增强.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术后5、10、20周时C组力学强度较A、B两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20周时C组股骨头生物力学强度和正常股骨头己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脱钙骨基质治疗股骨头坏死,能有效加强股骨头的力学结构,促进坏死骨的修复,防止股骨头关节面的塌陷.
作者:梅荣成;杨述华;杨操;李宝兴;苏成忠;李进;邹利军;徐亮;郑东;汪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围手术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及维生素E(VitE)、1,6-二磷酸果糖(FDP)对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防治作用.[方法]膝关节退变伴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于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术前应用维生素E组、术中应用FDP组及术前应用维生素E联合术中应用FDP组.每组15例,在手术前、术后1、3、5、7 d抽取血样,测定红细胞中丙二醛(MDA)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含量.[结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红细胞中MDA的含量明显比术前增高(P<0.05),而Cu-Zn-SOD的含量明显比术前降低(P<0.05);术前应用VitE联合术中应用FDP比单纯应用VitE或FDP能在围手术期更有效地保护红细胞免受脂质过氧化的损伤(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提倡术前服维生素E和术中用FDP,以预防围手术期氧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等有害因子对红细胞的破坏,以及因红细胞损伤可能出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友华;刘璠;姜胜华;喻德富;侍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解剖学研究观察取上肢标本腕关节掌侧弧形切口进入,摘除月骨测量其横径及纵径.解剖尺动脉寻找尺侧发出至豌豆骨桡侧血管支,测量纪录其长度及血管蒂直径,切取豆骨及其营养支血管蒂转位至月骨定点缺损处,观察血管蒂紧张度及结扎占据空隙紧张度,据情况取部分尺侧腕屈肌及简单包绕月骨固定几针填塞月骨空隙稍紧张为止,记录肌腱切取长度.
作者:朱晓东;王兆林;高天勤;盛莉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多种原因造成的关节软骨病变比较常见,软骨损伤后缺乏自愈能力,软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的难题.随着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软骨病损已成为可能,而优化种子细胞源是应用这一技术的前提和关键[1].
作者:王翠芳;冯万文;武天佑;孙正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肱骨近端骨折为常见损伤,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有报导称在未来的30年,其发病率会提高3倍[1].对肱骨近端解剖知识的熟悉与运用有助于临床的分型,指导内固定正确选择及假体置换的使用.
作者:黄海晶;金鸿宾;王志彬;庞贵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24例寰枢关节半脱位儿童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儿章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现代诊断方法和治疗意义.[方法]全部病例都在入院前后摄开口位X线片1次,治疗期间症状缓解后再摄同样条件下的X线片一次进行对比,必要时加做颈椎三维CT并重建或MRI检查,正位X线片可以了解有无侧向移位及旋转移位,侧位片可以测量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以第4颈椎水平为准).如果颈疼和斜颈症状比较轻,而且持续存在不到1周,简单的用颈领固定和口服止疼药物.持续1周以上,应该采取卧床休息、颌带牵引和使用止疼药物.如果寰椎相对于枢椎向前移位,应该进行逐渐复位,并在矫正的位置上用头颅-躯干石膏或支具固定6周,病史已持续1~3个月,通常需要头颅环-躯干塑料背心牵引,持续3个月以上需要采取寰椎与枢椎融合手术.[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X线片示齿状突居中,双侧寰齿间隙正常,CT提示寰前间隙正常,无1例复发,未留畸形,颈部旋转及屈伸正常.[结论]开口位X线片是初期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理想的手段,对于诊断不清而又高度怀疑本病的,可以加做CT扫描和重建,治疗上以保守为主,难复性病例,可以采用后路植骨融合手术.
作者:吕洪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自体4股胭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胭绳肌肌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并处理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并对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等检查,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已返回工作岗位,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30°,伸直达到0°,有3例在激烈活动时有时会感觉到膝关节打软不稳,其余病例均无打软不稳的感觉.随访时前抽屉试验35例阴性,1例阳性;Lachman试验33例阴性,3例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51.3±4.2分提高至85.6±4.6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自体4股胭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较好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愈合率高等优点.
作者:王先泉;张伟;孙水;张进禄;王健;李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关节挛缩是关节内外或周围的组织紧缩和缩短所引起的该关节的活动范围受限,常见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系统损伤及疾病后各种类型的神经瘫痪以及长期卧床、长期坐轮椅的患者,导致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
作者:王利群;孙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柱(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关节损伤.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柱(壁)骨折的发生率日渐增多.
作者:陆春;董桂甫;朱金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孕14~16 d SD胎鼠的脑室下区组织,体外培养后鉴定细胞.制作脊髓全切模型,伤后1周将Brdu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体内,移植后及8周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和BBB功能评分,并留损伤脊髓处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移植后8周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都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移植组恢复较好;(2)模型制作后,CSEP波均消失,细胞移植后8周移植组的波形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潜伏期延长;(3)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存在大量Brdu染色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在体内可到达损伤脊髓处并能存活;脊髓损伤部位NF-200及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特性的细胞.[结论]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到达损伤区代替受损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使损伤的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作者:许祖远;方煌;罗永湘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回顾分析,根据影像学及神经功能结果,比较单纯后外侧植骨与复合经椎弓根植骨的术后即时及随访1年半以后的临床效果.[结果]2种术式的术后即时效果无差异(P>0.05),椎体前缘高度均恢复达92%左右,Cobb's角下降约12.5°.但晚期效果复合经椎弓根植骨远较单纯后外侧植骨好(P<0.01),单纯后外侧植骨随访1年半以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矫正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8.1%/6°),并有39.3%的内固定并发症率,而复合经椎弓根植骨未发现明显的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并发症.但终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不但能复位骨折,重建椎体高度,更能提供脊柱即时及晚期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并发症,特别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作者:曹治东;李邦春;苟景跃;邓志龙;张奎;胡建华;田开熙;晏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骨科与烧伤常见的损伤,传统方法处理多不理想,本院于1999年6月~2006年1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文庆;张勋辉;余屯德;何建华;吴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困扰人们的难题.SCI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脊髓空洞、胶质瘢痕构成阻碍轴突生长的机械屏障;(2)原发和继发的神经元凋亡,使脊髓缺乏自我修复能力;(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4)损伤局部存在抑制轴突再生的因素如Nogo、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等[1].
作者:纪江峰;冯世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工业、交通及建筑事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意外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随之增加,骨科创伤的患者也大量增加,尤以重症患者增长率为高.
作者:肖德明;李伟;江捍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评价Harris评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评估中的局限性.[方法]对2005年9月~2006年1月47例(50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均对病人进行Harris评分和评估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并分析Harris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人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01),但SF-36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并不一致.Harris评分和SF-36生理功能(PF)和躯体疼痛(BP)项评分有相关性(r>0.4,P<0.001),但与SF-36其它方面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4),或无相关性(P>0.05).[结论]虽然Harris评分能较好地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改善病人生理功能和缓解疼痛的疗效,但对于评价病人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和其它方面的改善还存在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将SF-36评分引入到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评估中.
作者:黄强;李伟;张晖;沈彬;杨静;裴福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支架内部三维结构对β-TCP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2种不同三维结构的β-TCP材料(孔径400~500 μm,内连接径为120 μm的圆片状β-TCP材料和相同成份、重量的β-TCP材料碎颗粒,直径在100~200 μm)包埋入24只成年新西兰兔的双侧腰背筋膜内,术后1、2、4、8周对材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同位素骨扫描及扫描电镜等检查,观察2种不同内部三维结构β-TCP材料的体内血管化情况.[结果]两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术后1周,2种结构材料只有周边部分孔隙内可见幼稚的毛细血管形成.术后4周,圆片状人工骨材料内全层出现新生血管,血管数量增多,管腔变大,外周血管发育成熟,进入血管化高峰期.术后8周血管数量无明显增多,仅有管腔增大,偶见成熟的微血管结构.而颗粒状材料血管化进程缓慢,血管数较少,管腔小,结构差.4周时,仍以发育幼稚的毛细血管为主,8周时出现部分毛细血管闭塞.[结论]材料孔隙间的连通是影响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关键因素,具体地说,较高的连通率可以使材料血管化更为完全,而连通径的大小可以限制新生血管管腔的大小.
作者:白峰;王臻;李爱民;卢建悉;王超峰;付索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