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肢残康复20年:假肢矫形器服务的发展与挑战

赵辉三

关键词:肢残, 康复, 假肢矫形器, 服务体系, 内务部, 装配, 专用设备, 质量标准, 系统规划, 生产, 社会保障, 科研, 骨科, 党和政府, 前苏联, 中国, 行包, 省会, 考察, 国家
摘要:解放后党和政府及骨科界的老前辈们对假肢矫形器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几乎在每个省的省会都建立了假肢工厂;1962年内务部公布了国家假肢矫形器质量标准;1964年内务部在许多骨科界老前辈的建议下,在系统地考察了前苏联社会保障部的假肢矫形器科研、生产、装配服务体系后,建立了中国第1个假肢研究所,制定并开始执行包括假肢矫形器专用设备、部件、材料的科研、生产、装配服务的系统规划.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5年12月,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7.6岁.L4椎体滑脱11例,L5椎体滑脱6例;根据Meyerding滑脱分类: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7例.伴有L4、5椎间盘突出7例、椎管狭窄5例,L5S1椎间盘突出4例.[结果] 17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20 ml;平均住院时间8 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17例病人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融合率100%.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结论] 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常增林;刘建明;崔新广;黄彬;庄正陵;青光恒;刘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和病因学探讨

    [目的] 探讨肘管综合征的解剖特点和发病原因.[方法] 对6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中所见,以及其中25例患者术前肌电图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 术中见60例患者存在肘管弓状韧带的肥厚增生,卡压磨损尺神经导致炎性病变;术前肌电图检查发现25例患者的尺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平均传导速度为27.97 m/s;运动反应波幅降低,平均电压为1.95 mv;潜伏期延长,平均时间为5.41 ms;6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继发于肘部创伤25例,慢性劳损15例,慢性骨关节炎14例,占位病变5例,先天异常有6例.[结论] 肘部的创伤及慢性劳损可以导致肘管弓状韧带出现肥厚增生,引起尺神经卡压磨损,这是肘管综合征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慢性骨关节炎,占位病变和先天异常;尺神经可被机械性卡压和磨损,出现慢性缺血缺氧,导致肘管综合征的发生;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术前的肌电图检查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主要手段,在诊断时应注意该病与其他部位迟发性尺神经麻痹的鉴别.

    作者:侯巍;冯世庆;郑永发;杨淳彭;王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位置内外上髁轴线对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不同位置内外上髁轴线对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三维重建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影响.[方法] 收集51根肱骨干标本,行16排螺旋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三维重建测量肱骨头扭转角.俯视位观察,肱骨远端内外上髁连线取3种不同方位,求得3组肱骨头扭转角.与二维CT取肱骨远端3个不同平面的肱骨头扭转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肱骨头扭转角小值4°,大值59.8°,6组肱骨头扭转角数据为(25.5±10.2)°,(25.0±10.8)°,(25.7±10.8)°,(27.3±10.3)°,(26.3±10.2)°,(25.8±10.4)°,经统计学处理6组肱骨头扭转角差异不显著.且二维CT测量肱骨头扭转角时肱骨远端层面越向远端值越小.[结论] 肱骨头扭转角变异较大,肩关节假体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肱骨远端不同位置内外上髁轴线对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测量肱骨头扭转角没有影响;俯视位观察肱骨,当外上髁露出呈小三角形、肱骨远端前关节面被肱骨头遮盖重叠的位置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更简单、更快捷而且准确的测量位置.

    作者:李锦青;王健;唐康来;陈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颈椎病合并Pancoast瘤1例报告

    颈椎病和Pancoast瘤均可引起肩臂及胸背部疼痛,临床表现相似,极易误诊误治,本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9岁,因左侧上肢,前胸及肩背部疼痛4个月,加重1个月住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肩臂疼痛,疼痛放射至左前臂,逐渐发展到前胸及肩背部,1个月前加重,呈烧灼样,夜间尤剧.

    作者:申勇;范金鹏;刘永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应用解剖型骨水泥股骨假体结合冻干骨打压植骨进行髋关节翻修

    [目的] 探讨结合应用解剖型骨水泥股骨假体和冷冻干燥颗粒骨打压植骨(IBG)进行股骨翻修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作者在2001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在髋关节翻修中,有49例在股骨翻修中应用解剖型骨水泥柄结合冷冻干燥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其中有36例(73%)存在严重的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B或Ⅳ).平均随访时间为35.3个月(26~52个月).通过Harris评分和X线片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4.6分提高到后评估时的平均88.3分,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8%.X线片未显示有明显的股骨假体下沉.1例出现术后感染,1例出现术后脱位,感染率及脱位率均为2%,3例出现了术中股骨骨折及股骨柄穿孔,其发生率为6.1%,但这些与假体及植骨材料选择无关.[结论] 使用解剖型骨水泥股骨假体结合异体冷冻干燥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对有严重骨缺损的股骨进行翻修是可行的,并且中短期的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作者:周勇刚;王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旋转平台型全膝置换的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膝置换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患者对全膝置换术后假体寿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作者:李新锋;董英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3D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 观察3D脊柱内固定系统对腰椎滑脱症的固定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7月,对4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28例,女14例)运用椎板减压、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3D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随访13~32个月(平均25.3个月).[结果] 术前JOA评分平均4.48分的42例患者,随访时14.5分(P<0.01),术后15个月内动态X线检查显示3D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92.8%.[结论] 后路运用3D内固定系统行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黄民锋;陈锋;许建文;李寿斌;何元诚;廖康兴;邹冬青;袁振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微创(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人工膝关节置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Repicci和Romanowski在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ndyhr knee arthroplasty,UKA)中采用了MIS入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离床活动早,术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因而激起了人们对微创手术和膝关节部分置换的极大兴趣[1、2].

    作者:姚琦;王继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传统术式联合股骨下端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髌骨脱位

    [目的] 探讨传统术式联合股骨下端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髌骨脱位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自1996年10月~2004年8月,采用传统术式(膝关节外侧松解术,内侧关节囊紧缩术,股内侧肌止点移位术,髌韧带止点内移术,半腱肌肌腱转位术)联合股骨下端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1岁(6~18岁).17例为单侧髌骨脱位,4例为双侧(均只治疗1侧),无合并其他膝关节畸形.[结果] 21例经联合手术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6年,平均3.5年,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无手术并发症.21例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17例膝关节屈曲良好(120°~150°),4例膝关节屈曲轻度受限(100°~120°),步态正常.[结论] 青少年先天性髌骨脱位是一种极少见的畸形,应早期诊断并早期手术治疗,否则易发生髌股骨关节炎,传统术式联合股骨下端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髌骨脱位效果满意.

    作者:邵增务;茅文斌;刘建湘;徐润冰;裴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目的是替代膝关节胫股骨受破坏的软骨表面.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Gunston、Marmor为单髁置换术使用及发展的先驱者[1、2].然而,早期报道其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且许多外科医师因文献所述的不佳结果而逐渐忽视其应用.

    作者:陈辉;操石磊;张春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管内囊肿20例报告

    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内囊肿的病例是较为少见的.本文就作者近年内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椎管内囊肿病人的诊断特点、手术指征以及术式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任立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早期诊断与手术疗效.[方法] 5例髋关节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患者,左侧3例,右侧2例.采用髋关节Smith-Petersen切口十字形切开关节囊进入关节腔切除增生肥厚滑膜、清除游离体.[结果] 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全部治愈.[结论] 该病早期诊断困难,临床、放射学及病理检查相结合是确诊关键;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显露术清除游离体、切除病变滑膜,疗效确切.

    作者:郭世炳;冯卫;贾燕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钛合金支撑架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观察支撑架置入治疗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设计一种中空多孔圆柱状带螺纹的钛合金支撑架,选用成年杂种狗15只,用液氮冷冻法制造股骨头坏死模型,通过中心减压钻隧道至股骨头坏死区软骨下骨,然后沿隧道拧入支撑架.术后分期处死,取标本观察相关指标.[结果] 术后无1例发生股骨头塌陷,X线片显示支撑架位置良好,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坏死股骨头得以逐步重建,再生的松质骨小梁能够长入支撑架中并改建、修复、替代股骨头内坏死的骨组织,形成穿越支撑架网孔的网状松质骨结构.[结论] 利用多孔中空支撑架给股骨头坏死区软骨下骨板提供支撑,防止股骨头塌陷.多孔网状结构容许松质骨的长入和爬行替代,对治疗狗股骨头坏死有明显疗效.提示钛合金支撑架可用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作者:王锐英;张其亮;傅德皓;吴强;杨述华;孙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同种异体血清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目的] 适当的血清浓度可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血清浓度过低不利于细胞的生长,而高浓度血清则易引起细胞分化.而血清的不同来源对MSCs的培养同样产生影响.传统的培养方法用胎牛血清作为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时存在潜在的风险.本研究探讨同种异体血清在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可行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收集人骨髓悬液,分离hBMSCs,分别用含胎牛血清和人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分别测定2种方法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培养的hBMSCs表面抗原类型;并将培养的hBMSCs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诱导后的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2种方法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人血清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速度快于胎牛血清培养组,但分化效率低于后者.[结论] 通过生长特性、表面抗原表达以及分化潜能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人血清培养hBMSCs与胎牛血清培养差别不大,可以作为一种适合临床的安全培养方法.

    作者:徐明;苗宗宁;盛伟华;杨吉成;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居于首位,约占40%~50%.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抗结核药物的进步,其发病率已有所减少,但在脊柱炎性疾患中仍居首位.脊柱结核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单纯的椎弓结核很少,这与椎体以松质骨为主、负重大、劳损多、肌肉附着少、血供差以及椎体的滋养动脉多为终末动脉等原因有关.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肢残康复20年:假肢矫形器服务的发展与挑战

    解放后党和政府及骨科界的老前辈们对假肢矫形器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几乎在每个省的省会都建立了假肢工厂;1962年内务部公布了国家假肢矫形器质量标准;1964年内务部在许多骨科界老前辈的建议下,在系统地考察了前苏联社会保障部的假肢矫形器科研、生产、装配服务体系后,建立了中国第1个假肢研究所,制定并开始执行包括假肢矫形器专用设备、部件、材料的科研、生产、装配服务的系统规划.

    作者:赵辉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附1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动力性固定器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固定原理、适应证和初步疗效.[方法] 作者于2004年在瑞士Basel大学骨科进修学习期间,随访Dynesys治疗12个月以上的13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范围12~25个月);年龄58~7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有保守治疗难以治愈的腰痛或腰腿痛6个月以上,术前Oswestry评分50~69分,平均58分;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伴节段性不稳3例,退变性脊椎关节病3例.[结果] Oswestry评分至后随访改善到24~53分,平均31.3分;参照Nakai标准,优5例,良5例,可2例,差1例;无螺钉弯曲或断裂.差者1例术后1年再次行椎管探查、改行强直性固定融合.[结论] Dynesys是治疗腰椎退变和轻度不稳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动力性固定系统.

    作者:殷渠东;Jeanneret B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腰椎全板减压术后顽固下腰痛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腰椎全板切除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00年作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69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腰痛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手术前后下腰痛程度的变化将病例分为无残存下腰痛(1ow back pain,LBP)组和残存LBP组,针对术前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使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残存下腰痛的临床预测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两组间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腰椎前突角、腰椎活动度和手术减压范围与术后残存下腰痛密切相关.残存LBP组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突和活动度分别为(22.27°±3.12°)和(22.91°±2.31°),显著低于无残存LBP组患者的腰椎前突和活动度(37.23°±2.19°)和(31.66°±1.52°),P值分别为0.000和0.002;而残存LBP组的减压节段(2.77±0.19节)明显高于无残存LBP组(1.70±0.10节),P值为0.000.[结论] 对于术前腰椎前突减小,腰椎活动度下降的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施行多节段的腰椎全板减压容易导致术后顽固性下腰痛的出现,应引起作者重视.

    作者:夏英鹏;徐天同;申庆丰;张宇;田融;江汉;张学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优化法去细胞大鼠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

    [目的] 以优化法去细胞大鼠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缺损,观察术后动物的免疫排斥、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方法] 以优化去细胞方法处理新鲜取材的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1.0 cm坐骨神经缺损,以自体神经和新鲜异体神经移植为对照,术后1个月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动物在功能恢复、免疫排斥及神经再生方面的情况.[结果] 自体神经和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动物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大体观察均可见神经连续性良好.电生理检测表明2组动物移植神经均已恢复电传导能力,在传导速度(CV)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神经水平(P<0.05).组织学观察则显示2组再生神经纤维均已长入移植段远端.S-100免疫组化显示两者在雪旺氏细胞数、形态和排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2组在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移植神经中段轴突密度后表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比正常神经小(P<0.05),比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大(P<0.05).[结论] 优化去细胞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在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面无显著差异.优化法去细胞神经在移植修复同种异体神经缺损时,可以达到免疫耐受,其早期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情况良好,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一种替代疗法.

    作者:陈冠军;朱庆生;徐新智;吕荣;王军;张大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l,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 652±706.99)ml,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作者:高国勇;镇万新;窦永充;刘洪涛;徐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