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罗卓荆;冯林杰;王亮
[目的]探讨Rockwood分级Ⅲ°及以上的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仅行锁骨钩板内固定和锁骨钩板内固定后再行喙锁韧带重建2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两种方法治疗的52例肩锁关节脱位,A组为内固定组共29人,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45岁,其中Rockwood分级Ⅲ度12人,Ⅵ度1 5人,Ⅴ度2人.B组为内固定加喙锁韧带重建组共23人,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50.6岁,Rockwood分级Ⅲ度9人,Ⅵ度13人,Ⅴ度1人.内固定方法均为AO锁骨钩板固定,重建喙锁韧带均采用改良Weaver法.随访8~12个月,以Lazzcaao标准进行评价,并以SPSS 10.0统计软件计算,分级比较每级AB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疗效均较为满意,优良率均达到100%.两组之间仅优秀率有所不同,且Rockwood分级比较AB两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锁骨钩板固定确实可靠,手术简单,创伤较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固定,在使用了可靠的锁骨钩板固定后,肩锁关节周围各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重建,保证了肩锁关节的稳定愈合,同时可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如无合并严重的三角肌和斜方肌的撕裂,可不需喙锁韧带重建.
作者:吴小峰;高伟;田纪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下肢力线的测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下肢的矫形外科手术中如下肢延长术、膝内外翻矫正术及髋膝关节置换术,尤其重要.
作者:柴旭峰;卫小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2005年,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50例,其中18例经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早期行CPM训练.[结果]本组2例伤口有渗出、换药2周后愈合;2例复位不满意,1年后出现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目前对日常生活无大影响,未做处理;1例螺钉误入髋臼;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复位的效果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5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髂腹股沟入路适合于髋臼前壁、前柱骨折及部分双柱、T形和横行骨折的切开复位.只要仔细操作,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作者:杨靖芳;李正维;李洪军;孙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手术解决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更佳方法.[方法]对23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在传统手术治疗三原则即尺骨延长、桡骨头复位、环状韧带重建的基础上增加桡骨旋转截骨术,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3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优良率为95.7%,效果满意.[结论]通过桡骨旋转截骨改良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操作方法简单实用,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忠;刘雪涛;张成进;劳克诚;曲连军;刘学胜;常正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诊疗方式的选择及远期并发症的预防问题.[方法]1996年1月~2006年6月共收治48例并获得随访.男29例,女19例.年龄22~63岁,平均35.1岁.按Judet-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11例,后柱骨折5例,前壁骨折6例,前柱骨折3例,横骨折6例,后壁及后柱骨折9例,T型骨折5例,完全双柱骨折7例.合并损伤有:髋关节前脱位3例,中心型脱位13例,后脱位11例,骨盆骨折4例,同侧股骨干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4例.18例进行了保守治疗(双方位骨牵引),3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优30例,良12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7.5%.并发创伤性关节炎3例,感染1例,异位骨化1例.[结论]正确判定骨折类型是治疗髋臼骨折的前提条件.横过髋臼顶负重部位、移位少于3 mm的骨折、低位的横行骨折和低位的前柱骨折,及任何有其他非骨折本身的不适合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均应施行闭合治疗.采用双方位骨牵引治疗,即股骨髁上牵引加同侧大粗隆下外侧牵引.骨折移位>3 mm,关节内有游离骨块和关节后方不稳是手术适应证.采用有限的显露和间接复位技术.准确恢复负重面的解剖关系可以有效防止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中大量盐水冲洗,放置负压引流有防止并发感染和异位骨化的作用.有限显露和间接复位技术也是防止异位骨化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忠强;刘灿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采用旋入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方法]自2000年1月~2006年2月6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旋入式髓内钉微创治疗.男38例,女24例,年龄20~58岁,平均36.9岁.闭合性骨折54例,开放性骨折8例.62例肱骨干骨折按AO分类,A型41例,B型15例,C型6例.对6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微创旋入式髓内钉固定,术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随访14~30个月,平均为24个月.[结果]本组62例伤口或切口全部Ⅰ期愈合,62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肩关节功能按Rodriquez-Merchang标准评分,优36例,良20例,中6例,优良率为90.3%.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无感染、医源性骨折、肢体短缩、断钉、脂肪栓塞综合征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旋入式髓内钉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较小,旋入式髓内钉根据髓腔解剖特点呈髓内中心固定,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具有固定牢靠、手术操作简单、创伤性小、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优点.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值得推广.
作者:向峥;郭振河;李敬中;杨家辉;郑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7年2月~2005年7月共收治129例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将129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1组70例行头环牵引,其中31例头环牵引加背心带支架保守治疗,39例头环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1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另1组59例行颅骨牵引,其中13例颅骨牵引加支具保守治疗,46例颅骨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22例,后路手术20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头环牵引与颅骨牵引对上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无明显差异;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统计学处理显示头环牵引组要明显好于颅骨牵引组,复位所需时间比颅骨牵引组短,完全复位率高,减压充分,更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治疗后离床时间头环牵引组要短于颅骨牵引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改善.[结论]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可改善复位功能,对颈椎的牵引固定作用较颅骨牵引更为坚强稳定,使用安全方便.
作者:王宝奎;邓树才;窦如明;甄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踝关节后方隐匿性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病例资料,探讨其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病人的资料.2003年9月~2006年6月共收治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7~38岁.6例均有明确踝关节扭伤史,无明显骨折脱位而早期行保守治疗,2例未予固定4例予石膏固定3周.所有病例伤后均有踝关节后方持续疼痛及关节处压痛,行走时及静息时均有胀痛感,疼痛可向小腿后方或足底放射.6例病人在受伤当时均未诊断撕脱骨折,伤后4个月~1年入院,X线侧位片可见踝关节后方小骨片影,正位片可不明显,其中4例经CT检查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折,其部位与临床症状部位一致.6例病人均予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及CT所示骨折部位选择内后方或外后方入路显露踝关节后方,术中见关节内骨块均为关节囊附着处的小片软骨撕脱,切除骨片,功能位石膏固定踝关节1周后即予下地行走.[结果]6例病人均于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无复发.[结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有其特征,但在早期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应手术治疗.
作者:胡俊勇;李占春;余世民;徐栋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9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分别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锁骨钩钢板固定、形状记忆合金锁骨远端抱骨器固定.[结果]2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平均11个月.按Karlsson标准,疗效优20例,良7例,差2例.[结论]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比较结果表明锁骨钩钢板固定和锁骨钩形状记忆合金抱骨器固定效果较好,其优良率达100%.
作者:罗亚平;王勤业;管志海;冯夏莺;徐忠良;汤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和评价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简称LPHP)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Neer 3部分、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4月,应用LPHP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21例Neer 3部分、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57岁,平均46岁.根据Neer分类,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8例,其中伴肩关节脱位5例.[结果]21例获得平均18个月(12~24个月)的随访;21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4.3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14例,良5例,可2例,总优良率达90.5%.[结论]LPHP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Neer 3部分、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尤其是对于Neer 4部分骨折保留肱骨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剑文;谢建军;杨曦;黄大江;吴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伴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重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并对有随访的49例(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28例)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0个月~9年(平均1.7年),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39例,Ⅲ型6例,Ⅵ型4例.骨折均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韧带损伤的治疗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21例,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9例,差1例.手术治疗组28例,Ⅰ期修复19例:优17例,良2例.Ⅱ期修复9例:优5例,良3例,差1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Ⅰ期修复效果理想.
作者:吴艳刚;吕鹏;赵民;张永林;焦顺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利用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与掌背动脉的终末支形成的指背动脉网,设计指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报道应用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6年11月,分别以近节及中节手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逆行切取掌背及指背皮瓣28例33指,修复位于近位指间关节或以远的皮肤缺损,对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损伤者,同时修复骨关节及肌腱等损伤.皮瓣切取面积为(2.0~3.0)cm×(1.5~3.0)cm.[结果]28例33指皮瓣全部成活.手术时间60~8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25~40 ml.15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正常,外形佳,皮瓣2点辨别觉为8~10 mm.[结论]该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神经,血管蒂长、旋转弧大、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作者:王凯夫;齐月宾;杨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老年病人.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此类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高.由于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使得保守治疗的死亡率要成倍高于手术治疗组.因而对于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绝大多数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周振宇;曹学成;蔡锦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高能量创伤明显增多,其中脊柱脊髓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整体伤情严重,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是严重创伤治疗的一个难题[1].
作者:刘思海;王爱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股骨干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对这种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病理改变,采用髓内针、钢板螺丝钉等,进行内固定,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后遗症.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骨折治疗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骨折顺利愈合,而且要求早日恢复功能,重返工作岗位.
作者:张凤瑞;李海东;石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多节段骨折早期后路手术治疗的时机和外科治疗的方法,以便尽早恢复胸椎正常排列、彻底减压、重建胸椎即刻稳定性,解除对脊髓和神经的机械压迫,使患者能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及防止继发损伤,为脊髓神经损伤的康复提供有利条件.[方法]17例中上胸椎多节段骨折患者,均在全麻下早期行后路减压、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术.本组男11例,女6例.年龄18~53岁,平均3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7例,高处坠落10例.受伤到就诊时间:1~72 h,平均15.4 h.损伤节段:T5~10节段,其中T5 2例,T6 4例 ,T7 5例,T8 5例,T9 4例,T10 2例.脊髓功能评价:完全性损伤10例,不完全性损伤7例.[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3.5个月.复位良好,植骨于术后12周均骨性融合,10例不完全性损伤脊髓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其中5例恢复工作或劳动,7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得到缓解,所有病例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中上胸椎多节段骨折可行早期后路手术,患者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即刻稳定性,脊髓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能尽早康复训练及防止继发脊髓损伤,为脊髓恢复创造有利条件,部分恢复神经根功能.也便于临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钟继平;林浩;程仁洪;刘诗滦;张伟;李毅鸣;黄家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按照传统,内固定物一般都要取出.内固定取出术约占骨科择期手术的29%,占所有骨科手术的6%.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内固定物是否应该取出的讨论颇多.
作者:刘振东;马梦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某特种兵部队新兵在入伍基础军事训练中发生的各种下肢训练伤的特点,为部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了该部队2006年度281名新兵的入伍训练情况(1~3个月),设计训练伤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训练伤发病情况,并进行分类调查统计.[结果]该部队2006年度入伍新兵在基础军事训练中发生下肢损伤75人,发生率为26.69%,发生下肢伤75人中,以小腿部位损伤多,共35例,占下肢损伤的46.67%.踝关节损伤17例,占22.67%.足部损伤11例,占14.67%.下肢伤中急性损伤为20例,占26.67%,过劳性损伤55例,占73.33%.下肢损伤中骨与关节损伤38例,占50.67%,软组织损伤37例,占49.33%.损伤的原因:场地等外部环境因素18人次,训练负荷过大61人次,损伤所发生的训练项目:大部分为3 km跑,达64人次.[结论]下肢运动损伤是军事训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各不相同且相当复杂.在该调查中,训练负荷过大所导致的软组织过劳性损伤为重要.因此,在平常的军事训练中,应该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在新兵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战士的身体承受情况,循序渐进,减少下肢训练伤的发生.
作者:李文进;孙磊;张军;田敏;宁廷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0 000~12 000例脊髓损伤的患者,近的统计学表明大约有28万例脊髓损伤的患者生活在北美洲.脊髓损伤的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且大部分脊髓损伤的患者是年轻人,无论是近期的家庭和经济影响,还是远期的社会影响都是巨大的[1~4].
作者:张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粗隆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该骨折的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而且其中高龄患者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作者:刘奕;朱炯 刊期: 2007年第12期